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膜增生是各种血管手术后其部分血管壁的一种愈合过程,此种愈合常导致内膜过度增厚并造成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内膜增生的主要特征是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增殖,SMC的增殖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在动物实验中,药物抑制SMC的增殖可以减少内膜的增厚,临床上的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用于自体血管移植的隐静脉,大约有25%在血管重建术后5年内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术后出现的内膜增生,而内膜增生取决于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SMC)的增殖和移行。血管损伤后,释放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影响血管壁的愈合反应。研究此生长因子对人静脉  相似文献   

3.
平滑肌细胞(SMC)在一些细胞因子作用下不断增殖,移行于内膜并分泌基质导致内膜增生(IH)。增殖活跃的SMC较正常细胞摄取更多的光敏剂并滞留更长时间。光敏物质伴有分子氧的情况下,经辐射后能被激活并产生一系列自由基,对SMC等产生细胞毒作用,抑制SMC等增殖,从而防治IH。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32P照射对兔自体移植静脉(AVG)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每平方厘米25.9、51.8、103.6和207.2MBq/cm^2^32P照射30min后AVG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和管腔相对丢失率,并与卡托普利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207.2MBq/cm^2和103.6MBq/cm^2组无明显新生内膜形成,但血管结构,细胞大量坏死;51.8MBq/cm^2组少量新生内膜形成,血管结构完整,内膜面积、SMC增殖和管腔丢失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25.9MBq/cm^2组各指标与对照组及卡托普利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低剂量^32P照射(51.8MBq/cm^2,30min)可有效抑制AVG内膜增生和狭窄,且作用优于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5.
自体静脉移植术后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静脉是中小动脉重建的首选材料。自体静脉移植干动脉环境后发生创伤愈合性和适应性组织学改变,其演变趋势是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再增殖和内膜下层肌内膜细胞的游移、堆积形成不断增厚的新内膜;中膜在部份平滑肌细胞坏死后出现纤维细胞和胶原组织替代性增生;外膜通过血管滋养管再生及纤维疤痕组织增生逐渐和周围移植床连接。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移植早期的血栓形成,还是移植中晚期的内膜增生和粥样硬化,均严重影响着移植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ET 1,cmy c在自体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增殖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观察内皮素、cmy c在自体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中的相互作用,探讨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内皮素、cmy c在自体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移植静脉术后早期,内皮素1(ET 1)在平滑肌细胞出现阳性表达,术后1周开始增多,到术后2周达高峰,4周开始减少,而cmy c亦在同时期表达,1周后逐渐呈高表达,在移植静脉术后2周后表达逐渐减少,二者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呈一致性改变。ET 1,cmy c术后1~2周表达与早期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ET 1与cmy c呈正相关(r=0.36)。提示在血管移植术后ET 1与cmy c之间存在调控作用,即ET 1可以激活cmy c,使静止期SMC进入增殖期,产生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过度增殖,同时表明ET 1可能是cmy c等早期应答基因持续增殖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为今后应用ET 1抑制剂加反义cmy c抑制内膜增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膜增生是血管增生性疾病共同的生理特征,增殖的内膜由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组成,其中,VSMC的增殖及迁移在内膜增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是一种有助于细胞稳态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已被证实在VSMC增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既能抑制VSMC的增殖,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又能促进VSMC的增殖,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 型胶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 HT5”SS〗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型胶原α1(Ⅰ) 、α1(Ⅲ) 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 HT5”SS〗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 前胶原mRNA 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 HT5”SS〗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大隐静脉在器官培条件下是否发生内膜增生。方法 取30条人大隐静脉段进行器官培养14d,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弹性纤维染色以及抗α-肌动蛋白(α-actin)、增殖细胞核搞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不增养的对照组进行组织形态学比较。结果 增养14d后内膜显著增厚,增厚内膜层中细胞为平滑肌细胞,增殖率为45%。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体大隐静脉将出现内膜增生。内膜增生是由于中层  相似文献   

11.
在显微血管外科临床中,常会遇到吻合血管短缺的问题,静脉移植修复缺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然而静脉移植到动脉系统常出现内膜进行性增生及血管壁增厚,导致静脉移植失败。静脉移植到动脉系统后移植静脉管壁需承受博动性的较高的动脉血压,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刺激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产生,在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作用下,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到内膜并增生,构成了内膜增生及血管壁增厚的病理基础。本文就血流动力学的概念,影响机制和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观察胶原酶消化法内皮剥脱对大鼠颈动脉肌内膜增殖的影响及形态学特征 ,探讨增殖性血管疾病的新模型。方法  6 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 ,局部胶原酶消化 ,分时段取材制片观察。结果 术后即刻内皮完全剥脱 ,内弹力层部分破坏。术后 7d新生内皮重新覆盖腔面 ,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 ,向内膜迁移、异地增殖、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 ,内膜进行性增厚 ;14d达高峰 ,管腔明显狭窄。结论 胶原酶消化法内皮剥脱完全 ,血管肌内膜增殖显著 ,是研究血管内皮损伤与增殖性疾病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血管成形术后不同时间段增生内膜细胞凋亡、增殖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 35只随机分成 7组 ,应用 2次损伤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检测血管成形术后 5 6d内 7个不同时间段 ( 0、3、7、14、2 8、42、5 6d)增生内膜的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内膜面积、内膜细胞数。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内膜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 ,术后第 7天凋亡指数达到高峰 ,为 ( 2 2 .81± 4.19) % ,增殖指数在术后第 14~ 2 8天最高 ,但峰值较低 ,分别为( 16 .2 1± 1.78) %、( 15 .49± 1.6 1) %。结论 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决定再狭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体外培养人大隐静脉新内膜形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静脉再狭窄的机制及预防治疗 ,建立一种人的大隐静脉体外培养模型 ,并对新内膜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取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大隐静脉 ,体外培养 14天 ,常规病理学染色 ,图象分析 ;通过α-平滑肌细胞骨架 (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内膜增生细胞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方法检测内膜凋亡细胞。 结果 培养的大隐静脉在 14天后有新内膜形成和显著的中膜增厚 ,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新内膜细胞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细胞 ,较正常血管内膜明显增多。在新内膜中荧光和核边聚分裂数目极少 ,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在人的大隐静脉体外培养中有新内膜形成和中膜增厚 ,增生的细胞可能是肌成纤维细胞 ,故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增生迁移的同时 ,促进凋亡将是静脉移植血管病变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与平滑肌细胞(SMC)的增殖和迁移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观察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外套管降解前后对自体移植静脉(AVG)内膜和MMP-2和-9表达的影响,探讨可降解外套管减轻AVG内膜增生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镍钛形状记忆接骨器促进骨折愈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比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Swan-like memory-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与加压接骨板(compression plate,CP)固定下骨折愈合过程的血管形成,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血管形成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形截骨,左侧以SMC、右侧以CP固定,术后2、4、8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SMC组骨折部位血管长入时间明显提前,血管数量较丰富、发育程度优于CP组,8周时SMC组即可见完整血管内壁,内皮细胞发育成熟。结论:与CP相比,SMC组骨折端血管长入的时间较早,保证骨折愈合所需营养成分的供给,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心脏移植后的移植物血管病(CAV)是影响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首要原因,其病理特点是移植物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进行性增生,内膜增厚.血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状态下血管吻合口愈合规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将8周病程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SD大鼠各20只的双侧颈总动脉切断后行间断缝合,于吻合术后1d、3d、7d、14d分别取材,观察其通畅情况,并对血管吻合口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图像分析。同时,各时间点检测血清TNF-α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吻合口血管内膜损伤小,管壁各层次结构清晰,炎症反应轻;糖尿病组血管内膜损伤重,管壁各层次结构紊乱,有断裂痕迹,管壁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明显。吻合术后7d糖尿病组吻合口血管内膜平均再内皮化明显延迟(3745.18±1045.31μm2比1298.21±224.66μm2,p<0.01);吻合术后14d,糖尿病组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明显,I/M值达0.71±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NFα浓度显著增加(术后7d:5.48±0.34ng/ml比0.73±0.09ng/ml,p<0.05;术后14d:5.15±0.12ng/ml比0.51±0.03ng/ml,p<0.05),血清TNF-α浓度与血管吻合口部位内膜增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改变了血管吻合口正常的愈合规律,使正常的吻合口愈合过程转变为慢性炎性、纤维增殖过程,血管吻合口部位的重塑呈现病理性,其中TNF-α在糖尿病血管吻合口重塑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 (IH)平滑肌细胞 (SMC)增殖、Ⅳ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 ,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标本行HE、Verhoeff染色、SP法五溴脱氧脲嘧啶 (5′ Brdu)、Ⅳ型胶原、MMP 2免疫组化染色 ,原位杂交检测Ⅳ型胶原和MMP 2mRNA的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移植静脉内膜 /中膜厚度、面积比 ,阳性细胞百分比 ,Ⅳ型胶原和MMP 2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百分比。结果术后 1周移植静脉开始形成新内膜 ,2~ 4周内膜增生明显 ,8~ 12周 ,内膜增生有下降趋势。 5′ Brdu阳性细胞百分比变化趋势与内膜增生趋势相似。与正常静脉比较Ⅳ型胶原阳性区域于术后 1周明显减少 (P <0 0 5 ) ,2~ 8周管壁未见阳性区域。MMP 2在术后 1周表达明显增加 ,2周达高峰 ,8~ 1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Ⅳ型胶原mRNA术后 3d一过性表达增多 (P <0 0 5 )。MMP 2mRNA术后 3d即迅速增高 ,1周达高峰 (P <0 0 5 )。结论静脉移植术后MMP 2高表达导致局部Ⅳ型胶原降解和破坏 ,是SMC向内膜迁移、增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血管外膜和胶原分布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动态观察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中血管外膜和胶原的变化,以评价血管外膜和胶原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影响. 方法 长白猪18只,建立猪移植静脉再狭窄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术后7d组,术后30d组和术后45d组,每组6只;未移植前的大隐静脉作为对照组.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血管成分结构、外膜细胞密度、增生指数和胶原的动态变化. 结果 术后7d组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外膜厚度和细胞密度增大,外膜和新生内膜中胶原增多,血管腔面积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3,P=0.091),而剩余狭窄率逐渐增大(F=5.16,P=0.033),重塑指数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A)稍有增大.术后30d组新生内膜明显增厚,外膜厚度和细胞密度达最大,新生内膜中含大量胶原,呈进行性增多趋势,外膜中胶原含量达最大,管腔面积和内膜弹力板围绕面积(IELA)明显减小,剩余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F=6.63,P=0.018),重塑指数和EELA较术后7d组明显减小.术后45d组新生内膜增厚达最大,外膜细胞密度较术后30d组减小(F=6.91,P=0.015),新生内膜中胶原含量达最大,外膜中胶原含量较术后30d组减少,并见局部纤维化;管腔面积、重塑指数、IELA和EELA达最小,剩余狭窄率达最大. 结论 移植血管再狭窄是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共同作用的结果 .血管外膜的增厚、纤维化及胶原的重排对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并促进了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