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慢性肝病患者在疾病恢复期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结果 处于疾病恢复期的入选病例中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为82.72%.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帕金森病(PD)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PD患者作为研究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疣状菌属丰度、血清IFN-γ、TNF-α水平,通过Spearman/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疣状菌属丰度与PD患者临床症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期、非运动症状评定量表(NMSS)评分]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组均行对症治疗3个月,比较不同预后患者治疗前疣状菌属丰度、血清IFN-γ、TNF-α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疣状菌属丰度、血清IFN-γ、TNF-α水平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疣状菌属丰度、血清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D患者疣状菌属丰度与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期、NMSS评分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患者疣状菌属丰度、血清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传统梯度稀释法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组相比,需氧菌中的肠球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多(P<0.05),葡萄球菌显著增加(P<0.01)。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性减少(P<0.05),拟杆菌显著增加(P<0.0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出现明显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赤芍承气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赤芍承气汤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LPS)+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模型组用生理盐水、治疗组用复方中药赤芍 承气汤分别灌胃,4天后开腹取鼠肝组织作病理检查,以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Fas,FasL蛋白在大鼠肝 的表达情况,并观察赤芍承气汤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LPS+D-GalN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肝坏死并有广阔物肝细胞凋亡,伴Fas,FasL蛋白在肝细胞中强烈表达;肝细胞Fas/FasL阳性率,模型组为83%:92%,中药组为53%:50%,经统计学分析,P<0.01;其阳性表达率随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赤芍承气汤可减轻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抵抗内毒素诱发的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ELISA法检测了70例慢性肝病患者及46例健康献血员血清TNF含量。结果表明CPH(4.73±3.38ng/ml),CAH(13.71±12.68ng/ml),HC(7.08±5.37ng/ml)患者TN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5±1.49),而以CAH为最高;血清ALT>160u和SB>34.2μmol/L组患者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HBV-DNA和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TNF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血清TNF含量变化与肝细胞坏死程度、肝炎活动及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慢性肝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3H-TdR释放法分别对176例各种肝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血清TNFα和sTNFαR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各种肝病患者血清TNFα和sTNFα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NFα和sTNFαR呈明显正相关。PHC和CAH患者血清sTNFαR1/sTNFαFαR2比值明显升高;而MHC和CPH患者血清sTMFαR/sTNF-R呃比值则明显减小(P〈0.05)。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未来该类疾病临床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治疗的29例活动期UC患者,作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8.
总结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外,肠道菌群的代谢物也成为调节NAFLD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乙醇等通过肠-肝轴途径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现从NAFLD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及发病机制,总结并探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治疗NAFLD,期望这些治疗策略会成为未来优化治疗NAFLD等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自行建立的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了66例正常成人及11例急性肝炎、17例肝硬化、7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6例继发性肝癌、1例肝血管瘤患者血清中sTNFRⅠ水平及其中部分病人血清的sTNFRⅡ水平,同时还测定了10份腹水中sTNFRⅠ浓度,并动态观察了治疗对肝癌患者血清sTNFⅠ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菌群,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直接参与人体的消化、营养吸收、能量供应等诸多方面,对宿主的健康和营养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关于肠道菌群与营养不良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终末期肝病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而易引起严重的后果。本文阐述肠道菌群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和可采取的干预措施。1肠道菌群对宿主营养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生物制剂逐渐改变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管理及治疗策略,部分患者对其原发无应答或继发失效,基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2.
姚惠香  朱金水  陈维雄  陈玮  孙群 《肝脏》2013,(8):538-540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60例N A FLD患者,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N A FLD患者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500 mg/次,3次/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 )及血脂(TC、TG)水平的变化,肝脏脂肪定量及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NAFLD组治疗前肠道葡萄球菌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NAFL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ALT、AST )、血脂(TC)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定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葡萄球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在N A FLD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肠道菌群已成为一个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引起肝的正常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受损,最终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一般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两大类.肠道菌群和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可以通过肠-肝轴进一步影响脂肪性肝病的发展.同样,在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其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干预NAFLD的重要靶点之一.无论是饮食总量还是结构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直接且长期的影响.通过低脂饮食、增加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或者增加难以吸收的多糖等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并治疗NAFLD,但高蛋白饮食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吸烟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香烟烟雾中的有毒物质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其机制包括改变肠道菌群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调节宿主病理、引起优势菌比例失衡等,导致肠道酸碱失衡、氧化应激及免疫系统破坏,从而引起肠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吸烟及香烟烟雾中的有毒物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控烟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观察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通过大鼠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验证NAFLD模型的成立,利用16sRNA测序技术对粪便肠道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探讨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NAFLD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明显,提示NAFLD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NAFLD组(P0.05)。提示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丰富于NAFLD组。在门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较低(P0.05)。在科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正常对照组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_S24-7为优势菌科,而NAFLD组则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为优势菌科。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的毛螺菌科、拟杆菌科、脱硫弧菌科、氨基酸球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菌科等相对含量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科_S24-7、普雷沃氏菌科、乳杆菌科等相对含量较低(均P0.05)。结论 NAFLD可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且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酪酸梭菌用药前后NAFLD患者的生化指标、B超结果及肠道菌群构成等,评价酪酸梭菌对NAFLD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NAFLD患者100例,另选5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两组的肠道菌群含量。所有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低脂饮食+有氧运动(如存在转氨酶升高,予以双环醇1粒tid po),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酪酸梭菌(2粒tid po),3个月后通过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样本粪便DNA进行测序,观察肠道菌群变化,同时复查腹部B超、血脂(TG、CHOL)、肝功能(ALT、AST)、炎症因子(IL-6、TNF-α)、肠屏障指标(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活性水平)等。结果 NAFLD患者较健康人群的厚壁菌减少,肠杆菌增多;肠屏障指标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活性水平升高。用药后观察组肠道有益菌较治疗前增多。两组的内毒素、DAO、D-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7...  相似文献   

18.
四君子汤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中药四君子汤抗衰老与脑道菌群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导致小鼠衰老、肠道菌群失调。测定给予四君子汤前及给予四君子汤7d后衰老小鼠血清SOD、MDA水平及衰老小鼠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情况。结果灌胃四君子汤后,小鼠肠道菌群恢复正常,血清MDA含量及SOD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四君子汤可通过调整衰老小鼠肠道菌群来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从30例健康成人及3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粪便中选10种有代表性需氧及厌氧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肝癌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增加,B/E比值<10,肝切除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达Ⅱ-Ⅲ度,B/E比值更低,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检出增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肝切除术后其肠道有害菌群数量明显增多,提示应加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微生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两者共同进化,以维持肠道健康.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平衡的破坏,导致肠黏膜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影响人体免疫系统.该文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人体肠道免疫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