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男37例,女5例。年龄1~10岁,平均5.3岁。疝囊位于右侧23例,左侧14例,双侧3例,对侧隐性疝2例。其中嵌顿性疝4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手术时间10~20min,平均13min,术后平均住院2d,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谭天林 《西南军医》2005,7(1):23-24
目的 探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对11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经外环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 经外环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疤痕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平 《西南军医》2004,6(5):26-26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病 ,占腹股沟疝 90 % ,除部分婴儿外 ,均需手术治疗。手术分疝囊切除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三类。传统的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多采用完全剥离疝囊或部分剥离横断疝囊颈后荷包缝扎和贯穿缝扎。我院自 1989年以来改进手术方式 ,采取不剥离和离断 ,仅在疝囊颈高位内荷包缝扎处理腹股沟斜疝 15 8例 ,出血极少 ,手术时间短。随访 1~ 6年仅 1例复发 ,达到同样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 15 8例 ,男 117例 ,女 4 1例 ,年龄 8个月~ 84岁 ;病史半年~ 6 0年 ;右侧 97例 ,左侧 6 1例 ;完全性 99例 ,不…  相似文献   

4.
CT诊断腹股沟斜疝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体检、超声及疝囊造影术等,有关其CT表现报道少.本文分析4例经手术证实腹股沟斜疝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5.
小儿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8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8月-2006年10月,我们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8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兵  许宝来  刘士晶 《武警医学》1996,7(2):100-100
腹腔镜腹腔内疝囊结扎术加粘合术治疗腹股沟疝8例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外一科李兵,许宝来,刘士晶(广州510507)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腹腔内囊结扎术,ZT胶,疝囊粘合术我科自1995年1月以来,对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腹腔内疝囊结扎术加ZT胶疝束...  相似文献   

7.
许宝来 《武警医学》2006,17(4):304-305
我院自1999年2月~2004年10月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68例,采用经外环口的微创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内环修补术,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多年来一直袭用“三步修补法”(即疝囊高位结扎、内环口修补、腹壁加强)。自1989年以来我们采用“内环口腹膜外置术”治疗18例青少年腹股沟斜疝,近期随访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方法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上1.5~2.0cm作横切口,长约2~3cm。横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横肌显露腹膜,横形切开进入腹腔,将腹膜切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腹股沟疝手术方法有缝合修补处张力高、术后疼痛明显、复发率高等缺点。为此 ,我院自2 0 0 0年 3月始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共治疗 46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均为男性 ,年龄 2 0~ 85岁 ,平均6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 3 6例 ,直疝 8例 ,复发疝 2例。1 2 手术方法 采用BARD公司两件式 (锥形充填物 +补片 ) 44例 ,网状补片 (强生公司生产 )自行剪裁 2例。两种材料均为单股聚丙烯编织而成。常规硬膜外麻醉 ,解剖腹股沟区 ,游离精索及疝囊 ,斜疝者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下方后结扎 ,将锥形充填物置入内环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男性胎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行常规胎儿彩色超声检查的6 327例孕妇中,检出阴囊肿大畸形的男性胎儿7例,确诊为腹股沟斜疝,评价超声对胎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价值。结果:2例阴囊内探及肠管样管壁回声,可见肠管蠕动活动,CDFI示1例阴囊内探及血流信号,1例阴囊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5例胎儿阴囊内可见偏强回声或囊实性相杂的混合性回声,未见明显蠕动,CDFI可见少许血流信号。7例出生后经手术证实。其中5例阴囊内容物为大网膜,2例阴囊内容物为肠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具有方便、准确、便于追踪、确诊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魏恩江 《武警医学》1993,4(2):118-119
我院自1986年以来,应用氯胺酮麻醉先后出现4例暂时性失明。失明持续时间最长3天,最短4小时。现报告如下: 例1,男,6岁。右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  相似文献   

12.
后天性腹股沟斜疝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股沟斜疝绝大多数是由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而引起的。但临床上偶可遇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在现有的腹股沟疝分类系统中,尚未明确提出这一类型,但其术中表现特殊,易与直疝、滑疝混淆,手术方法和通常的疝修补术有明显不同。我院于1997年8月~2006年8月收治5例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CT检查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结果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腹股沟斜疝9例,CT表现为疝囊内肠管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走行,行经腹股沟管内;直疝1例,CT表现为扩张的小肠肠管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Hesselback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疝囊不进入阴囊;股疝3例,CT表现为股疝疝囊位于股三角区、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闭孔疝4例,CT表现为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的肠管影和腹部肠管相连.结论 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疾病。长期以来,多采用经腹股沟管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我院从1983年以来,采用经腹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男48例,女2例。1至3岁18例,3至5岁13例,7至12岁5例。左侧24例,右侧8例,双侧4例。嵌顿疝4例,复发疝2例。术后一个月复发1例,无近期并发症。 本组均采用氯胺酮全麻,自腹直肌外线沿下腹壁皱纹内外作一横行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内口稍上方)。长约3至4cm按层次切开腹壁组织,横切腹膜2至3cm,进入腹腔后,提起腹膜下切缘,并向下牵拉,即可显露疝囊内口。将疝囊内口后唇腹膜与腹膜上切缘用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腔。使疝囊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斜疝是普外常见的多发病,我院自1995 年对1-8岁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开展经腹切口修补术,因有时手术切口部位选择不当,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造成了有些不必要的损伤。正确选择手术切口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重要步骤和手术成功的关健。笔者自2001年至2004年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80例,采取改良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80例,均为可还纳腹股沟斜疝,男性76 例,女性4例,年龄在1-8岁,平均3岁7个月:右侧腹股沟斜疝72例,左侧8例,其中有3例男性患儿为嵌顿疝,经手法还纳后行手术治疗:1例为双侧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刘文能  马忠明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16-1318
目的探讨经脐部自然通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使用微型腹腔镜,配合自制的针形缝合器,施行荷包缝合内环口与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我科采用此方法收治的6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10个月~14岁)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是单侧疝47例,双侧疝16例,其中有隐形疝10例。结果 63例均成功治愈,无中转开腹;单侧疝手术时间9~15 min,平均约13 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6~31 min、平均约28 min;术后未发生严重阴囊水肿、感染、睾丸萎缩、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住院2~4 d,平均3.5 d;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疝复发等。结论经脐部自然通路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安全、有效,且微创美观、手术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分析2010-10~2011-02我院应用微型腹腔镜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2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2.5岁~13岁。平均5岁。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8~13 min。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1例,占5%。所有患儿术后1~2 d出院。结论: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以同时发现和处理对侧的隐匿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易嵌顿并发肠梗阻腹外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并发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结果 24例中,根据疝所在的位置,螺旋CT诊断腹股沟斜疝16例(右侧10例、左侧6例),腹股沟直疝1例,股疝3例(右侧2例、左侧1例),闭孔疝2例(右侧),腹壁切口疝2例。疝囊内容物均为小肠,伴大网膜7例(腹股沟斜疝6例、腹股沟直疝1例)。小肠不全梗阻11例,完全性梗阻13例,腹腔积液3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不仅能明确腹外疝并发肠梗阻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提供疝内容物的种类、大小、与周围解剖关系等精细信息,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腹股沟斜疝俗称"疝气",是指腹腔脏器通过腹股沟区未闭合鞘状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常发生于一岁以内的婴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率高,一旦发生并发症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创伤,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医学专家提醒各位家长朋友:对于婴儿腹股沟斜疝,应当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多由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传统手术多采用腹股沟斜切口方式,但该方式有切口大、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和愈后切口瘢痕大等缺点。2008年2月-2010年8月,我们采用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