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之一 ,我院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2月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注入溶栓剂予以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 4 0例 ,男 1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8~ 80岁 ,平均 5 7岁。 4 0例均有下肢肿胀 ,左侧 2 5例 ,右侧13例 ,双侧 2例 ,其中 34例伴有疼痛 ,17例Homans征阳性 ,3例皮肤色素沉着、胫前及踝部溃疡形成。1例已发生过经CT证实的左肺动脉栓塞。根据临床起病缓急和病程分为急性 (≤ 10天 )、慢性 (>10天 ) ,而在慢性基础上出现疼痛和 /或水肿急性 (≤ 10天 )加重者归为慢性期…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并非少见,文献报告的尸检发现率为35%~52%[1],经静脉造影证实有症状的DVT发病率1.6%[2].对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应采取抗凝、溶栓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但血栓完全溶解率低,有资料显示髂股静脉血栓溶解成功率只有28%[3],且难以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4].近年来,随着在手术取栓后联合加作临时性的动静脉瘘以及手术联合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的研究,使手术治疗DVT又得以发展并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对43例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0~78岁,平均46岁。发病到治疗最短为12h,最长为2月,中位数为10天。周围型6例,中心型10例,混合型27例。1.2发病原因:骨折手术后12例,外伤或骨折8例,腹腔手术后7例,腰椎手术后6例,小腿软组织感染5例,静脉穿刺及用药5例。合并糖尿病17例,并用特殊体位15例,发病前用止血药物21例。1.3治疗方法:均用尿激酶静滴,疗程7~14天,每日尿激酶用量:3万 U21…  相似文献   

4.
万严  杨志宏  叶宁 《江西医药》2009,44(2):105-10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放射溶栓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例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塞患者DSA检查后1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溶栓后再通,1例截肢。7例非外伤性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放射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1例,未开通截肢2例。结论介入放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特别是合并有心、脑、肺疾病的高龄患者,见效快,效果好,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扬  马思星  袁平  冯昌宗  周石  唐家祥 《贵州医药》2002,26(10):913-9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急、危害大的周围血管外科疾病 ,如不及时治疗 ,即可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坏死 ,甚至可能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最终发生肺梗塞死亡。近年此病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我院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共收治 2 2例 ,2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 ,其中 2 0例经介入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率达 1 0 0 %。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例中 ,男 1 2例 ,女 8例 ,年龄 2 6~67岁 ,平均 47岁。发病时间 1 0~72小时 3例 ,72小时至 2周 1 7例。左下肢 1 4例 ,右下肢 6例。患者有典型的患肢…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多由于下肢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静脉壁损伤等原因所致,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治疗手段较多,治疗模式和适应证各异。笔者采用血栓碎吸及溶栓术治疗严重急性LEDVT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取得患者的配合以及配合医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结果20例患者均基本痊愈出院,病人在介入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使治疗有效率达到约90%。结论专业的护理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积极配合医生能提高治愈率及有效预防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1998年7月收治的87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男:女=1.5:1。年龄13-83岁,平均年龄54岁,患肢左侧61例,右侧20例,双下肢同时患病6例,左:右=2.6:1。治疗以采用经患肢输尿激酶溶栓为主(200-300万/疗程),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天),口服阿斯匹林,卧床、抬高患肢等。出现股青肿2例,行Forgarty管取栓后缓解。出现咳血胸痛、同位素扫描示散在小范围肺栓塞15例,控制病情后随即置入下腔静脉滤网。结果:近期疗效:全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较治疗前变细,周径与健侧相差小于1cm者51例,占58%;其中3天内开始溶栓者可达64%(9例)。置入下腔静脉滤网者成功地预防了致命肺栓塞的出现。远期疗效:患者均遗留程度不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是经患肢输入尿激酶溶栓,出现股静肿者及时手术取栓,有出现致命肺栓塞可能时及时置入下腔静脉滤网。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患下肢DVT,20万人死于肺栓塞(PE)。下肢DVT除了在急性期能导致PE、股青肿等急性重症并发症,远期还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Kahn等报道高达40%的下肢DVT患者远期可发展为PTS。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放射介入引导下行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对照组单独采用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溶栓时间和应用尿激酶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溶栓前后大腿和小腿周径缩小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t=1.35、5.42、1.83、0.89,均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5,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观察组为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67,P>0.05).结论 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9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96例除2例因外院治疗3个月以上,其余均取得一定疗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单纯行溶栓抗凝治疗)和观察组(52例,溶栓抗凝联合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住院时间、静脉畅通和下肢周径差进行比较.结果 组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为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1,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4,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畅通率、下肢周径差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具有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庞宏永 《中国医药》2007,2(11):682-68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及活血化瘀治疗,观察顺行与逆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10万单位+100ml生理盐水,2次/d;红花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治疗,40滴/min。对照组22例采用上肢浅静脉给药,药物用量及用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8%,治疗过程无出血倾向。结论溶栓时间越旱效果越好,经患肢足背静脉小剂量注射尿激酶使药物持续作用又可避免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7月~1998年 7月间收治的 8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男性 5 3例 ,女性 3 4例 ,男∶女 =1 5∶1。年龄 13~ 83岁 ,平均年龄 5 4岁 ,患肢左侧 61例 ,右侧 2 0例 ,双下肢同时患病 6例 ,左∶右 =2 6∶1。治疗以采用经患肢输尿激酶溶栓为主 ( 2 0 0~ 3 0 0万U/疗程 ) ,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 ( 5 0 0ml/天 ) ,口服阿斯匹林 ,卧床、抬高患肢等。出现股青肿 2例 ,行Forgarty管取栓后缓解。出现咳血胸痛、同位素扫描示散在小范围肺栓塞 15例 ,控制病情后随即置入下腔静脉滤网。结果 :近期疗效 :全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较治疗前变细 ,周径与健侧相差小于 1cm者 5 1例 ,占 5 8% ;其中 3天内开始溶栓者可达 64% ( 9例 )。置入下腔静脉滤网者成功地预防了致命肺栓塞的出现。远期疗效 :患者均遗留程度不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是经患肢输入尿激酶溶栓 ,出现股青肿者及时手术取栓 ,有出现致命肺栓塞可能时及时置入下腔静脉滤网。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林生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60-16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钠、尿激酶结合血塞通、丹参治疗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17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4例,有效3例,无效者。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平均为11.2(7~14d)。3例急性血栓形成,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尿激酶结合血塞通、丹参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非手术治疗的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结果对于病程2周以内形成的血栓的治愈率明显高于2周以上者。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早期进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动脉留置导管持续加压灌注尿激酶治疗妇产科手术后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LEDVT)的疗效。方法 LEDVT患者 1 1例 ,先在下腔静脉内放置自制“宝塔形”导管 ,再将导管插至患侧股动脉内 ,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压灌注尿激酶 ,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分数 ,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 1个病变肢体中 ,血栓完全溶解的有 5个 (CL =45 % ) ,部分溶解的 6个(PL =55 % ) ;血栓分数由术前 4分降至术后 1分 (P <0 0 1 )。尿激酶用量为 360~ 60 0万U ,灌注时间 48~ 96h ,2例患者发生穿刺点轻度渗血。结论 对妇产科手术后并发LEDVT患者采用经留置于动脉内的导管持续加压灌注尿激酶 ,同时辅以在下腔静脉内放置自制“宝塔形”导管 ,可有效溶解血栓 ,防止并发肺栓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14例患者穿刺患肢足背浅静脉,用输液泵持续交替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脉络宁注射液、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结果:痊愈10例,显效4例(经第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显效各2例)。结论:溶栓疗法治疗血栓效果确切,对错过手术最佳时期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老年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3.2%;对照组复发率16.1%;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疗效显著,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