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危重患者83例,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入院即刻(0h),入院6h、12h、24h、72h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入院后各个时间点的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各个时间点的血乳酸浓度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h乳酸清除率组与其余各组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患者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且无明显下降趋势者预后不佳,6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价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U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转归可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根据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39例,低乳酸清除率组21例。当患者确诊为脓毒症后留取静脉血10ml,离心取血清监测PCT水平;确诊为脓毒症后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对患者确诊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域(APACHE域)评分。结果死亡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1);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及病死率均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CT能反应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和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在腹腔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14 d 病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定时监测动脉血乳酸并进行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间乳酸清除率差异。结果①存活组初始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存活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价腹腔感染性休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郭皓  齐宇明  王海燕  胡振杰 《河北医药》2010,32(22):3118-3120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脂多糖受体(mCD14)、HLA-DR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mCD14、HLA-DR在病后不同时间的动态改变.结果 死亡组PBMC表面mCD14、HLA-DR各点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生存组mCD14在 0-2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8、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水平;HLA-DR在 0-48 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2 h逐渐升高但仍未恢复正常对照水平,0-24 h生存组与死亡组mCD1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0.01);0-48 h生存组与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呈抑制状态,不同预后患者其免疫功能恢复时mCD14恢复早于HLA-DR.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酸早期清除率对重症感染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生存患者为生存组,死亡患者为病死组。其中生存组患者23例,病死组患者27例。两组患者入院时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所选患者的血液乳酸水平(测定患者入院时的血液乳酸水平和入院后6 h的乳酸水平)。结果生存组和病死组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入院时血乳酸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入院6 h的血乳酸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入院6 h的血乳酸清除率高于病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患者的病死率低于低乳酸清除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并计算乳酸早期清除率有助于评估重症监护室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较高的血乳酸清除率重症患者的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评估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9月~2012年12月64例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按照28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确诊后初始动脉血乳酸、6h乳酸清除率、24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患者的转归。以6h血乳酸清除率大于等于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各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初始动脉血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低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判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 ICU 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入住的142例危重症患者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分别在入住 ICU 30 min 内、6、12、24、48、72 h 后分别进行血乳酸测定,观察血乳酸水平与预后及病死率的相关性。计算治疗后6、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采用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 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6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62例、6~24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64例、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16例,病死率分别为12.9%(8/62)、31.8%(20/64)、81.3%(13/16),治疗后6、24 h 病死率与2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6、24 h APACHE-Ⅱ评分、心率、呼吸、PaO2/ FiO2、pH 值、动脉血乳酸与28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存活101例、28 d 死亡41例,治疗后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126例、24 h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16例,病死率分别为22.2%(28/126)、81.3%(13/16)。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ICU 危重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及早恢复动脉血乳酸的正常值可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清蛋白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3例老年脓毒症患者进入EICU的APACHEⅡ评分、入EICU24h的血清清蛋白水平。根据血清清蛋白水平分为正常清蛋白组及低清蛋白组,比较两组APACHEⅡ分值、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清清蛋白水平。结果:低清蛋白组APACHEⅡ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高于正常清蛋白组(P〈0.05);死亡组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32.17±18.08)%比(23.36±8.54)%,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低清蛋白血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 (APECII)在重症疾病患者中的死亡人群和存活人群的评分。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共104份,其中死亡36例(标记为死亡组),存活68例(标记为存活组),比较分析两组24 h血乳酸清除率和APECII评分。结果死亡组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而APECII评分高于存活组,两组在血乳酸清除率和APECII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清除率与APECII评分可能对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患者存活还是死亡有着重要的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测定48例脓毒症患者血清HMGB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并记录患者转归.结果 发病后,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逐渐上升,72 h达高峰.死亡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2和24 h除外)(t=6.07、6.20、24.43,均P<0.05).12、24、48和72 h死亡组患者血清SOD活力均明显低于存活组(t=10.24、20.61、11.67、33.33,均P<0.05),所测时间点死亡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t=26.06、22.17、23.86、9.49、5.95,均P<0.05).HMGB1水平与MDA水平成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清HMGB1水平升高可能是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可能是HMGB1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EGDT)不同达标时间对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1月ICU收治的重度脓毒症76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EGDT治疗,根据EGDT达标时间分为早期组4t例和晚期组3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12,24和48 h检测动脉血气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观察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 FA)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比较两组7d和28 d病死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48 h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晚期组治疗6h氧合指数低于治疗前,乳酸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早期组治疗6h氧合指数高于晚期组,治疗6、12、24、48 h乳酸水平低于晚期组(P<0.05).两组治疗24和48 h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下降,白介素-10较治疗前升高(P<0.05).早期组治疗12、24、48 h SOFA评分低于晚期组(P<0.05).其余时间段及组间动脉血气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7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28 d病死率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 EGDT达标时间<6h可降低乳酸水平,降低28 d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记录64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h内、6h、12 h、24h、48 h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12 h时的乳酸清除率,根据治疗后的转归分成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人ICU时血乳酸浓度分别为(7.2±5.4) mmol/L和(9.2±5.6) mmoL/L,均大于正常.存活组6h后开始下降,24h为(2.2±1.3) mmol/L,基本正常;而死亡组48 h血乳酸浓度为(8.0±3.8) mmol/L,仍明显大于正常,直至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6,3.8257,7.5263,4.5875,5.8765,P<0.05).死亡组患者12 h时乳酸清除率[(5.83±3.92) 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14.32±2.68) mmol/L](t=6.2565,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判断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 ICU 中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对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清除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组,40例接受多巴胺泵入治疗纳入对照组,47例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治疗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清除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8 h 的血流动力学心率(HR)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48 h 后的中心静脉压(CVP)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8 h 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12 h,观察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观察组病死率为4.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CU 中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促进乳酸的清除,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检测对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接受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1例,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 内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碱剩余的差异。结果81例患者共存活49例,存活率60.5%;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存活组治疗2 h 后心率显著降低、每搏指数显著上升( P ﹤0.05),与此同时病死组无明显变化( P ﹥0.05);存活组0 h 血乳酸浓度低于病死组,其碱剩余高于病死组( P ﹤0.05),治疗过程中存活组、病死组血乳酸浓度均逐渐下降,存活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 ﹤0.05),且存活组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病死组( P ﹤0.05),存活组碱剩余持续上升,而病死组碱剩余在上升24 h 后迅速下降。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出现明显的动脉血乳酸水平上升、碱剩余下降等代谢性酸中毒状态,艾司洛尔联用米力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状态;而对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碱剩余的定时检测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对指导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乳酸检测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于患有脓毒性休克的人员,当他们进入ICU后,需检测他们的血乳酸浓度情况,分别于进ICU后的12、24、48h进行检测,并记录APACHEⅡ评分,注意观察他们预后的实际情况。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他们在进入ICU时的血乳酸浓度都处于异常水平,并且,存活组的浓度低于死亡组浓度,在12h后,存活组浓度慢慢降低,直到24h后已趋于正常水平;而死亡组在24h与48h的浓度都处于显著异常,直到死亡,死亡组初始血乳酸浓度和APACHEⅡ高于存活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为41.3%±22.4%,较之死亡组的乳酸清除率(16.5±12.8)%明显要高,死亡患者乳酸水平随APACHEⅡ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与脓毒性休克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动态监测,获得的准确率较高,同时,简单实用,应大量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李淑芳  熊旭东  王倩  严慧萍 《河北医药》2011,33(19):2959-2960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共收集脓毒症患者122例,根据患者出院状态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发症及24h内检测的指标,统计分析2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高、基础疾病多、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休克及血小板下降者多(P〈0.05或〈0.01)。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计量水平高于存活组(P〈0.01),白蛋白低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白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大。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若合并低蛋白血症,血小板下降明显,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且住院48 h以上的患儿,共73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肛温34~36℃),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体温、心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血小板(PLT)、凝血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率、CK、CK-MB、AST、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UN、Cr、PLT水平及PT、APTT、院内感染率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死亡病例院内存活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亚低温对严重脓毒症患儿的心脏和肝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BISAP评分与Ranson评分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ereatitis,AP)的严重程度、死亡结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BISAP(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评分与Ranson评分对124例AP患者进行回顾性评分,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的评分差异,比较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的BISAP及Ranso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Ranson高分组(≥3分)和低分组(〈3分)患者SAP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ISAP高分组(≥3分)与低分组(〈3分)的SAP及病死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SAP评分与Ranson评分对于判断AP严重程度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BISAP简便易行,能够早期对AP患者进行死亡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的规律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按疾病严重程度、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短、存活与否将78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组,检测术前、体外循环转流停止、术后3、6、12、24h的动脉血乳酸含量。结果复杂病种组[法乐氏四联症、法乐氏三联症、心内膜垫缺损、右室双出口、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较简单病种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术后各相同时间点血乳酸值增高(P〈0.01)。转流时间大于或等于120min组术后血乳酸值高于转流时间短的组(P〈0.05)。术后死亡组各时点血乳酸值均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术后血乳酸值逐渐降低,死亡组下降不明显(P〈0.01)。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血乳酸浓度可作为评价疾病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血乳酸值居高、持续不下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01月至2010年06月我科收治的4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入院后确诊时间分为两组,第一组24例入院后48h以内确诊,第二组24例入院后48h以后确诊;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组患者腹痛及腹痛缓解时间较第二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