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AMI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每组各30例,一组予70~100mgrt—PA溶栓,另一组予150万UUK溶栓治疗,统计两组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48例择期行冠脉造影,以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率rt—PA组为86.7%,UK组为6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正相关(r=0.90)。结论溶栓再通率rt—PA高于UK;判断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没有冠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指标仍然是判定冠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与传统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传统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AMI患者56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接受传统疗法。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与4周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IRA再通率51.8%,对照组再通率达13.8%,治疗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18.5%,对照组死亡率48.3%,治疗组4周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IRA再通率高,死亡率低,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芪生脉散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生脉散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型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黄芪生脉散结合尿激酶(UK)溶栓治疗AMI患者22例(治疗组),并与20例单用UK溶栓治疗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冠脉再通率为72.7%,对照组冠脉再通率为65.0%(P〉0.05);治疗组胸痛发生率13.6%,对照组胸痛发生率50.0%(P〈0.05)。实验室检查示:治疗组治疗后动脉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再通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于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且都属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组22例,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0~150U加入到0.9%氯化钠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同时12h内两组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并比较内两组的疗效、血管再通率、继发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胸痛缓解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ST段下降等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再通率为78.6%,对照组为54.5%,差异较显著;两组治疗后继发症(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和并发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比较,实验组的总发生率为21.4%,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预后,提高栓部血管的再通率,降低了继发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序贯给药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脉再通的疗效。方法205例AMI患者随机分成序贯组(溶栓前肝素-尿激酶-溶栓后肝素)107例,和对照组(98例)。尿激酶溶栓前序贯组先用肝素5000U,而对照组只用安慰剂(尿激酶-肝素)。结果序贯组的早期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03%和52.04%,P<0.01,前者的ST段回落和T波反转也明显快于后者。两组出血并发症相似。结论静脉溶栓序贯给药法明显提高早期冠脉再通率而不增加出血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rtPA和UK2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rtPA组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为75.0%,UK组冠脉总再通率为61.3%。患者在发病<3小时溶栓治疗,rtPA组冠脉再通率为86.7%,UK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统计学处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因与例数较少有关;住院并发症和预后2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平均CCU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前者〔(7.1±1.2)日和(22.5±6.1)日〕较后者〔(11.7±3.1)日和(27.3±7.3)日〕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小剂量(50mg)rtPA有良好的溶栓效果,冠脉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无出血不良反应发生,并能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平均(54.3±8.6)岁。溶栓时间放宽至24小时内。结果: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为62.0%(31/50),其中3小时内溶栓冠脉再通率为84.0%(21/25),~4小时为71.4%(5/7),~6小时为40.0%(2/5),~24小时为23.1%(3/13);再梗塞16.1%(5/31);出血并发症为18.0%(9/50),其中应用肝素组较高28.0%(7/25),有1例发生脑出血而死亡;非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0%(2/25)。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为8.0%(4/50)。结论:早期大剂量短时程尿激酶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提高相关血管再通率。合用肝素不会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及再梗塞率,有可能增加出血并发症甚至脑出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1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尿激酶应用前给予小剂量肝素(强化溶栓组)92例与对照组(尿激酶应用前未用肝素)78例相比,早期冠脉再通率明显提高(69.5%和46.2%,P〈0.05),心电图ST段回落及T波反转明显加快,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与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静脉瑞替普酪栓,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再通率。结果:治疗组120min的血管再通率为83.3%,对照组为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但发生率相似。结论:瑞替普酶是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极化液联用葛根素治疗急性收肌梗死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葛根素联用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校正QT间散离散度的影响,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55例A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后的QTd和QTcd,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①探讨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冠脉血流储备(CVR)的可行性及测值可信性。②探讨年龄对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人58 例,按年龄分组,评价各年龄段人群的冠脉血流贮备。结果 ①三支血管显像率:前降支(LAD)为90 % ,后降支(LCX)为75% ,PD 为81% 。②潘生丁药物负荷试验能诱导冠状动脉明显充血反应,出现最大充血反应时间为6-2 ±2-2min,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值明显高于用药前测值( P< 0.001) 。③随着年龄增加,冠脉血流储备明显降低。结论 冠脉血流显像新技术可实时、定量地对正常人冠脉血流进行更详尽功能分析,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冠脉储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高脂血症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结合潘生丁药物负荷试验对单纯高脂血症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CFR) 进行评价,探讨血脂对CFR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单纯高脂血症组(A 组,30 例) 和正常对照组(B 组,15 例),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每位受试者静息时的冠脉血流频谱及静脉推注潘生丁(0-56mg/kg) 后的冠脉血流频谱,分别用最大充血状态下与静息时的冠脉峰值血流速度(CPV) 比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 ×心率(HR) 比值来计算CFR。结果 静息时,两组的CPV 及VTI×HR 无明显差别(P> 0-05)。潘生丁负荷后两组的冠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但A组的CPV 及VTI×HR 增加程度低于B 组。两组的CFR 值有显著性差别,A 组明显低于B 组( P<0-01) 。相关性分析显示CFR与TC、LDLC呈显著负相关(P< 0-05) 。结论 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新技术结合潘生丁药物负荷试验无创性检测CFR,可以早期发现高脂血症患者的冠脉储备功能异常,为指导治疗与评估各种降脂措施的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门静脉逆流的原因。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组不同人群的门静脉血流状态。结果 肝炎肝癌组门静脉逆流的发生率及每分种逆流次数高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明显高于非肝炎肝癌组,非肝炎肝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门静脉高压是门静脉逆流的基础,肝动脉-门静脉瘘可加重逆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腹盆腔CT扫描在评估卵巢癌分期及肿瘤细胞减灭术可行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卵巢癌术前一周内行腹盆腔CT扫描,术后将其影像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40例卵巢癌CT分期准确性75%,Ⅲ期分期的准确性85%,CT对横膈,肝包膜,子宫直肠窝转移病变检测的敏感性为100%,69%,网膜转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表现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血肿容积,部位,类型,血肿出现时间的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颅内血肿容积与死亡率正相关,血肿大于60ml,死亡率明显升高。(2)颞部外伤的死亡率最高,头部多部位外伤的死亡率大于单部位。(3)硬膜下血肿常合并脑挫伤,脑肿胀死亡率高于单发血肿。结论 颅内血肿CT检查在提供预测病人预后情况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超声影像诊断臀肌筋膜挛缩症,并与临床分型对比观察。方法 用超声影像对46例臀肌筋挛缩症患者的臀部肌肉进行检查。结果 46例虱臀部肌肉均见有挛缩组织呈斑块样回声。结论应用超声影像检查诊断臀肌挛缩症,为临床术前诊断本症提供辅助检查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的息肉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对55例鼻息肉病例进行了CT扫描检查。结果 鼻息肉在CT上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常合并有阻塞性副息窦炎表现,冠状位CT扫描水平位显示清楚。结论鼻息肉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诊断明确,并能清楚显示鼻道解剖结构和病变本身特点,指导纤维内窥镜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9.
腕管的高频超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正常人腕管的超声成像特点。方法 对20例正常人的腕管进行检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6岁。结果 超声能动态显示腕管内容物的大小,形态,获得了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引起腕管综合征的病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定冠状窦血流评估心肌肥厚患者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可行性及对心肌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心肌肥厚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静脉注射潘生丁,分别测量静息状态(Rest)及注射潘生丁后(DPM)冠状窦血流频谱收缩期、舒张期、舒张末期逆行心房波最大流速(S、D、A)及流速积分(VTI-S、VTI-D、VTI-A),以(VTI-S+VTI-D)-(VT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