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的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积极防治,1973~1985年仅查见11例病人。为全面评价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于1991~1992年对苏北4个市、14个县(市、区)、56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监测,所查地区无现患黑热病人,既往病人无复发,也未查见白蛉,人群免疫状况和黑热病基本消灭后的非流行区人群免疫状况基本一致。有理由认为:江苏省的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已由原来的流行区转为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2.
1958年,我省已实现基本消灭黑热病。其后仅有散在病例发生。1973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基本消灭黑热病后的监测工作。十年中共确诊5例黑热病患者,认为我省的黑热病流行已趋终止。1983年以来,继续对我省的黑热病发病及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病例达50万。经积极防治,20世纪中期后传播已经阻断,但在其后的监测中发现,不仅有输入病例发生,而且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按照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对曾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进行白蛉种类调查的要求,于2003年6月在许昌县及陕县进行了白蛉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病例达50万[1].经积极防治,20世纪中期后传播已经阻断[2],但在其后的监测中发现,不仅有输入病例发生[3],而且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4],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按照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对曾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进行白蛉种类调查的要求,于2003年6月在许昌县及陕县进行了白蛉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巢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该病,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2004年对陕县白蛉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初,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50/10万,当时估计全省患病人数达18万,约占全国黑热病流行省、市、区病人总数的1/3。自1951年开始对黑热病进行全面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58年达到黑热病基本消灭的标准。随后,进一步清除传染源和扑灭白蛉,经多次抽查、考核证实,自1972年后我省未再发现新感染病人。为落实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2年6月,在原黑热病高发地区泰安市郊区,开展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消灭黑热病后的白蛉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北部曾是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据疫情报告,1954年发病率为8.3/10万,经过全面的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此后,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媒介白蛉,多次抽查、考核,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97~1998年开展了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传播媒介白蛉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2005-2007年360例黑热病发病因素做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对全省2005-2007年报告的黑热病病例做现况分析。结果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5个县(区),流行区未见明显扩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婴幼儿,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犬利什曼病感染率高、新入疫区人员增多、气候变化和白蛉杀灭工作停滞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普查治疗黑热病病人喷洒灭蛉药阻断传播途径。初步查明库车县黑热病性质与媒介白蛉种类和栖性。方法通过对出现的所有病例进行确认,发现新的病例,人工捕集白蛉了解其种类。用利什曼素皮试对当地黑热病流行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普查2 050人,查出新发病人1例,杀虫剂(大灭)喷洒灭蛉50户。当地1996~2006年6月共发现黑热病病人26例,死亡3例。皮试78人,阳性13例。捕获白蛉54只,除1只为吴氏白蛉外,其余53只均为长管白蛉。结论库车县三区(乡)黑热病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黑热病相同,应加强防治工作。同时应当深入调查库车县黑热病的流行范围,使防治工作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137份、家畜237份),只有塔里木兔(45/485)检出抗利什曼原虫阳性个体,从塔里木兔分离出4株利什曼原虫(4/485)。在疫区的所有生境中,只有胡杨柽柳生境中的塔里木兔的抗体阳性率和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最高;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塔里木兔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当地黑热病患者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分离株的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NAGT)核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相似性100%,属婴儿利什曼病2型;自2008年黑热病暴发以来,实验区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蛉一次,连续7年无流行,对照区流行2次,每次流行持续2年。结论所有动物中只有塔里木兔与WHO规定的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最接近,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实验是验证天然宿主动物的重要方法;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查找黑热病宿主动物的关键区域,即胡杨柽柳核心区及其相邻农田;核心区灭蛉是长期有效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能为证明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向有黑热病散在发生。经过长期反复查治后,该病已基本控制。近数年仅在武乡县偶有黑热病零星病例。 为了查清在武乡县黑热病散在发生的山区贾豁乡阳村和未曾发生黑热病的丘陵区城关镇下村的白蛉种类和数量,于1986年6~7月间,对上述两个村内外的白蛉作了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13.
1979~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对该区黑热病疫区和非疫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黑热病仅在胡杨和红柳生长的荒漠林土(林灌草甸土)地带内流行,只有在这种景观地带才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分布并为优势种,认为荒漠林土地带有黑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同这种土壤适合本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孳生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喀什地区黑热病的流行现况。方法通过对重点流行乡村居民进行普查;根据县级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所提供的已治愈黑热病患者的线索,随访患者;采用不同捕蛉法捕捉户外及人房内白蛉。结果3年共普查43467人,查出现患病例242人,患病率为0.56%(242/43467)。随访62例患者,均被确认为黑热病。2004~2006年的普查患病率分别为0.74%,0.56%和0.36%;2004年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7,P〈0.05)。捕蛉灯法在户外不同场所捕捉429只白蛉,其中长管白蛉占19.35%,吴氏白蛉占80.65%,吴氏白蛉为户外优势种。捕蛉管法在人房内、外墙壁上捕捉白蛉658只,密度为8.62只;吴氏白蛉占25.68%,长管白蛉占74.32%;长管白蛉为人房内优势种。结论喀什地区的黑热病发病率较往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我国有 1 6个省、自治区流行黑热病 ,各流行区在地形地貌、流行程度、患病年龄、白蛉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有无动物保虫宿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管立人等 [1 ]根据这些差别将我国的黑热病分为 3种流行病学类型 :平原型或人源型、山丘型或人犬共患型、荒漠型或动物源型。通过大力防治 ,平原型的重流行区在 50年代后期便已取得很大成效 ,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等省的黑热病分别于 70年代和 80年代终止流行 [2~ 4]。 80年代以来 ,国内的黑热病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和新疆 3省、自治区。甘肃、四川属山丘型黑热病 (亦称犬源型 )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23年5月10日河南省禹州市1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今后科学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以病例为线索,开展个案调查、人群主动筛查、犬只感染筛查、媒介检测和疫点处置。结果 病例无黑热病流行地区旅居史,居住地犬只阳性率高达50.00%,且存在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综合判定病例可能为本地感染黑热病病例。结论 黑热病传播风险在当地持续存在,应加强犬只管理、媒介监测控制和健康教育,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黑热病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但作者等于1973、1977~1978年在洛阳、周口、新乡等地区仍发现有中华白蛉和鳞喙白蛉残存。因此,于1987年6~7月在我省的伏牛山区和豫东平原,选点对白岭残存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调查方法在我省伏牛山区的渑池、卢氏、伊川县及黄  相似文献   

18.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媒介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地方性寄生虫传染病.新疆喀什地区是我国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之一.喀什地区地域广阔,由于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存在着人源型黑热病和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性黑热病)两种.荒漠型黑热病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范围广,传播媒介和保存宿主比较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