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强化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33例,对照组35例,均接受正规康复治疗。HBO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和强化训练。 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O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高压氧加强化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觉功能再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同时选取无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感觉再训练。临床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3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水平(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体感觉障碍能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对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不仅有利于其感觉功能进一步恢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化运动想象疗法对腩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强化训练组、常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0 min,每周5次.在此基础上,常规训练组每日联合1次运动想象治疗,每次30 min;强化训练组每日联合2次运动想象治疗,每次30 min;对照组只给予运动想象的背景音乐,每日1次,每次30 min.应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和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RAT)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和6周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 强化训练组、常规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FMA评分分别为(10.36±2.11)、(7.73±5.21)和(8.36±4.11)分,各组ARAT评分分别为(1.56±2.33)、(1.33±1.58)和(1.33±1.58)分;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FMA和ARAT评分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训练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和对照组(P<0.05);常规训练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训练组ARA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强化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以及常规训练组与对照组的ARAT评分同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强化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的FMA和ARAT评分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训练组的FMA和ARAT评分亦分别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治疗6周后,强化训练组、常规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和ARAT评分均明显提高,各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分别为(28.00 ±5.46) 、(21.55 ±9.60)和(15.18 ±9.60)分,ARAT评分分别为(11.67±1.66)、(9.00±1.80)和(6.33±3.97)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训练组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训练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运动模仿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及ADL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运动模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伴本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般康复训练+运动模仿训练)15例及对照组(一般康复训练)15例。以Fugl—Meyer评定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8周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运动积分和四肢本体感觉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的运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四肢本体感觉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模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伴本体感觉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本体感觉障碍的改善又有利用于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67例脑卒中患者按有无本体感觉障碍分为A组(32例,有本体感觉障碍)和B组(35例,无本体感觉障碍),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在入院时及8周后评定患者的ADL.结果本组病例本体感觉障碍发生率48.6%;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MBI均有提高( P〈0.05~0.01),但B组的平均分提高幅度大于A组( P〈0.05).结论本体感觉障碍对脑卒中后的ADL恢复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应早期进行本体感觉障碍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组患者在发病15~30d时即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6个月后接受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前,早期组F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FMA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0.05),2组间比较,早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闫桂芳  李娜  侯慧卿 《中国康复》2011,26(4):279-280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的影响。方法:61例脑卒中后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和系统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服艾地苯醌30mg,每日3次;对照组加服氟西汀20mg,每日1次。结果:治疗12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MBI)评分明显增加(均P〈0.05);对照组CSS及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有较好疗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被动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被动训练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被动训练组予被动训练,联合治疗组接受被动训练及常规治疗,对比3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MAS、FMA运动量表)、神经功能(NIHSS、MMSE量表)及心理状态(HAMA、HAMD量表),随访2年,对比3组治疗后1年、2年的生活质量(ADL量表)。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MAS及FMA评分高于被动训练组,被动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被动训练组,被动训练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MMSE评分高于被动训练组,被动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AMA及HAMD评分低于被动训练组,被动训练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及2年联合组的ADL评分均低于被动训练组,被动训练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被动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训练。结果:经4个疗程治疗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及简易手功能检查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化训练能明显地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时间和患者的治疗参与性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运动训练,但常规训练组患者每次运动训练时间为30~45 min,强化训练组患者每次运动训练时间为45~60 min。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运动功能评定,同时每次运动训练时通过Pittsburgh康复参与量表(PRPS)记录患者的治疗参与情况。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IM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治疗后强化训练组患者的FIM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训练组治疗前、后FIM运动功能评分改变值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1),而且常规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患者PRPS评分均与治疗前、后FIM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变值明显相关(分别为r=0.787,P<0.01和r=0.573,P<0.05)。 结论运动训练时间能对脑卒中患者的近期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影响,患者的主动参与性亦能明显影响其运动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刘跃  王海波  李莉 《中国康复》2014,29(6):450-451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跪位平衡训练法,观察组采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法。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再成角试验对2组患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采用PH-A平衡功能检测系统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在双足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SI)、摆动的轨迹长和外周面积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下肢运动协调性采用表面肌电时序分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2组在入组时再成角试验、平衡检测指标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再成角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膝关节的平均偏差为(7.62±3.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4.63)mm,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平衡检测中闭眼状态下各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分析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干预组患膝治疗后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不仅对ACL重建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肯定疗效,还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协调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3.
柴转英 《临床医学》2014,(12):39-4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法舒地尔治疗前后血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至2013年淅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28%)、治疗总有效率(88%)均比对照组(12%、72%)高(P〈0.05),但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CRP、FIB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CRP、FIB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法舒地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CRP、FIB水平,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面系统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评分。结果观察组4周后和8周后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同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4周后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同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ADL及运动功能评分同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后两组运动功能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两组运动功能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护理和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影响,但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长期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即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即ADL训练组和物理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物理治疗,护理干预组除接受上述治疗外,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ADL强化训练。在不同阶段比较两组QOL总分值,第1次QOL测定在入院后1周,以后每个月测定1次,观测3个月。结果:入院后1周和治疗1个月时两组QOL总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QOL总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即强化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训练,对提高患者的QOL有明显作用,值得康复医学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强化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9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强化训练组及综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强化训练组则辅以下肢强化训练,综合治疗组则辅以高压氧及下肢强化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下肢部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TUGT、MBI、FMA-L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1个月治疗后,发现各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综合治疗组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强化训练组次之,高压氧组疗效相对较差,各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强化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每天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6周。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运动功能(M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治疗前后2、4、6、12周HAMD的评分,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MAS及ADL能力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2周后HAMD评分明显下降,至第6周时HAMD评分完全恢复正常,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地促进和提高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刘若伟 《华西医学》2009,(9):2232-2233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对每例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临床神经缺损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时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配合康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0.
针刺神经干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神经干及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恢复作用。方法: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针刺组分别选取患侧前臂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干分布区域的3个点配合常规穴位针刺;训练组综合应用运动及作业疗法;综合组则采用2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Lindmark手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针刺组及训练组比较,综合组手功能评分上升更显著(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神经干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