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SHML)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观察2例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组织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镜下真皮内均可见成片的组织细胞,胞体大,多边形,胞质丰富淡染,可见伸入运动,细胞核呈空泡状,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 S-100蛋白强阳性,CD68阳性,CD1a阴性。结论皮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疾病,易漏诊、误诊,其组织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目前治疗方法不一,在进一步探讨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2例病变均位于皮肤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单发或多发性,光镜下增生的组织细胞与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成浅、深相间的结构特点,特征性的组织细胞体积巨大、胞质丰富,内见形态完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红细胞等,组织细胞表达S-100、CD68。结论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有特定的病理学特征,系统累及可能性较小,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应与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慢性炎症等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鼻腔结外RDD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鼻腔结外RDD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鼻腔结外RDD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和以浆细胞为主的混合炎细胞浸润,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大多角形组织细胞数量多少不一,呈簇状或散在分布。结论鼻腔结外RDD较为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形态学易与鼻硬结病、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芽肿性炎症、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混淆,需要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鼻腔结外RDD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鼻腔结外RDD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鼻腔结外RDD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和以浆细胞为主的混合炎细胞浸润,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大多角形组织细胞数量多少不一,呈簇状或散在分布.结论 鼻腔结外RDD较为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形态学易与鼻硬结病、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芽肿性炎症、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混淆,需要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NHL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伴有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并见组织细胞吞噬核碎屑的现象。病灶内缺乏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以CD45RO阳性细胞及表达CD68的组织细胞为主。结论:NHL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为病变的淋巴结内有多种形态组织细胞的增生,并有组织细胞吞噬细胞核碎屑的现象;病变背景内缺乏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病灶内富于T、B细胞及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ASD胶囊SD大鼠给药长期毒性试验末期解剖中发现一例恶性平滑肌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探讨此类病变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此例SD大鼠肿瘤组织及全身组织脏器做病理学常规检查,并对肿瘤组织进行Von Gison染色、Masson三色染色、PATH特殊染色及结蛋白、骨骼肌肌球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横纹肌肌红蛋白及广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HE镜下可见肿瘤组织中大量细胞弥漫性增生,这些增生的细胞有的呈梭形,有的呈圆形,胞浆嗜酸性或有小空泡,胞核小形状不一,有的呈梭形、有的呈短杆状或圆形,位于周边。有丝分裂相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每10倍镜视野下核分裂相≥1个。在这些增生的细胞之间可见散在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和纤维细胞增生,局部细胞间可见多少不一的红色浆液样物质,靠近皮肤一侧可见表皮层大量细胞坏死,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表皮下层可见残留的骨骼肌细胞及灶性炎症;VonGison染色,肿瘤细胞胞浆为黄色,提示为肌细胞或神经细胞来源;Masson三色染色,肿瘤细胞胞浆为红色,提示为肌细胞来源,PATH为阴性;免疫组化显示:结蛋白阴性,骨骼肌肌球蛋白弱阳性,平滑肌肌球蛋白强阳性,横纹肌肌红蛋白阴性,广谱肌动蛋白阳性。其他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经过对本例肿瘤组织进行了多种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鉴别平滑肌瘤(Leiomyoma)、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及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诊断该例肿瘤为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本例肿瘤虽然出现于给药组,但仅出现在中剂量组,且为单发,与给药途径又无相关性,并据国外报道平滑肌肉瘤为高龄大鼠的常见性疾病,未见国外有大鼠肿瘤免疫组化分型的报道,不考虑与给药有关,考虑为SD大鼠自发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方法分析10例Kimura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10例Kimura多见于男性患者,一般状态均较好。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含有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肿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 Kimura病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应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相鉴别,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6,(2):156-158
目的:探讨经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讨论其他变异型及相关易混淆的软组织肿瘤的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1例经典型DFSP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等要素,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典型DFSP病变位于真皮、皮下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呈特征性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示CD34和Vimentin弥漫阳性,S-100和SMA均为阴性。结论:经典型DFSP形态较典型,免疫组化结果较特异,但有时易与其他纤维组织细胞软组织肿瘤相混淆,镜下应辨别其组织学特点,借助免疫组化检测手段,可以明确经典型DFSP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包括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标本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好发于中年男性;术前影像学检查常诊断为脑膜瘤;组织学显示“明暗”相间的特征(多量淡染的组织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伴纤维化,同时组织细胞内有多量吞噬的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组织细胞表达S-100蛋白和CD68。结论: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性病变,较容易误诊或漏诊。病理诊断时需与颅内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浆细胞肉芽肿、富于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等鉴别,该病变组织学特征及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阳性表达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常见及少见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病变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前后CT表现及相关特征。结果: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其中12例可见血管贴边征,5例可见磨玻璃影,3例可见囊变,4例可见钙化。31例均未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T平扫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具有常见良性肿瘤特点,部分少见型病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倩  赵玺龙  王丽  陈玥 《云南医药》2010,(3):266-26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基因重排特征。方法Castleman病组织共13例,分别进行常规HE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13例Castleman病按组织学分类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中间型1例;按临床表现分类为孤立性10例,多中心性3例。13例IgH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均提示病变为多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表现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其本质为B淋巴细胞多克隆性增生病变。  相似文献   

12.
周薇  黎刚  修芸 《现代医药卫生》2014,(7):966-967,970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T细胞受体(IgH/TCR)基因重排检测联合EB病毒(EBV)原位杂交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EBV+-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学及基因组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减少误诊。方法采用IgH/TCR基因重排与EB原位杂交联合分析诊断EBV+-B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征、EBV原位杂交、基因重排结果。结果 EBV+-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常伴骨髓和外周血浸润。淋巴结活检显示其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减少,淋巴结高度增生性病变,可见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窦扩张,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化证实EBV感染的细胞毒性B细胞构成病变主体;EBV原位杂交显示部分淋巴细胞核阳性;基因重排提示IgH、免疫球蛋白轻链(Igκ)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TCRγ无克隆性重排。结论 EBV+-B细胞淋巴瘤从形态学上难以与伯基特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瘤区分,早期诊断困难。联合应用IgH/TCR基因重排与EBV原位杂交技术对EBV+-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0例确诊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病理形态分增生型、坏死型、黄色瘤型。11例出现大小不等的凝固性坏死。30例出现核碎裂及细胞凋亡,中性粒细胞几乎未见,坏死灶周边出现大量增生的不同类的组织细胞和转化的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且淋巴滤泡增多,其中22例有不同程度误诊误治。结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不同阶段,增生、坏死及黄色瘤交错存在,临床上有发热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且极易误诊,抗生素使用无效。应及时取淋巴结活检,与淋巴瘤诊断困难时,应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夏燕  封扬  吴玲玲 《安徽医药》2018,22(6):1120-1122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DFSP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17例DFSP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7.3岁.躯干部14例,头部2例,前臂1例.病变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细胞呈特征性的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伴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Vimentin弥散阳性,2例SMA灶区阳性,S-100均阴性.结论 DFSP是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可确诊,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琪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577-1578
目的 探讨猫抓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猫抓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应用Warthin-Starry嗜银纤维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2例猫抓病患者,1例有明确的被猫咬伤手指史,1例可疑被猫抓咬病史.镜下见大量淋巴结构破坏,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圆形结节性肉芽肿性病变.结节中央为含嗜中性粒细胞的中心性坏死,其间见少量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等.肉芽肿性结节为非干酪样坏死性.Warthin-Starry嗜银纤维染色发现结节内有大量阳性杆菌.结论 猫抓病常见的病原体为巴尔通氏体,其淋巴结肉芽肿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酷似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干酪性结核等.可根据临床病史、特殊皮肤试验、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嗜银纤维染色来加以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识别。方法对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5例梅毒性淋巴结炎中,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1例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8~3.5cm,平均2.6cm。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1)淋巴结被膜增厚及被膜纤维化,被膜及淋巴结内可见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2)淋巴滤泡明显增生,滤泡间和副皮质区血管周围有大量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3)闭塞性血管内膜炎;4)小血管周围炎;5)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改变,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6)淋巴结边缘窦内单核样B细胞增生;7)淋巴滤泡内外小灶性坏死。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均阳性。结论梅毒性淋巴结炎有着相对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病理医师要对该疾病充分认识并结合病史及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方法 对25例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象、骨髓象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25例中自细胞减少10例(40%)、血红蛋白减少6例(24%)、血小板减少9例(36%),16例可见异形淋巴细胞(6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骨髓增生活跃(92%)或明显活跃(8%),红系增生正常(68%)或受抑(32%),巨核细胞数量正常伴成熟障碍,组织细胞均不同程度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结论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血象及骨髓象异常具有诊断价值,易误诊为血液病,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血β-hCG增高的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伴血β-hCG增高的睾丸精原细胞瘤进行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为典型精原细胞瘤,光镜下见弥漫的透明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核仁明显,间质内见少量淋巴细胞,其间分布合体细胞;免疫组化CD117、D2-40、hCG、细胞角蛋白、合体滋养叶细胞阳性.结论 睾丸精原细胞瘤伴合体滋养叶细胞分化、血β-hCG增高是一种少见亚型,需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重视,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AT/RT患者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结果男2例,女2例,年龄3~15岁,平均年龄6.7岁;影像学检查肿瘤均位于幕上,其中1例位于脑室内。组织学上,肿瘤由横纹肌样细胞及肿瘤间叶组织和(或)原始神经外胚层成分构成,未见类似上皮样组织分化。免疫组化染色示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阳性,且所有病例均显示INI1蛋白表达缺失。结论 AT/RT是好发于儿童的罕见的高度恶性胚胎性肿瘤,其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多样,需与多种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检测INI1表达失活为诊断该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肿瘤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内均见转移性的肿瘤组织,肿瘤主要由胞质丰富而透明的多角形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并被纤维组织分隔呈大小不等的巢状及束状,并见多核巨细胞、出血及坏死灶。追溯病史,2位患者1年及1·5年前曾行外踝及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两者均为半年前发现腹股沟肿物。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Vimentin、S-100、HMB-45及Melan-A均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诊断较为困难,应积极追溯病史,注重HE染色下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