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1990-1999年中山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死亡规律及其对中山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研究分析了1990-1999年中山市居民神经系统各病种死亡率,死亡趋势,期望寿命,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1)中山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死亡人数在同期总死亡人数中占很大比例。仅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一项已居全死因顺位第3、4位;(2)脑血管疾病,颅内损伤是期间该市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死因;(3)1990-1999年期间中山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4)不同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高发年龄不同;(5)去除神经系统疾病死因后,中山市居民期望寿命明显提高。结论 1990-1999年期间神经系统疾病对中山市居民生命与健康造成较大威胁,提示必须进一步重视与加强中山市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且其重点应放在脑血管疾病,颅内损伤等疾病上。  相似文献   

2.
矽肺病人223例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太钢耐火厂1950-1998年的223例死亡矽肺病人的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生存年限和各期别平均死亡年龄的分析。方法:采用平均死亡年龄、构成比、中位数等统计分析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矽肺病人平均死亡年龄随着确诊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呈明显正相关(P<0.01);单纯矽肺的平均死亡年龄明显高于矽肺合并结核的平均死亡年龄(P<0.05),矽肺合并结核中IT的平均死亡年龄明显高于ⅡTⅢT(P<0.05);生存年限随矽肺确诊年限的推后而延长。结论:太钢矽肺患者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使其生存年限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5年贵州省疾病监测点居民共计死亡40837例,平均死亡率为531.4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1.2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不同年龄主要死亡疾病有所不同。5年来,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围生期疾病死亡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伤害死亡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死亡已成为贵州省疾病监测点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主要死因。方法:用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潜在价值损失年数及死亡所致生命损失年等指标,分析居民死因,结果:重庆市城市居民死亡率平均为6.28‰(标化死亡率4.07‰),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和意外死亡。按潜在价值损失年数计算,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病和脑血管病,而商业社区精神病死亡已成为第3位死因,疾病负担评价的YLLs损失构成比:慢性非传染病占80.10%,意外伤害占13.06%,传染病,妇科及围产期疾病占6.84%,结论:慢性非传染病和意外伤害应用为防治重点,传染病防治不能放松,精神卫生工作急待开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民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与死亡特点。方法 根据我国居民病死伤原因资料,对不同性别、年龄、年代,及不同国家地区的脑血管病死亡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占全死因死亡的20%左右;其中以脑出血死亡为主,城市和农村脑出血死亡分别占脑血管病死亡的61%和73%。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1989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邛崃市意外死亡的原因和分析规律。方法 用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标化死亡率的比较。对邛崃市1985-1999年疾病监测点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意外死亡年平均标化死亡率83.99/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5%,居全死因的第3位;前3位死因是自杀,淹死,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90年代较80年代明显上升,90年代是80年代的1.24倍,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是女性的1.52倍,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男性前3位死因是淹死,交通事故,自杀,女性前3位死因是自杀,淹死,交通事故;死亡率儿童及老年人较高,青壮年较低。结论 邛崃市15年中意外死亡年平均标化死亡率高于四川省同期水平。且呈上升趋势,提示意外死亡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生命,故加强人群意外死亡预防工作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利津县居民死亡率和死亡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利津县2004~2005年人口死亡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合计死亡3757人(男性2151人,女性1606人),平均死亡率为6.35‰,标化死亡率为5.55‰。2004年死亡1883人,粗死亡率为6.39‰,标化死亡率为5.52‰;2005年死亡1874人,粗死亡率为6.31‰,标化死亡率为5.63‰。平均死亡年龄66岁,P25、P50、P75分别为58岁、71岁、79%岁。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衰老和伤害,合计死亡3400人,占死亡总数的90.50%。平均YPLL居第1位的是伤害(26.40年),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平均YPLL分别是7.80年、3.98年和2.88年。[结论]利津县居民死亡率较高,伤害、恶性肿瘤为潜在寿命损失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9—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死因分布特征与潜在寿命损失,评估不同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区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8年浦东新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居民死因进行分类,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对浦东新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为7.55‰,标化死亡率为3.62‰,浦东新区居民前五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损伤中毒,合计占死亡总数的87.85%。浦东新区居民各类疾病导致的PYLL为687729人年,PYLLR为24.11‰,AYLL为3.19年/人,减寿顺位前五位疾病,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与代谢疾病、先天异常,合计占居民寿命损失的82.08%。结论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浦东新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引起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应采用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的危害,保护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濉溪县居民死亡顺位、死亡原因、分布特征,为制定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常规监测报告,用Deaha Reg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濉溪县居民粗死亡率为5.04‰;前5位死因顺位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与中毒、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是影响濉溪县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与中毒的高发人群是25~49岁的青壮年男性,同时危及到各个年龄层次,也是导致居民潜在寿命损失的第1位原因。结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已经成为威胁濉溪县居民的主要疾病。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与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张华泉  金阳春 《冶金防痨》1997,7(3):217-218
临床分析1991-995年的矽肺结核住院死亡病例,考察其死亡年龄情况。方法;对5年中死亡的矽肺结核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矽肺结核性住院病人死亡年龄延长,平均69.8岁。结论:近年来矽肺结核防痨工作开展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菏泽市农村居民1994~1996年死亡资料。居民死亡率为571.01/10万,标化率为448.14/10万。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男性居民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结果表明,慢性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2.
卷烟生产工人十年死亡原因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178例卷烟生产死亡工人,以6313例当地居民死亡病例为对照进行了十年(1981年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死亡原因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卷烟生产女工平均死亡年龄比当地女性居民提前5.65岁。卷烟生产女工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因序位分别提前1个位次,SMR分别为170和193,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卷烟生产女工肠癌和乳腺癌的死因序位与居民比分别提前5和6个位次,SMR分别为512和592(P<0.05)。本次调查未发现男性卷烟工人死因与当地居民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20多年某兵工厂职工与当地居民的死亡数据为基础,编制截缩简略寿命有,1974-1997年20岁职工的预期寿命由48.29岁增加到56.29岁,与居民接近。死亡概率(qx),30-45岁,65-75岁比值(职工/居民)〉1.0,与工伤、交通事故的频率及肿瘤的死亡率有关。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1998-2005年20岁职工预期寿命,结果分别为65.27岁与67.80岁。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e causes of death in Minamata diseas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trol subjects. Of the 1422 Minamata disease patients in the Kumamoto Prefecture, 378 had died by the end of 1980. Of these 378, the first death occurred in 1954 with a peak incidence in 1956 when Minamata disease was officially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umber of deaths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1972 with a second peak in 1976. The male: female ratio was 1.8: 1 and the mean age-at-death was 67.2 years (SD = ± 18.65). The mean age-at-death was younger in the cases of the initial outbreak than in those recently. There were, on the average, 2.8 causes of death per person. Of these cases, 157 (41.5%) had Minamata disease indicated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 though 64 (16.9%) had Minamata disease coded as the underlying cause. Minamata disease and the noninflammatory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were the main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between 1954 and 1969, while, in the multiple cause data, pneumonia and non-ischemic heart disease were the most preval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18.0%) were the main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followed by malignant neoplasms (14.7%),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4.1%) and Minamata disease (14.1%) in 1970 or later, whil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8.6%), Minamata disease (14.5%),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10.4%)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7.1%) were the major multiple causes of death.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proportions of deaths due to noninflammatory diseases of CNS and pneumonia were higher in the initial outbreak.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in the causes of death was less apparent recently, malignant neoplasms and hypertensive diseases tended to be low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a long-term follow-up of Minamata disease patients. The data also show the potential value of multiple causes of death coding in analyses of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5.
王飞  周权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8):961-963
目的 了解常德市鼎城区居民2013-201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文利用鼎城区2013-2015年各年度死因登记资料及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健康寿命年损失年等指标。结果 2013-2015年常德市鼎城区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6 207人,粗死亡率为257.54/10万,标化死亡率为252.27/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女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75.69/10万和233.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按各主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进行排序如下: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循环系统其他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炎症性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平均每千人健康寿命年损失(YLL率‰)为20.77人年,标化后YLL率‰为18.57人年,平均每位因心脑血管疾病死者健康寿命年损失(YLLd) 8.07人年。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鼎城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已成为鼎城区居民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应针对目标人群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以降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河南省居民的死亡原因以及主要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河南省36个疾病监测县(区)的死亡数据资料,计算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6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51.03/10万,标化死亡率495.08/10万,男性死亡率(631.93/10万)高于女性(464.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 094.63,P<0.001)。死亡原因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的88.11%。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91.09%。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19岁,男性75.18岁,女性81.64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种类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河南省居民健康和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是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提示在以后的疾病防控中应针对性的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大、专、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等知识分子群体寿命及主要死因。方法:采用寿命表法对哈尔滨地区大、专、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知识分子群体和同期哈尔滨市居民的寿命及主要死因顺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知识分子群体的寿命略低于当时同期居民。危害知识分子群体寿命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与当地同期居民的主要死因顺位有所不同。结论:哈尔滨地区知识分子群体寿命低于居民,并不同于居民的死因顺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3—2018年恩施市常住居民的死亡情况和主要死因的变化趋势,评估不同疾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8年恩施市常住居民死亡监测数据,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标化减寿年数(SPYLL)、潜在减寿率(AYLL)、年度变化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危害汽车铸造作业工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探讨铸造作业有害因素对工人寿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以某汽车铸造厂1980年在册的3529名职工为研究对象,从1980年随访至2005年底,以全国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均值为参照,用标化死亡比(SMR)作为统计指标,并计算95%可信区间.结果 随访至2005年底,共计84 999人年,共死亡265人,死亡率3.12‰,累积死亡率为7.51%.铸工队列全死因SMR为0.96(95%CI:0.85~1.08)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随着年龄增长,全死因SMR呈现升高趋势,50岁以上组工人的SMR均大于1.影响铸造工人寿命的主要疾病按累积死亡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恶性肿瘤(3.43%)、意外伤害(1.16%)、脑血管疾病(1.08%)、心血管疾病(0.79%).恶性肿瘤占总死亡原因的45.7%.铸造工人中死亡率明显升高的疾病有恶性肿瘤(SMR=7.87)、意外伤害(SMR=2.70)、心血管疾病(SMR=2.68)、消化系统疾病(SMR=2.79).一线作业工人恶性肿瘤死亡是辅助丁人的1.95倍(RR=1.95,P<0.05).结论 铸造作业中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明显影响工人的健康,恶性肿瘤死亡明显增加,应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20.
江苏居民2003年~2005年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省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方案,对2003年~2005年江苏省居民死因开展回顾性抽样调查,分析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其死亡分布.结果:江苏省15个抽样县居民脑血管疾病年平均粗死亡率为150.32/10万,标化死亡率64.62/10万,占人群总死亡的22.04%,为人群第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