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翔  陆志前 《安徽医药》2019,23(6):1214-1217
目的 探讨百草枯(PQ)中毒早期胸部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宣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确诊为百草枯中毒的病人18例,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早期(<1周)与中期(1~2周)胸部病变区域CT值、是否合并肺外征象及发病年龄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毒早期肺部病变范围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8例病人存活11例、死亡7例,病死率38.89%;两组年龄、中毒早期肺部病变CT均值、中毒中期肺部病变CT增加值、是否合并肺外征象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毒 后行多次CT复查的病人中,早期与中期CT均值(Uc=-2.701,P=0.007)和中毒中期胸部损伤范围变化(P=0.03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死率与中毒早期肺部损伤范围呈正相关(rs=0.655,P=0.003)。结论 胸部CT对百草枯中毒病人肺部损伤的显示优势明显,在口服剂量不能获得的情况下,早期胸部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人的中毒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胸部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该院收治的1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随着中毒时间的增加而发生不同的影像学改变,早期(〈7 d)主要表现为双肺纹理明显增粗增多,双肺胸膜下区分布为主的多发楔形实变影及磨玻璃密度增高影;中期(7~14 d)以双肺内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改变为主,同时伴肺纤维化、肺实变、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晚期(〉14 d)高分辨率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HRCT)影像表现主要为双肺胸膜下区的间质纤维化。另外,患者吸收中毒剂量少时胸部损害程度相对较轻,剂量多时胸部损害的程度相对严重。结论百草枯中毒时胸部CT有特定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HRCT对肺损伤的早期轻微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CT图像的变化对病情进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部64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不同时期分别行胸部64层螺旋CT检查,并对74例胸部CT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出现了肺纹理增多、肺实变和肺纤维化。结论百草枯中毒在肺部有明确的影像学征象,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多层CT征象与中毒机制的对照研究对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百草枯中毒胸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探讨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0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早期(3 d内)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磨玻璃样改变、胸膜下线和心脏增大;早中期(4~7 d)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胸腔积液和心脏增大;中期(8~14 d)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磨玻璃样改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胸膜增厚、心脏增大;中后期(15~28 d)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胸膜增厚;后期(>28 d)则以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多见.结论:百草枯中毒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影像学变化对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15例儿童重症H1N1甲型流感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2月确诊H1N1甲型流感(甲流)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15例,均拍摄床边胸部正位片及常规胸部、头颅SCT扫描,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重症甲流患儿首次影像学检查肺部均有明显病变,影像表现以大片肺炎肺实变为主;单侧肺部病变4例,双侧肺部病变11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气胸、纵隔积气、皮下积气2例,心包积液1例,胸膜增厚2例,ARDS2例;头颅CT弥漫性脑水肿2例,13例正常。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重症甲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肺部病变出现早,病变重,病变易反复,及时观察其影像学变化,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塞病(BD)合并肺部病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分析1999—2012年收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确诊BD合并肺部病变12例患者临床、实验室、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肺动脉瘤是BD常见肺部病变,分中央和周围两类型,咯血是肺动脉瘤常见表现;肺动脉内血栓、肺梗死和胸腔积液亦见BD肺部病变。部分患者出现贫血、炎症指标增高。影像学中央型肺动脉瘤可见肺门影增大,周围型见外周结节影。12例均经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咯血均停止;5例中央型肺动脉瘤治疗后,3例瘤内血栓消失,1例瘤体缩小;肺动脉内血栓治疗后未见新发血栓;胸腔积液吸收。结论肺动脉瘤为BD常见肺部病变,咯血为肺动脉瘤常见临床表现,胸部增强CT是诊断肺动脉瘤安全有效方法。肺动脉内血栓形成、肺梗死和胸腔积液也见于BD肺部病变。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的8例确诊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的病例,对其不同伤害程度的胸部X线平片加以分析。1资料与方法此8例患者均系口服中毒,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15~41岁。按其结局和胸部X线表现、其口服量分类为以下3种:①口服5~20 mL的3例患者,48 h内拍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其中1例患者第3天平片显示肺纹理增多,第10天胸部X线片显示左侧胸腔少量积液,第30天胸片全部恢复正常,其余2例经连续拍片30 d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龚良国  柏园  余鹏  龚毅  陈媛慧  万建国 《江西医药》2023,(12):1402-1405
目的 探讨联合肺部超声和床旁胸片在评估重症患者肺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入住ICU的重症患者5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BLUE-plus方案的床旁超声检查以及床旁胸片检查,24小时内完善胸部CT检查。记录床旁超声及床旁胸片的结果,判断患者肺水增加改变、肺实变、胸腔积液、气胸的发生及部位,与患者的胸部CT相比较,分析联合肺部超声与床旁胸片检查对肺部各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以胸部CT诊断作为金标准,联合诊断法胸腔积液、肺实变、肺炎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15%、94.23%、92.31%;相较床旁超声对胸腔积液(80.77%)、肺炎(73.08%)及床旁胸片对胸腔积液(76.92%)、肺实变/肺不张(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诊断在对气胸的诊断上与其他两组诊断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床旁超声检查联合床旁胸片检查可提供可靠的重症患者肺部病变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损伤患者在不同剂量、治疗不同时期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5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对患者不同剂量、不同治疗分期的CT表征与临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主要特征为肺纹理增多、纵隔气肿、磨玻璃征或无明显异常,而中期的主要特征为肺纹理增多、纵隔气肿、磨玻璃征、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晚期阶段患者存活患者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少量组2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中量组21例患者中15例好转出院,6例预后不良;大量组患者9例全部死亡。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包括肺实质与间质同时受损,以纵隔气肿、磨玻璃征、实质病变、肺气肿与胸腔积液为主,晚期主要表现为间质纤维化,可以明确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治疗具有明显的CT表征,且与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胸部X线片与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对3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胸片或CT未见明显病变,其余23例出现斑片状阴影17例,两肺间质改变、肺纹理增粗4例,胸腔积液1例,合并存在磨玻璃样阴影5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肺部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主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实变影及磨玻璃样阴影,影像学检查对甲型H1N1流感特别是重型甲流H1N1流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CT扫描在胸外伤急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轻症胸外伤患者急诊行常规X线胸片及胸部低剂量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效率、诊断价值。在常规X线胸片检查中,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仅6例发现肺局部挫裂伤,1例发现肋骨骨折;在低剂量CT扫描检查中,7例患者无异常发现,11例患者发现局部有肺挫裂伤,其中2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1例发现肋骨骨折合并气胸;两种方法均发现1例肋骨骨折。结论辐射当量的胸部低剂量CT对肺创伤病变的检查效率及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胸片,适合胸外伤患者的急诊检查,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胸外伤急诊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ET显像对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用Siemens ECAT47 PET扫描仪对5例胸腔积液病人进行PET检查。PET检查前均行CT检查,结果:5例胸腔积液,CT仅发现1例原发灶,但对其性质难以判断而需求助于PET确诊,PET检查发现所有5例的原发灶并定性。结论:PET为像能敏感地发现胸腔积液的原发灶,并对病变的良恶性做出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首次胸部CT随访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A组45例,为普通型患者,出院后10~33(17.22±4.32) d首次复查胸部CT;B组23例,为重型患者,出院后16~34(18.87±6.86) d首次复查胸部CT。比较两组患者肺内残留病变分布、CT征象变化和双肺半定量视觉评分。结果两组肺内病变均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条索影次之。A组未见肺内明显病灶患者比例高于B组(35.56%vs.4.35%)(P<0.01),而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患者比例低于B组(44.44%vs.82.61%)(P<0.01)。A组患者左肺、右肺评分以及双肺总评分均低于B组(P<0.01)。结论COVID-19患者出院后肺内病灶吸收快;部分普通型患者肺内病灶完全吸收,仅少数患者遗留纤维性病灶。重型患者CT上残留的主要病变为磨玻璃密度影和条索影,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外伤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30例,对其先后进行X线、CT检查,将检测结果记录并与病理学确诊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 X线检查显示肺血肿患者3例,肋骨骨折患者5例,心包积血4例,肺挫伤3例,胸腔积液3例,通过病理学分析,X线检查的准确率为60%;CT检查显示肺血肿患者6例,肋骨骨折患者7例,心包积血8例,肺挫伤5例,胸腔积液5例,准确率为100%。 CT检查的影像学诊断价值高于X线检查。结论在临床上,胸部外伤常见症状有肺血肿、肋骨骨折患者、心包积血、肺挫伤及胸腔积液等,相比于X线检查,CT检查显示出优越的可靠性、全面性及高安全指数,而X线检查则易出现漏检情况,CT检查对于临床胸外伤患者病情诊断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5.
肺栓塞的早期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治海  焦振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53-1954
目的:探讨肺栓塞(pulmonary embodism,PE)早期X线表现.方法:分析经我院确诊29例肺栓塞患者DR胸部X线表现.结果:Westermark征14例;双肺纹理增多增粗5例;肺动脉高压4例;微量胸腔积液2例;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征象4例.结论:肺栓塞早期X线表现多样.肺缺血Westermark征是DR片典型的肺栓塞早期X线表现.DR是除CT检查、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外又一重要的PE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病例报告 患者:男,50岁。因呼吸困难一个月入院,发病初,曾于门诊查体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征,分别行胸片、胸部CT检查均未发现占位病变。并行胸水B超多次检查,曾一次于右侧胸膜后壁发现一椭圆形占位病变。经连续两次胸腔排液近2000ml(为血性胸水),复查胸腔B超未发现占位病变,疑前次所见占位病变为膈肌,两次胸水脱落细胞均(-),胸水结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通过对照研究方法选5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按1∶1分为两组。A组:常规抗结核对症处理、并予隔日胸穿抽液后胸腔内注射尿激酶20万单位。B组:常规抗结核对症处理,并予隔日胸穿后胸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两组皆到经B超检查胸水减少到不宜穿刺为止,并继续抗痨疗程半年定期复查胸片。结果两组经抗痨、胸穿及尿激酶、激素分别应用8~10d,复查胸部B超A组全部患者胸水吸收消退,肺功能明显较B组改善,抗痨半年期间多次复查胸片无异常。B组出现7例患者B超检查形成分隔小片状多腔少量积液,无法再行胸穿,但抗痨半年期间复查胸片胸水慢慢吸收,5例出现病灶侧胸膜肥厚、粘连,其中1例出现肋间隙变窄。结论尿激酶早期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疗效优于对照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60例老年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雅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03-2004
现就我院1996年2月~2000年10月收治的胸腔积液102例患者,对其中的60例老年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经X线胸片、肺部CT或胸部B超检查证实有胸腔积液,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60~83岁,平均73岁;大量积液21例,中量积液28例,少量积液11例;胸水位于左侧19例,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增强CT联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对肺部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112例肺部占位病变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并行胸部增强CT扫描,了解病变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所有病例均行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112例中,110例得到阳性结果,阳性率为98.2%;并发症有气胸4例,肺出血5例,咯血4例,均不需特殊处理. 结论 胸部CT增强扫描联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对肺部占位病变诊断的阳性率高、并发症轻,可为肺部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持续循环胸腔热灌注(continuous circularory intrapleural perfusion hyperthermia,CCIPH)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13例恶性肿瘤合并胸膜转移、胸腔积液患者,经胸片或胸部CT明确存在中一大量胸腔积液,且胸腔积液经细胞学检查明确可查见癌细胞。本组13例患者均在B超引导定位下行胸腔穿刺置管术,分别留置灌注管和排液管,所有操作均在局麻下进行。灌注液为蒸馏水,总量约2500~3500ml,灌注速度300~400ml/min,灌注时间60min,治疗温度(48±0.2)℃,每例灌注2~3次,两次治疗之间时间间隔为48h。结果所有13例患者均顺利进行B超引导下CCIPH,人体温度为(48.00±0.20)℃,出体温度为(44.98±0.22)℃。患者均耐受良好。9例患者胸腔积液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CCIPH后1个月左右复查胸部CT,发现肺部原发灶缩小者6例,基本不变者7例。患者KPS评分上升均在10分以上,肿瘤标志物不同程度下降,无严重副作用。结论B超引导下CCIPH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性高,患者耐受良好,方法简便易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