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8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检查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结果58例患者均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疗手术。其中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2例因右桡动脉穿刺困难改由左桡动脉穿刺成功行介入诊疗手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7例发生桡动脉血管痉挛,经处理后3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手术。结论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具备头软、支撑好、柔韧性好特点,术中减少交换导管等步骤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皮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经皮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4例患者经桡动脉成功穿刺,穿刺成功率为98.50%;379例患者桡动脉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4.75%。其中成功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55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迷走反射1例,穿刺位置小血肿2例,桡动脉痉挛20例,桡动脉搏动发生减弱4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75%。结论皮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少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7月45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成功率为93.36%(422/452),男性成功率95.68%(310/324)。女性成功率87.50%(112/128)。30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失败病人改行经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总的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未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及死亡病例。结果: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有近似的成功率,但它可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结论:桡动脉穿刺技术和有效处理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的关键。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冠脉造影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胡广全  王晓晨  许邦龙  何非  王凯  高峰  方玉  杨婷 《安徽医药》2018,22(6):1043-1045
目的 探讨应用冠脉导丝联合球囊在处理冠脉介入桡动脉痉挛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术发生桡动脉痉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于两种不同处理策略中随机采用一种处理策略,共计60例.导丝联合球囊组(WAB组,n=28)采用冠脉导丝联合球囊的方法处理桡动脉痉挛,完成经桡动脉入径的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药物组(Drug组,n=32)采用沿鞘管侧或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中注入硝酸甘油200μg,等待5 min后再次行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WAB组重度痉挛占71.4%,弥散痉挛占42.9%;Drug组重度痉挛占68.8%,弥散痉挛占40.6%;两组痉挛严重及弥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AB组在冠脉导丝联合球囊指引下操作5F造影导管或6F指引导管通过痉挛部位,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92.9%,Drug组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AB组出现血管并发症2例(7.1%);Drug组出现血管并发症3例(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发生桡动脉痉挛时,可尝试冠脉导丝联合球囊的方法辅助导管通过痉挛部位,以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该方法安全可行,尤其适合无其它血管路径可替代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583例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干预,580例患者经皮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占99.5%。适合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为176例,占30.19%。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占2.06%,并发症包括前臂肿胀3例、血肿3例、桡动脉搏动减弱和痉挛6例。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穿刺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熊宁  王强  周美灵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466-246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34例患者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结果126例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94.0%;1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8.9%。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患者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活动不受限,住院时间短,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诊疗常见问题的观察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时的常见问题和并发症、以及观察处理体会。方法回顾自2005年8月~2009年5月该院319例次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介入治疗(TRA/TRI),对其中的失败原因和有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19例次TRA/TRI中、有29例次经桡动脉途径失败、改行经股动脉途径获得成功。失败原因包括:因桡动脉细小或搏动微弱而穿刺失败;导引钢丝进入动脉夹层;桡动脉痉挛导管无法操作;桡动脉中段、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或升主动脉等严重迂曲、畸形或主动脉根部重度扩张或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导管无法到位。在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前臂血肿;穿刺部位出血;桡动脉痉挛、而拔鞘困难;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等。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和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等重大并发症:结论TRA/TRI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需要术者熟练掌握桡动脉穿刺技巧,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导管、导丝操作技术,避免桡动脉痉挛的发生,预防血肿、出血和室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起病12 h内经左或右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单纯PTCA 8例(13.8%),PTCA+支架植入50例(86.2%);梗死相关血管(罪犯血管)开通后血流TIMI3级53例(91.4%),血流TIMI2级5例(8.6%);桡动脉穿刺术区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11例(19%);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4例(5.2%);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结论急诊经左或右桡动脉PCI治疗AMI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程度,为减少并发症发牛和提高舒适度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病人各200例,术后对病人心理、穿刺局部、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7.5%,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7%,差异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病人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并发症少、安全、护理方便、病人舒适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及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在我科75例经桡动脉和12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总结两种途径介入术后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可取代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和不良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冠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在术后下床时间、穿刺部位及血管及并发症、心理状态及发生不良情况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将同期12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经股动脉组63例,经桡动脉组60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两组血管穿刺并完成造影的成功率和X射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动脉组手术持续时间小于经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于经股动脉组(P=0.021),且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是可选择的、较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岩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5):129-130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行对照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70 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股动脉途径400 例,桡动脉途径380 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接受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132例,按介入路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取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法,对照组采取经桡动脉穿刺法,比较两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的46.3%,舒适度1级发生率26.9%高于对照组的7.5%,去除压迫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 与经桡动脉路径相比,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少、去除压迫时间短、舒适度更高,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朱稚丹  王良玉 《中国医药》2010,5(9):793-79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81例(男119例,女6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采用6F JL3.5冠脉造影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结果 有170例完成左内乳动脉造影,总成功率94.0%,且左内乳动脉造影均获显影满意结果.左内乳动脉造影失败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7例,男6例,女1例;占4%);桡动脉痉挛(4例,男1例,女3例;占2%).术后左臂部肿胀淤血4例(2.2%);左前臂穿刺点近端至肘关节处肿胀淤血7例(3.9%);穿刺点周围皮肤红疱疹5例(2.8%).无右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穿刺口皮肤破溃感染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左内乳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TRA)及冠心病介入诊治(TRI)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2010~2011年全年内我院千余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病例中并发前臂血肿十一例病人进行快速有效的观察处理和精心护理。发现严密的观察,及时发现前臂的肿胀、快速的判断、及时的对症处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医疗费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张婉斌  梁惠  费兴梅  黄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75-1876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并发症和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6例已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并需择期行PCI的患者,分为经皮桡动脉途径组(A组)19例和经皮股动脉途径组(B组)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皮桡动脉穿刺行PCI冠心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难度小特点.上述特点均优于经皮股动脉穿刺行PCI.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具有止血容易,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活动不受限和易于接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胡龙  黄政  章敬水  程久佩 《安徽医药》2013,17(3):424-425
目的观察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与6F Judkins导管两种不同类型导管在经桡动脉途经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入选3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3例,采用6F Judkins导管行经桡动脉途经冠脉造影;B组163例,采用多功能5F ti-gerⅠ造影导管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6F Judkins造影导管和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8%和97.5%,6F Judkins导管略高于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F Judkins导管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操作时间为(31.8±9.8)min,而多功能5F tigerⅠ导管组为(22.5±7.7)min,明显短于6F Judkins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5F tigerⅠ比6F Judkins导管行冠脉造影不仅安全可靠,手术成功率高,且减少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并且有效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操作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6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中成功穿刺桡动脉84例,其中2例置鞘不成功,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冠脉造影,并成功对54例病例进行PCI治疗,成功植入61枚支架.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检查技术,而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及术后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是一条安全可行的冠脉介入诊疗新途径.目前已为临床采用,我院从2011年3月起始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为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1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