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出现T波记忆现象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选择持续性显性预激综合征经射频消融手术后出现T波倒置的64例患者,通过观察心电图T波变化的深度来分析总结T波记忆现象的特征和发生规律。结果右后壁、右后间隔及右侧壁、右后侧壁显性旁道消融术后,T波记忆现象多出现在Ⅲ、aVF、Ⅱ导联,且T波在三导联中倒置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左后壁、左后侧壁及左后间隔显性旁道消融术后,T波记忆现象也多出现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或前侧壁旁道消融后T波记忆多出现在aVL、Ⅰ导联,两导联中T波倒置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波记忆的出现具有规律性,在1~30d内能自行恢复。结论 T波记忆是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不具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该院确诊治疗的预激综合征老年患者200例,依据预激综合征的显隐性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每组100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及十二导联平静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电张调整性T波记忆现象的发生情况及其在各个旁道发生、导联分布的特点及规律。结果显性组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检出率及记忆中倒置深度明显高于隐性组;各旁道电张调整性T波发生率明显高于隐性组,电张调整性T波多发生于距离希氏束较远的旁道(均P<0.05);显性组最大δ波时间、最大δ波百分比、T波最大深度、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隐性组(P<0.05)。结论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后更易发生T波记忆现象,且多发生于距离希氏束较远的旁道,了解该现象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等规律,有助于更准确鉴别不同原因所致的T波改变,避免误诊及作出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房室旁道 (简称旁道 )消融术后T波改变的动态观察 ,探讨其临床意义。 12 4例消融成功的单旁道患者分为隐匿性旁道组 (n =5 6 )、轻度预激组 (n =2 4)和明显预激组 (n =44 )。记录消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1h、术后 1天及随访 1~ 3个月期间 12导联心电图 ,比较评价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消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测定心肌酶。结果 :术后 2 4h明显预激组 2 7例 (6 1% )T波明显改变 ,轻度预激组 4例 (17% )T波明显改变 (P <0 .0 1)。隐匿性旁道组无 1例T波改变。室间隔 (87% )及左侧旁道 (77% )消融术后T波改变多于右侧旁道 (36 % )。T波改变与消融能量及心肌酶升高程度无关 ,与术前预激程度及旁道部位有关。术后 1~ 3个月T波改变者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提示显性旁道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非心肌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6.
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后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的影响因素 ,以揭示T波的改变机制。选择房室旁道患者 116例 ,其中显性旁道 82例、隐匿性旁道 34例。术中旁道均成功阻断 ,均为单支旁道 ,消融前后均无束支阻滞者。结果 :82例显性旁道患者有 79例 (96 % )有T波改变 ,而 34例隐性旁道患者无一例有T波改变 (P <0 .0 1) ;左、右显性旁道T波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95 %vs 10 0 % ,P >0 .0 5 ) ;T波改变程度与预激程度有关 ;有T波改变和无T波改变患者消融时间 (116± 37vs 118± 5 2s)、能量 (2 7± 5vs 2 8± 7W)和消融后CK MB(2 0± 3vs 2 1± 5IU/L)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由电张力调整所致 ,与心肌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3岁,因体格检查发现预激综合征1年入院。入院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术后复查心电图δ波消失,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20天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改变考虑电张调整性T波。  相似文献   

8.
心脏记忆是以 T波可逆性改变为特征的心电图现象。常见于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后、间歇性心室起搏后、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及间歇性预激综合征中。目前对预激综合征 (W- P- W)射频消融后心脏记忆的研究较少 ,本文对 1 1 5例 W- P- W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术后病人的心脏记记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1 .1 .1 一般资料 :1 996年~ 2 0 0 0年 1 1 5例 W- P-W综合征病人均成功进行了射频消融术。男性 6 0例 ,女性 5 5例 ,年龄 9~ 75岁 (平均 3 9.9± 1 5 .3 )。1 .1 .2 旁道位置 :左侧游离壁 5 5例 (47.8% ) ,右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心室显性预激伴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观察46例持续或间歇性显性预激综合征(右侧28例,左侧18例)射频导管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析,并对预激程度[最大6波时间及其百分比(最大δ波时间/同导联QRS时间X 100%)]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①除右希氏束旁、右前间隔、右前壁旁道外,其他各位点预激旁道顺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右侧显性预激组最大δ波时间(62.76±5.37ms)、百分比(51.32%±4.48%)及电张调整性T波深度(-0.35±0.11mm)、持续时间(14.7±5.6天)均显著大于左侧显性预激组.③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不论右侧或左侧显性预激组.其最大δ波时间和百分比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左、右侧显性预激综合征的心室预激程度及其产生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房室旁路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脏记忆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房室旁路射频导管消融术(以下简称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进行分析,以揭示影响T波改变的因素。 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显性房室旁路患者120例,隐匿房室旁路100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支房室旁路,术中旁路均阻断成功,男性170例,女性50例,年龄8~72(平均36±13)岁,均有术前及术后即刻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显性房室旁路预激程度足够充分(预激波清晰,QRS波时限大于100ms)。按常规旁路消融方法,计算不同部位的显性及隐匿房室旁路消融术前后发生T波改变的百分率,比较不同部位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前后发生T波改变的差异性,比较显性与隐匿房室旁路消融术前后发生T波改变的差异性。 结果不同部位的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发生T波改变无显著差异(右后侧壁100%,右后间隔100%,右侧其它部位93%,左后间隔100%,左侧其它部位90%,P>0.05),显性房室旁路与隐匿房室旁路(左侧隐匿房室旁路2%,右侧隐匿房室旁路20%)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结论消融术后发生T波改变是由于心脏记忆所致,与旁路部位、心肌损伤及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无关,冠状动脉缺血不是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发生T波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点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布最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Vl ̄V4100.0%,Vl ̄V676.7%)亦广泛存在,其最大倒置T波的深度(0.85±0.26mV)较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0.42±0.18mV)、预激综合征组(0.40±0.19mV)均深,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3、V4导联。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布也较广,除下壁导联外,左胸导联(V4 ̄V6为100.0%)亦存在,其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4、V5导联。③预激综合征组分布较窄,常局限于下壁导联。结论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也不同,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急性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中间向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得129例,根据旁路部位分9组;左前壁(LA)、左侧壁(LL)、左后壁(LP)、右前壁(RA)、右侧壁(RL)、右后壁(RP)、右前间隔(RAS)、右中间隔(RMS)、左后间隔(RPS),对比分析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结果①与消融旁路后心电图对比,12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中间向量.②中间向量变化与旁路位置有关:aVL(和Ⅰ)导联,aVF(和Ⅱ、Ⅲ)导联及V1导联中间向量改变与旁路部位有明显关系.③预激综合征影响QRS电轴:LA、LL旁路出现心电轴右移(P<0.01);LP、RL、RP、RMS及RPS旁路出现心电轴左移(右中间隔P<0.05,余P<0.01);RA、RAS旁路术前、术后心电轴无显著差异(P>0.05).④预激综合征影响横面移行区:LA、LL、LP和RP、RPS及RMS旁路常使横面移行区右(前)移.⑤中间向量改变与预激向量有关: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群中间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P<0.01).结论显性预激综合征影响QRS波群初始向量同时,影响中间向量,且中间向量改变与δ波方向基本相同;观察中间向量的改变将有助δ波不明显的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复极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评价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的复极改变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2例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 T波改变情况。结果 :80例隐匿性旁路在射频消融术后无 1例出现心脏复极改变 ,5 2例显性旁路中有 2 0例 (占 39% )术后出现明显 T波变化 ,其中完全性旁路 (QRS≥ 0 .14s)占 19例 ,而不完全性旁路 (QRS<0 .14s)仅占 1例。室间隔部的旁路更易出现术后复极异常。结论 :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可以出现酷似心肌缺血的 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4.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方法 对 3 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者右侧旁道多于左侧 ,旁道消融成功率 10 0 % ,2例患者术后仍有阵发心房颤动。结论 导管消融术 (RF CA)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首选疗法 ,术后心房颤动复发与基础心脏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S预激综合征对心室除极终末向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87例显性房室旁路及26例隐匿性房室旁路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终末40ms的向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对心室除极终末向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显性单房室旁路87例及隐匿性单房室旁路26例患者,经临床常规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将房室旁路分为间隔、左后游离壁、左前游离壁、右后游离壁及右前游离壁房室旁路。结果87例显性房室旁路中的72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终末向量发生改变,15例无变化,26例隐匿房室旁路中的2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终末向量发生改变,24倒无变化,显性房室旁路与隐匿房室旁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间的显性房室旁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性房室旁路终末向量的变化特点具有导联的特异性,后间隔房室旁路主要表现Ⅱ、Ⅲ、aVF导联S波变浅或消失及V2~V4导联原有S波加深或新出现S波,中间隔房室旁路表现V2~V4导联原有S波加深或新出现S波,前间隔房室旁路表现Ⅰ、aVI,导联新出现S波及V4导联原有S渡加深,左后游离壁房室旁路表现Ⅰ、aVL导联新出现S波及V1~V4导联原有S波加深或新出现S波,左前游离壁房室旁路表现Ⅰ、Ⅱ.aVF导联波变浅或消失及V1~V4导联原有S波加深或新出现S波,右后游离壁房室旁路表现V2~V4导联原有S波加深或新出现S波,右前游离壁房室旁路表现口Ⅱ、Ⅲ、aVF导联S波加深及V4导联S波加探或新出现S波。结论任何部位显性房室旁路均可引起QRS波终末向量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导联的特异性。提示预激综合征不但影响QRS起始向量的改变,也可导致QRS终末向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对91例(37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或射频导管消融后,40例间歇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导管消融后)持续或间歇性心室除极异常患者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出现与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左心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lOO%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除少数特殊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外,预激综合征旁道下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③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及右希氏束旁、右前问隔、右前壁旁道下传阻断后不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④不同部位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不同。结论不同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深度也不同,这些特征对与缺血性及急性肺栓塞性T波改变的鉴别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显性预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成功射频消融的单支房室旁道127例,其中显性预激46例,隐匿性预激8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消融后、显性预激组的消融后与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旁道的心电图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显性预激组患者消融术后的PR间期长于隐匿性预激组,显性预激组患者在随访时的PR间期短于消融术后,左侧旁道患者的PR间期短于右侧,但各组心率(HR)、QRS波时限、QTc间期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显性预激患者,消融后PR间期较长,左右侧旁道延长程度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R间期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束支阻滞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束支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心电图改变为A型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5例;A型预激合并左柬支阻滞1例;B型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2例;其余2例A型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为射频消融术中的机械性损伤造成。结论旁路与束支阻滞位于同侧时,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可被掩盖;旁路与束支阻滞位于异侧时,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一般不会被掩盖,但并非绝对,这可能与旁路附着心室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是否各处预激都有QRS终末波极性改变.方法 收集各种比例(2:1~4:3)的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共11例.按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靶点定位,分析QRS终末波的极性.结果 预激使QRS终末波极性逆转10例.至少2个导联逆转的有8例,最多1例达5个导联.前8例涵盖了左心室前壁和侧壁,右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结论 心室去极化过程中,预激始终存在是引起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极性改变的原因.这种改变并不局限于少数区域.  相似文献   

20.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6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消融后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及 2 2例VVI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后显示不同程度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前二者持续约 1周 ,后者持续约 2周 ,均未经治疗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一般持续 1~ 2周后自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