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关键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在病理性瘢痕的表达,探讨其基因表达及内质网应激反应与病理性瘢痕形成及转归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GRP94、GRP78和XBP1mRNA在:①瘢痕疙瘩(13例)、增生性瘢痕(17例)和正常皮肤(15例)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5例)、增生性瘢痕(5例)和正常皮肤(6例)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②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各5例)中经0.1mg/ml氢化可的松作用前后的表达。结果:①GRP94、GRP78和XBP1mRNA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0.1mg/ml氢化可的松作用后,GRP94mRNA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RP78和XBP1mRNA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质网分子伴侣GRP94、GRP78和XBP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基因转录与正常皮肤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基因转录水平一致;GRP94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ww结构域氧化还原酶(WWOX)和原癌基因C—JU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中WWOX和C—JUN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中WWOX蛋白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细胞质中,且WWOX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减少,与正常皮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JUN蛋白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且C—JU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增多,与正常皮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626,P〈O.01)。结论WWOX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c—JUN在瘢痕疙瘩中高表达,两者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两者存在明显负相关,是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之一。ww()X蛋白可能是C—JUN蛋白表达的抑制因素,两者可能通过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的表达、含量,及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对瘢痕疙瘩、正常瘢痕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活性及凋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核心蛋白多糖以及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细胞核常染色质丰富,表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活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mRNA含量较正常瘢痕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降低,而TGF-β1 mRNA表达则较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升高.结论 核心蛋白多糖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提示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的抑制作用随之减弱,同时使TGF-β1表达上调,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迁移,合成过量胶原.表明核心蛋白多糖是抑制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1β(IL-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通过检测Bax,Bcl-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 (1)在低血清中,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G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且Bax/Bcl-2比值升高,表明发生细胞凋亡,(2)IL-1β作用下,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但Bax/Bcl-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在正常皮肤降低。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瘢痕疙瘩中两种小分子蛋白多糖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和双糖链蛋白多糖(biglycan) mRNA表达.方法 以含decorin/biglycan cDNA重组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decorin/biglycan cRNA探针,采用cRNA-m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decorin和biglycan mRNA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decorin mRNA表达水平较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减少(P <0.01),成熟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biglycan mRNA水平与成熟瘢痕组织相比显著增高(P <0.0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biglycan mRNA仅由表皮中分化的角朊细胞(棘细胞和颗粒细胞)表达;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未见表达信号.结论 小分子蛋白多糖decorin和biglycan 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疙瘩中发生改变,提示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h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的影响,探讨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含有hIL-24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Bcl-2、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感染Ad.IL-24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都低于腺病毒空载体组和瘢痕疙瘩组。结论:IL-24基因可抑制瘢痕疙瘩戍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I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重组人SPAR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以空白组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GF-βI、I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GF-βI、I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SPARC能显著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I型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赛来昔布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β-catenin和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0、25、50、100、125μmol/L)及不同作用时间(24、48、72h)的赛来昔布作用于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QRT-PCR、Western-blot检测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β-catenin和C-myc 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CCK-8法显示,赛来昔布可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P <0.05),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QRT-PCR和Western-blot显示:①与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myc 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 <0.05),而β-catenin mRNA表达未见明显增加;②不同浓度(0、25、50、100、125μmol/L)赛来昔布作用的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随着赛来昔布浓度增高,β-catenin和C-myc的表达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差别明显(P <0.05).结论 人瘢痕疙瘩的发生与Wnt信号通路异常密切相关;赛来昔布能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望用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抗瘢痕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成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分析PPARγ配体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PPARγ激动剂对TGF-β1诱导的α-SMA蛋白及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与TGF-β1诱导组相比,10μM曲格列酮、15d-PGJ2预处理组的α-SMA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抑制效应分别为31%、57%;预处理组的α-SMA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PPARγ激动剂能抑制TGF-β1诱导的成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的效应,具有抗皮肤瘢痕化、挛缩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Ⅰ型受体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μmol/L)5-氟尿嘧啶干预24,48,72h。(2)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TGF-βI型受体的表达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中,当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如下: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I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TGF-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后,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整合素α5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5β1 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及SPA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 15例增生性瘢痕、15例瘢痕疙瘩及 10例正常皮肤进行整合素α5β1 的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结果 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5β1 呈阳性表达 ,较正常皮肤强 (P <0 0 1) ;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强 (P <0 0 1)。结论 整合素α5β1 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设法减少整合素α5β1 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促凋亡分子Bid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研究其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12例瘢痕疙瘩与1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Bid蛋白的表达,定量分析Bid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结果①Bid蛋白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细胞的胞质及部分胞核中表达.②表皮中Bid蛋白表达量两种组织差异无显著性(P>0.05);凋亡启动的细胞数量正常皮肤(1738.33±348.89/mm^2)高于瘢痕疙瘩(891.67±395.00/mm^2)(t=-5.565,P=0.000).在真皮中的Bid蛋白阳性成纤维细胞数,瘢痕疙瘩(911.67±323.61/mm^2)高于正常皮肤(220.00±80.00/mm^2)(t=7.188,P=0.000).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Bid蛋白含量瘢痕疙瘩(0.46±0.08)高于正常皮肤(0.02±0.01)(t=18.905,P=0.000).结论①正常皮肤表皮凋亡启动的细胞多于瘢痕疙瘩;②Bid蛋白在瘢痕疙瘩真皮组织中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氧程度与瘢痕疙瘩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基因表达的量化关系和关联性,进一步探讨缺氧通过HIF-1a途径促进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设立不同O2浓度组,在常氧及不同程度缺氧条件下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比较各组间HIF-1α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常氧(20%)、不同缺氧浓度(10%、5%、1%)下.HIF-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HIF-1α/β肌动蛋白)分别为0.007±0.006、0.133±0.006、0.537±0.015和0.903土0.021,表明缺氧系统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缺氧条件促进了瘢痕疙瘩中HIF-1α蛋白的表达,而且表达的量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缺氧通过HIF-1α基因途径与异常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IFNα-2b)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端粒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细胞分别来自8例瘢痕疙瘩标本和8例正常皮肤标本。第3到4代的细胞用于实验。以干扰素α-2b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噻唑蓝(MTF)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凋亡。结果 IFNα-2b对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可明显下调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经10000U/ml IFNα-2b处理后,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作为一个负性调节因子,IFNα-2b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降低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Ⅰ、Ⅱ型受体的表达及TGF-β1,β3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TGF-βⅠ、Ⅱ型受体含量。结果:KFB胞浆内阳性信号明显强于NFB(P<0.05);经TGF-β1,β3处理组胞浆内阳性信号差别均不明显(P>0.05)。结论:KFB存在高表达的TGF-βⅠ、Ⅱ型受体;TGF-β1,β3均能促进KFB TGF-βⅠ、Ⅱ型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周期分析及P53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生物学活性异常的成纤维细胞, 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方法:对所取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培养,通过碘化丙啶(PI)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比较各组成纤维细胞处于增殖期细胞的百分比。采用PCR技术对P53基因外显子4、5、6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增殖期成纤维细胞百分比与瘢痕疙瘩中央部相似(P>0.05),介于瘢痕疙瘩边缘部与正常皮肤之间,与两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6/6)均存在P53外显子4的点突变,3例(2/6)P53外显子5存在移码突变,均与同病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因突变一致,而两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基因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周围0.5cm皮肤内存在生物学活性异常成纤维细胞,这可能为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的结果及其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NF-1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人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中NF-1(nulear factor 1)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来研究该基因在瘢痕疙瘩中发生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了3例正常皮肤标本和3例瘢痕疙瘩标本,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种组织中NF-1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结果:正常皮肤组和瘢痕疙瘩组中NF-1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正常皮肤组中NF-1的表达量是瘢痕疙瘩组的35倍。结论:NF-1 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瘢痕疙瘩疙瘩的发生相关,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 1β(IL - 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 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 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 ,通过检测Bax、Bcl 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 ,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 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在低血清中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Bax Bcl 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 ,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 ,且Bax Bcl 2比值升高 ,表明发生细胞凋亡。②IL 1β作用下 ,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 ,但Bax Bcl 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 ,在正常皮肤降低 ,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