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可动态观察乳腺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乳腺癌预后因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病人的预后。就乳腺癌在DCE-MRI上的表现、动态增强参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可动态观察乳腺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乳腺癌预后因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病人的预后.就乳腺癌在DCE-MRI上的表现、动态增强参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癌形态学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参数、ADC值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探讨MRI检查术前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可行性。方法:51例患者共52个病灶。观察病灶的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强化率、ADC值,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乳腺癌MRI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MRI表现中的环形强化与Ki-67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276);TIC类型与PR阳性表达程度呈负相关(r=-0.295);早期强化率与C-erbB-2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273)。结论:动态增强扫描不仅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间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癌增强斜率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乳腺癌增强斜率大小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方法。方法对行MR动态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5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切片,行ER、PR及P53、Cerb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最大斜率与ER、PR及P53、CerbB-2、VEGF及MVD的相关性。结果 (1)增强扫描最大斜率与ER、PR呈负相关(r=-0.09,-0.17),与P53、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r=0.10,0.0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53表达与ER、PR呈负相关(r=-0.26,-0.28),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53高表达则预后不良;(3)MVD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39,P<0.05),动态增强扫描最大斜率与VEGF明显相关(r=0.63,P<0.01),但最大斜率与MVD无明显相关(r=0.08,P>0.05)。结论增强扫描最大斜率与VEGF表达有关,与MVD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恶性肿瘤斜率增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血管内皮细胞不完整,通透性增加,而与血管密度无明显关系。临床上可根据增强扫描最大斜率的高低判断VEGF表达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指导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选择,也可根据最大斜率的变化进行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预后因子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50例,所有病例均行DKI、DCE-MR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平均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雌激素受体(ER)阴性组的MD、Ktrans值高于阳性组(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组的Ktrans值大于阴性组,而Ve值小于阴性组(P<0.05);MD、MK及Ktrans、Kep值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高级别组的MK及Ktrans、Kep值大于低级别组,而MD值小于低级别组(P<0.05);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扫描相关参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3例患者行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形态学、增强曲线类型及最大斜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形态学表现及病理结果:105个肿块的强化形式可分为五型:①无强化9个(囊肿);②均匀强化31个(纤维腺瘤9个,乳腺癌11个,增生10个,叶状瘤1个);③不均匀强化42个(纤维腺瘤5个,增生3个,乳腺癌33个,叶状瘤1个);④边缘强化17个(乳腺癌15个,纤维腺瘤及炎症各1个);⑤网状强化2例(乳腺炎,巨乳症各1例)。⑥导管状强化4个(增生1个,导管癌3个)。(2)曲线类型及病理结果:I型曲线20个,II型曲线42个,III曲线型43个。六种表现形式①曲线信号强度基本无增加9个(囊肿);②曲线信号强度缓慢持续增加6个(增生2个,纤维腺瘤2个,慢性炎症1个,导管内癌1个);③曲线号强度早期迅速增加后仍持续缓慢增加5个(增生4个,炎性乳腺癌1个);④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之后基本停止而形成中晚期的平台42个(增生9个,纤维腺瘤8个,叶状瘤1个,乳腺癌24个);⑤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到达峰值,之后信号强度逐渐下降40个(增生1个,纤维腺瘤5个,叶状瘤1个,乳腺癌33个);⑥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到达峰值,呈平台期后又迅速上升3个(均为乳腺癌)。(3)增强斜率及病理结果:62个恶性病灶的平均最大斜率为19.19±8.13,43个良性病灶平均最大斜率为9.46±6.64,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14.85为临界值,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83%;以17.10为临界值,特异性为100%。结论增强形态学特征、最大斜率在良、恶性病变,尤其是II型曲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10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MR扫描,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标本检测分析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erbB-2、Ki-67以及nm23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体积较大(P<0.001);肿瘤形态不规则形能预测ER阴性表达(P=0.035);环形强化是ER及PR阴性表达的预测因子(P=0.022,P=0.012);肿瘤信号增强率(SER)可以预测淋巴结状态(P=0.003),且SERmax值>133%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MRI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乳腺癌MRI表现对乳腺癌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肿瘤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基于CAIPIRINHA-Dixon-TWIST-VIBE(CDT-VIBE)序列高分辨率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分析乳腺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采用容积内插屏气扫描(CDT-VIBE)序列结合超快速并行采集(CAIPIRINHA)、水-脂分离(Dixon)及时间分辨交叉随机轨迹成像(TWIST)三种技术进行3.0T DCE-MRI检查,共采集35期图像(空间分辨率为1.0mm×1.0mm×1.5mm,每期扫描时间11.24s)。测量所有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ep、Ve)。对乳腺肿瘤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获得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和Ki-67的值。采用t检验比较乳腺癌ER、PR、HER-2和Ki-67不同表达状态间DCE-MRI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PR阴性组(n=28)和PR阳性组(n=42)的Ktrans值(0.40±0.16 vs 0.32±0.11)min-1和Kep值(0.96±0.26 vs 0.81±0.26)min-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e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低表达组(n=22)和高表达组(n=48)的Ktrans(0.39±0.14 vs 0.27±0.11)min-1、Kep(0.93±0.26 vs 0.76±0.27)min-1和Ve(0.44±0.11 vs 0.38±0.1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定量参数在ER和Her-2不同表达状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的高分辨率DCE-MRI定量参数值与预后因子(PR、Ki-67)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的乳腺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例经病理证实(34例浸润性导管癌,7例黏液腺癌,4例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筛状癌)的乳腺癌MRI资料,病例均行MRI动态增强检查及DWI成像,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早期强化率及峰值强化率,测量病灶ADC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正常对照组ADC值配对配对t检验.结果:动态增强MRI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Ⅲ型34例(69.3%),Ⅱ型10例(20.4%),Ⅰ型5例(10.2%).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筛状癌及乳头状癌之间的早期强化率有明显差异(F=3.399,P=0.027<0.05),峰值强化率无明显差异(F=2.241,P=0.099>0.05),ADC值有显著性差异(F值为37.954,P=0.000<0.05).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强化率及ADC值均有明显差异(P=0.042,0.000<0.05).结论:乳腺癌因其病理基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MRI特征,动态增强MRI及ADC值测量对部分病理类型的鉴别可提供一些参考,其中对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Ki-67、HER2/neu、ER、PR、PCNA、VEGF及MVD等生物学、组织学指标在评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肯定。随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广泛使用及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发展,MRI也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向形态与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在乳腺癌的早期检测、生物学评价和疗效检测、预后等方面显现优势。就乳腺癌MRI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MRI强化特征与乳腺免疫组织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搜集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85例乳腺癌患者,均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按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病灶MRI强化特征,分析其与ER、PR、Her-2、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病灶MRI强化类型、强化形态、强化边缘与ER、PR、Ki-67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Her-2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病灶内部强化特征与Ki-67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ER、PR、Her-2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ER、Ki-67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R、Her-2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的MRI强化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关联,从影像角度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和采用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探讨VIBRAN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肿块病变的38例患者进行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对比研究,比较它们的图像质量、动态增强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MR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显示病变的数目、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但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扫描时间明显减少,可同时显示双侧乳腺矢状位的多中心病灶,同时可做双侧对比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好的对比参考.由于其视野的限制,对较大乳房和特殊部位病灶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度.结论: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比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技术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MR动态增强及减影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参数及减影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乳腺病变50例,共计58个病灶。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LASH)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早期增强率,增强后病灶形态学特征及间接征象,于3D减影最大强度投影(MIP)图计数肿瘤血管数目。结果50例58个病灶经病理证实,其中恶性32个,良性26个。良性病变中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57.7%为单向型,38.5%为平台型。恶性病变中71.9%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65,P<0.05)。良性肿瘤中95%边缘光滑,55%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中93.8%的形态不规则,78.1%有毛刺和分叶,81.3%不均匀强化。良、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5,P<0.05)。良性病变中73.1%无肿瘤血管:恶性病变中68.8%有多支肿瘤血管,良、恶性病变肿瘤血管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288,P<0.05)。结论乳腺增强MRI及减影成像能够提供清晰、丰富的形态学信息,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反映了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两者的结合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63例乳腺肿瘤术前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瘤中心、瘤边缘和瘤旁MR对比剂空间分布情况。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MVD及分布情况,并分析与相应病灶MR对比剂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与纤维腺瘤内部MR对比剂空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乳癌组瘤边缘强化程度(ASI)显著高于瘤中心;而腺瘤组瘤边缘ASI显著低于或等于瘤中心。乳癌组瘤中心、瘤边缘和瘤旁△SI显著高于腺瘤组。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MV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显著不同,并且与MVD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与直肠癌病理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45例经病理证实且未行辅助治疗而直接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并根据病理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以及脉管、周围神经及直肠系膜筋膜受侵犯状态和免疫组织化学EGFR及P53表达情况进行分组.测量直肠癌的肿瘤组织b=800 s/mm2时的ADC值,分析各组之间肿瘤ADC值的相关关系.结果 高、中、低分化组的ADC值依次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直肠癌N+组的ADC值低于N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7).而不同病理T分期、脉管及周围神经受侵、直肠系膜筋膜受侵及癌结节不同分组间肿瘤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GFR、P3表达阳性组的平均ADC值均低于表达阴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的ADC值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可有望通过ADC值的定量描述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表现,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36个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表现及ADC值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分析有意义的恶性征象,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对于肿块性病变,肿块边缘、内部增强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值及1min增强率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不光滑、毛刺征、内部增强不均匀、廓清型曲线、ADC值<1.15×10-3mm2/s、1min增强率>105%为恶性征象。对于非肿块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值及1min增强率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廓清型曲线、ADC值<1.35×10-3mm2/s、1min增强率>75%为恶性征象。肿块和非肿块性病变诊断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3%、84.6%、91.6%、74.6%、85.1%和82.0%、83.3%、91.1%、69.0%、82.4%。结论 DCE-MRI结合DW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动态增强MRI半定量法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新辅助化疗的26例乳腺癌患者(女性,平均55.2岁)纳入研究,化疗前后采用同一方案进行乳腺动态MRI增强扫描,使用1.5T超导M RI成像仪、3D FSE序列(TR/TE:5.4ms/2.8ms;FOV:34cm;层厚:3mm;间隔:0mm),速度3ml/s团注钆喷葡胺0.2mmol/kg;在工作站上完成血流半定量测定,并对化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早期强化参数Efirst、Vfirst、Ee和Ve的均值大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P<0.05),化疗前Emax、Vmax和Slopemax的均值大于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均值,化疗前Tmax均值小于化疗后均值(P<0.05),化疗前Ewash和Vwash值高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半定量研究显示残留病变血流动力学明显下降,血流速率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边缘强化、病理特征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搜集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28例乳腺肿瘤病例,其中20例乳腺癌,8例纤维腺瘤。均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并分析边缘强化及其与病理学特征、VEGF表达和服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28例中10例(乳腺癌9例,纤维腺瘤1例)出现边缘强化征象。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边缘强化的乳腺癌病灶:①具备中心瘢痕形成、边缘高度纤维化和中心坏死等病理学特征;②病灶边缘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高于痛灶中心;③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结论:边缘强化的形成与乳腺癌病理学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exploratory study was to correlate kinetic and morphologic MR features with histologic prognostic factors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Sixty-one women with invasive breast cancer underwen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at 1.5 T, using T1-weighted 3D fast low-angle shot technique. The MR characteristics were correlated with classical pathologic prognostic factors (tumor size, histologic type, grade and lymph node statu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ed biomarkers [c-erbB-2, p53, Ki-67, and estrogen receptor (ER)].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Presence of rim enhancement pattern, early maximal enhancement and washout phenomenon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established predictors of poor prognosis (higher histologic grade, positive Ki-67, and negative ER statu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MR sign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lesions, but may also be useful to noninvasively identify highly aggressive breast carcino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