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难经》关于人体器官重量的记载,与现代人体器官的大小及重量进行比较,将《难经》的"两"折算为现代计量单位,一两约在14.55~25.63g之间,平均19.63g。由于《难经》是成书于汉代的医学著作,故这一结果对于判断《伤寒论》"两"的量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邵雷 《中医药文化》2003,20(3):11-11
分析有关文献,介绍王勃为尽孝道遵父命学医,求教曹元,有学习《素问》、 《难经》心得。他为《难经》作序,并对《难经》的成书和传承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难经捷径》是日本医家曲直濑玄由所著《难经》研究性著作,成书于宽永十四年(1637年),本书校注结合,以注为主,是日本现存较早、较有特色的《难经》校注本之一。本文主要从《难经捷径》的作者、主要内容、校注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该书的学术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难经铁鉴》为日本广冈苏仙所撰,此书全文注释《难经》,在《难经》众多注本中较有特色,并从《难经铁鉴》的作者与成书、主要内容、学术特色三方面论述此书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难经集注》作为现存最早的《难经》注本,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该书成书于宋代,但宋、元间目录均未见载,明代中期国内仍有流传,至清代《四库全书》却未收此书,知其在国内亡佚已久,而日本还存有《集注》仿刻本和古抄本,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辑者、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及国释的考查、研究。日本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抄、刊印、校勘及对辑者、成书年代的考证。  相似文献   

6.
邵雷 《医古文知识》2003,20(3):11-11
分析有关文献,介绍王勃为尽孝道遵父命学医,求教曹元,有学习《素问》、《难经》心得。他为《难经》作序,并对《难经》的成书和传承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晚清经学大师廖平认为,《难经》之所以提出诊脉"独取寸口",是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而不便诊足部脉有关.作者研究发现《难经》成书时间的下限不会晚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而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风俗的流行是在五代十国(南唐)以后,因此《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晚清经学大师廖平认为,《难经》之所以提出诊脉“独取寸口”,是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而不便诊足部脉有关。作者研究发现《难经》成书时间的下限不会晚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而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风俗的流行是在五代十国(南唐)以后,因此《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赵俊卿 《中医研究》2008,21(5):61-63
《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典籍之一,在学术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难经》的翻译在国内尚属空白,对其首部英译本的研究也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难经》首部英译本的成书、结构,并分析了该译本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燥气总论》(附《燥气验案》)的成书与学术特色进行论述,认为《燥气总论》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行于1925年,《燥气验案》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行于1930年.《燥气总论》为迄今唯一一部讨论燥气证治的专书,篇幅虽短,但内容充实,多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且《燥气总论》与《燥气验案》二者相互印证,多所启迪,有较高理论与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4-1835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脉经》,以脉学第一部专门著作的身份行世以后,《难经》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命门”一词,作为人体脏腑提出的,最早见于《难经》。经后人的考证,《难经》成书约在西汉至东汉时期…,东汉末年(220年)该书已经流传于世。自《难经》之后,汉、晋、隋医家很少论及命门,直到440年后,《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才对命门有了较为深人的论述,其著者杨上善经考证为唐朝人,生活于唐高宗时期,其撰注《太素》时间大致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之后,而早于咸亨元年(670年),即在公元666年至67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难经》经文的研读,针对其中关于针法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但《难经》更注重于针刺手法,对于针法,《难经》强调双手配合针刺、发挥了《黄帝内经》的针刺补泻原理、迎随刺法、针刺补泻配穴方法,阐述了四时针刺技巧。因此认为,《难经》中所论述的针法对当今针灸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编辑部转来袁伟同志对拙文《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新议》的商榷文章(以下简称《袁文》),我们深以一石投水,涟漪遂起而高兴,谨复如下,愿与袁伟同志商榷: 一、关于以巫的活动做为判定《本经》成书时间的依据《袁文》认为,拙文根据巫的活动来判定《本经》不可能成书于汉代,“证据是不充分的”。接下去又说,“如果按原作者的立论依据,那么,由历朝封建国家医学教育皆设巫医一科……便会得出至明清仍是医巫分庭抗礼的结论,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又说,“不能说《难经》没有巫术内容是成书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前人的主张颇不一致,据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汇集,就有神农时代、黄帝时代、商周时代、两汉时代四种。今人对此则亦各持其说,有的认为“总结了汉代以前直至远古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意即成书于汉代;有的认为约成书于公元1年前后;有的认为“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无论哪种说法,各有其理;然而事实上,确切的成书时间,却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数说并存乃是医学史上的憾事,  相似文献   

16.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字几乎相同者仅见1篇;文字出入较大者仅见2篇;除前两种情况,其余19篇,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此外,叔和在撰集《脉经》时,亦对《难经》条文进行了组合与离析.这是《脉经》“类例相从”之体例所决定的.这一比较研究,不仅对《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及其本质的探析有所裨益,对《难经》一书的校勘与整理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院校经典教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经典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等,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中医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在当代中医院校的专业教育中当然不能缺乏这些经典的教授,这些典籍大多成书于汉代,  相似文献   

18.
黎世尧 《陕西中医》1990,11(1):21-22
<正> 脾胃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即脾胃学说的奠基、充实、完善和深入,现略述如下。一、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一)脾胃的解剖形态胃的解剖形态在  相似文献   

19.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奠定了我国中药学的基础,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起过如此重大作用的典籍,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至今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成书于战国,有的认为成书子秦汉之间,有的认为成书于西汉末年,有的认为成书于东汉。由于东汉说所提出的根据似乎确凿些,所以被多数人接受。如影响较大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就持此观点。东汉说的主要根据是那些?《中国医学史·  相似文献   

20.
《中藏经》理论传承及成书时间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藏经》的理论传承,很多学者认为是宗《内》《难》而成。至于成书作者以及成书时间,多认为是六朝人托名伪作。本研究认为,《中藏经》成书于两汉时期,其理论传承不是或不完全是《内》《难》,华佗获《中藏经》于民间隐士,华佗在狱中烧毁外科学内容,而流传下来的《中藏经》残卷一直流传于道家,其方药部分后世可能增删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