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CTA对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将CTA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进行对照。结果CTA诊断36例患者发现动脉瘤34例,发现的动脉瘤或血管异常共38例(个)。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有2例为CTA未发现,由DSA诊断发现,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达95%。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情况,具有无创、省时、安全、可靠、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CTA在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证实并随访的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A检查时均有不同程度颅内血管痉挛。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分别诊断血管痉挛程度及动脉瘤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轻度痉挛5例,中度痉挛3例,重度痉挛4例;单发动脉瘤10例,多发动脉瘤2例;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7个,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1个,右侧后交通动脉瘤2个,左后交通动脉瘤2个。结论脑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进行CTA成像,通过调窗及显影期相选择对诊断动脉瘤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其质量控制。方法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27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9例行手术治疗,8例行DSA检查。结果27例患者均单发,MSCTA发现动脉瘤24个,其中大脑中动脉10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椎动脉1个。3例颈内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5—22mm。手术及DSA所见与CT动脉造影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X-ray 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重点分析MSCTA检查结果及其与手术或DSA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22个(1例左颈内动脉瘤漏诊),其中颈内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中动脉5个,大脑后动脉2个,后交通动脉2个。MSCTA上显示动脉瘤直径3~20mm。MSCTA所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窄颈或宽底)与DSA或手术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度较高,可显示清晰颅内动脉瘤,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且在CTA检查后均需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处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图像质量评分,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检出率和符合率。结果:3D-DSA与CTA-VR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均高于CTA-MIP (P<0.05);3D-DSA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与CTA-VR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DSA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高于CTA-VR和CTA-MIP (P<0.05);CTA-VR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与CTA-MI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在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和符合率与CT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3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40排螺旋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的例数、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真阳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 40排螺旋CTA与DSA比较,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99%、准确性为99.35%、阳性预测值为98.18%、阴性预测值为100%、真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1.01%、假阴性率为0%。其图像能够清楚地显示动脉瘤位置、瘤体的大小、载瘤动脉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等。结论40排螺旋CT可以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筛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果及在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均行头颈部CTA诊断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头颈部CTA诊断和MRA诊断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应用价值。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经DSA诊断证实有80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头颈部CTA诊断准确度为92.24%,敏感度为95.06%,特异性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92.77%,阴性预测值为91.30%;MRA诊断准确度为88.37%,敏感度为91.46%,特异性为82.97%,阳性预测值为90.36%,阴性预测值为84.78%。头颈部CTA诊断和MRA诊断的病灶检出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诊断检出<3 mm直径的瘤体数量多于MRA诊断(P<0.05)。头颈部CTA诊断Kappa值为0.850,MRA诊断的Kappa值为0.747,头颈部CTA诊断与DSA诊断一致性更高。结论 头颈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情况。方法:对32例动脉瘤患者经3D-CTA与DSA检查出的36个动脉瘤予以比较研究,评估出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的36个动脉瘤,3D-CTA准确检出34个,DSA检出36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小动脉瘤的诊断上3D-CTA不及DSA,而3D-CTA在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壁钙化及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3D-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双能量减影法与时间减影法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即A球管采用80 kV,B球管采用140 kV,一次性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数据后处理:①用平扫+80 kV增强数据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法);②用80 kV及140 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保存减影后数据,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将MIP及VR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证实.结果 ①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4例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的形态和范围,动静脉畸形较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③时间减影法CTA患者受到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6.60±0.50)mSv,双能量CTA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2.40±0.50)mSv.结论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放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对36例患者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颅内动脉瘤结果对照.[结果]1例无动脉瘤,35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4个,其中单个动脉瘤29例,2个动脉瘤5例(10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3D-CTA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与DSA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16排3D-CTA是一种安全、快捷、简便的颅内血管检查方法,且重建图像质量高,能为急诊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作为急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定位及形态学的评估具有一定优势,而对动脉瘤本身血管特征的评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逐渐应用于动脉管壁结构的观察与分析,与血管壁的病理特征相结合,对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进行直接定性评估。笔者将对HR-VWI技术在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 1例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CTA检查,开始的8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相互比较,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2 1例可疑动脉瘤病人共检出2 3个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出现假阳性动脉瘤1个。CTA可以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体指向、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便利。结论 CTA具有快速、微创、经济、提供的信息量大、检查人员接受辐射小等优点,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但CTA不能连续观测脑循环过程及进行血管内操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诊断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均行头颈部CT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结果CTA正确诊断53例,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圆锥误诊为微小动脉瘤,1例微小动脉瘤漏诊。结论CTA在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去骨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及介入治疗患者6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Neuro-DSA血管处理软件,行去骨减影CTA成像,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的特征。结果:65例患者行去骨减影后,均发现动脉瘤,其中单发60例,多发5例。结论:去骨减影CTA在发现动脉瘤方面特异性很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作为SAH患者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53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A检查,根据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并在术后行CTA复查。通过2次结果比较,评价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情况。结果 53例患者共检出64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10例;术前MS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后CTA显示动脉瘤夹的位置及数量、动脉瘤体残留情况和载瘤动脉与动脉夹之间的关系。结论 128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检查的62例高度疑似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与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结果62例患者中确诊为脑动脉瘤52例(83.87%),动脉瘤数量58个,其中大脑前动脉瘤12个,前交通动脉瘤17个,后交通动脉瘤20个,脑中动脉瘤9个。CTA、DSA及联合诊断脑动脉瘤与金标准一致性分别为0.487、0.652、0.881。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高于CTA与DSA单一诊断,3种诊断方式以联合诊断效能最高,其次分别为DSA、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DSA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单一DSA的诊断效能比CTA的高,通过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215;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IP、MPR等技术重组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例,1例脑动脉畸形,1例脑血管未见异常改变,CTA表现与经过DSA检查或经过手术的患者对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迅速、准确、无创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