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岛市1994~1995年麻疹疫情专报情况分析青岛市卫生防疫站(266003)张庆美王洪林薄涛王少丽王爱珍随着消灭脊髓灰质炎取得成功,麻疹将作为第3个被消灭的目标提到议事日程〔1〕。青岛市于1994年1月正式把麻疹疫情报告纳入脊髓灰质炎疫情专报系统。...  相似文献   

2.
菏泽地区1995年麻疹疫情监测分析张复臣张洪赞康玉梅候风英刘振方对我区1995年麻疹疫情监测作一分析,以了解其流行状况和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来源麻疹疫情常规报告和快速专报系统资料;个案调查。2疫情状况1995年我区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3...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起,山东省利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开展麻疹疫情监测。1994~1996年,经专报系统共报告麻疹3516例,仅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多376例,提示目前该系统对麻疹监测的灵敏度还很低。通过对监测系统各环节监督指标的比较,发现了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这将对今后如何完善麻疹的监测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山东省1994~1996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今后进一步加速麻疹的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2000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卫生部《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从1999年1月l日起建立麻疹监测系统并实施运转。为了掌握麻疹发病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现将2000年全省的麻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全省麻疹监测系统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旬报表、麻疹暴发情况汇总表、麻疹主动监测月报表;省、市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的血清学检测结果。疫情来自省疾控中心卫生信息所。2 方法 麻疹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IgM抗体。病例诊断与分类标准按卫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卢湾区2004至2006年麻疹监测疫情的流行特征。方法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卢湾区2004至2006年麻疹监测专报系统、2004至2006年麻疹发病统计表及卢湾区相关人口资料,进行病例分布分析。结果2004至2006年全区共接疑似麻疹报告198例,其中2005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38例,是2004年报告数的19.7倍,2006年的2.6倍。病例以成人,尤其青壮年为主。结论预防和控制成人麻疹应作为麻疹控制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萧山区麻疹疫情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 7年以前 ,萧山尚未使用麻疹活疫苗 ,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 ,每隔 2~ 3年 ,周期性流行 1次。自 1973年推广使用麻疹疫苗 (MV)以来 ,特别是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逐步深入 ,常规免疫预防和麻疹疫情监测工作的加强 ,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发病率逐年下降 ,1990~1999年麻疹发病率均在 3/ 10万以下 ,1994~ 1995年未报告发生麻疹病例。但 2 0 0 0年以来 ,我区的麻疹疫情又出现回升 ,2 0 0 0年全区麻疹发病数超过了前 5年的总和 ,发病率达 7 99/ 10万。现将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全区的麻疹疫情进行分析 ,以探索防制策略 ,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英建县三年来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原因 ,为加速麻疹控制提供依据 ,现对大英县 1998~ 2 0 0 0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1 资料来源 本站疫情资料。2 结果2 .1  1998~ 2 0 0 0年麻疹发病人数、发病率及趋势 三年共发生麻疹病例 2 6 7例 ,其中男性 132例 ,女性 135例 ,发病率分别为 2 5 .38/ 10万、 2 5 .96 / 10万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见表 1。男女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表 1  1998~ 2 0 0 0年麻疹发病情况年份 病例数男女小计 构成比发病率 (× 10 - 5)1998118190 .0 713.6 51999 4945 940 .35 2 18.0 82 0 0 …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1998~1999年麻疹疫情及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控制麻疹策略和措施效果。方法:运用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网络进行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结果:通过对1-6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1999年全省麻疹发病率为1.36/10万,5岁以下年龄别发病率为3.65/10万,分别较强化免疫前(1991-1997年)下降了84.00%和87.49%。各项监测指标较1998年有所提高。结论: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人员的培训对于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常规免疫,提高接种率,辅以强化免疫,是控制局部暴发疫情、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将一起农村麻疹爆发流行中疫情被动监测结果与流行结束时的爆发调查进行比较,发现被动监测从流行开始到高峰出现均有一个月的迟报时程,未能发现重灾区,小年龄组漏报偏多加重了发病年龄高移的错觉。疫情被动监测体制日益难于被卫生资源不足的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和临床医生所接受。处方诊断制以其能把住漏记关、基层易于接受、报告及时和廉价见长,对疫情监测改革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促进疾病监测直报系统和麻疹监测专报系统的工作。方法对濮阳市麻疹专报系统的数据库和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直报系统中的麻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000—2004年麻疹专报系统的敏感性均高于网络直报系统,2004年麻疹专报系统的敏感性为163.16%。网络直报的各种报告传染病(包括麻疹)从诊断到报告平均时间仅为0.6天;而麻疹专报系统则需要将近10天的时间。2004年网络直报系统报告麻疹病例19例、专报系统报告麻疹病例50例,2个系统报告的数字互不包容,二者个案相同的只有14例,14例中诊断结论一致的只有4例。结论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和科室间的工作,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沟通机制;条件成熟后,把现行的2个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合并到1个系统中去。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自1967年应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近4年发病率稳定在1.5/10万左右,但在发病强度、各年龄组发病专率、年龄分布和免疫状况均存在两种类型的地区差别。对两类地区10年来的麻疹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一类地区发病率在1/10万左右,二类地区在3/10万左右;麻疹发病一类地区符合大年龄组模式(≥15岁者占总病例的60%以上),而二类地区以小年龄组模式为主(<15岁者占总病例的85%以上);一类地区以免疫史不清为主(占51.7%),而二类地区以有免疫史为主(占46.7%)。以上均反映了两类地区计划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据此,我省提出实行分市分类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策略。采取相应免疫策略,建立健全监测系统,以达到进一步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1998年狂犬病疫情和监测分析显示,全省狂犬病疫情虽呈下降趋势,但在局部地区仍有大幅度上升。监测点犬(猫)密度也呈上升趋势,但犬(猫)免疫率总体较低,人群被伤率有所上升;提示仍应加强狂犬病的防制。被伤狂犬病疫苗接种率较高,但有重度高危伤口的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率较低,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为84.51%,且大部分狂犬病人系接种疫苗后发病,揭示了注苗后进行抗体检测以及有重度高危伤口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符合率及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进一步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结果2005年共监测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10人,其中暴发病例34人,散发病例76人;暴发病例采集血标本30份,散发病例采集血标本65份,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67%和56.92%。对健康人群9个年龄组171份血标本检测,结果麻疹IgM阳性(≥1∶200)率98.83%。结论阜南县麻疹监测系统灵敏度较高。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高,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免疫屏障,近期不会造成人群的麻疹大面积暴发疫情。在加速控制麻疹阶段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2011~2013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监测病例的分类情况,为加强麻疹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监测病例分类与初次报告病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血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等。结果监测病例分类为麻疹的病例中,〉97%来自初次报告为麻疹的病例,〈2%来源为初次报告为风疹的病例。初次报告为麻疹的病例,或最终分类为麻疹的病例,〉90%有麻疹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次报告为风疹的病例,或最终分类为风疹的病例,约20%有麻疹、风疹实验室检测结果,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差异较大。排除了麻疹和风疹,且分类为其他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监测病例,有麻疹检测结果的比例明显低于分类为无明确病名的病例。分类为麻疹的病例中,有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所占比例较低。初次报告为麻疹的病例,约50%的首份血标本于出疹后3d内采集,存在6%~16%的假阴性,仅10%~13%采集了第二份血标本。结论初次报告为风疹的监测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有待加强。对麻疹病例应开展传播链调查,明确有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分类为其他法定传染病的监测病例,应进行麻疹和风疹实验室检测,有依据地排除麻疹和风疹。血标本于出疹3d内采集时实验室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建议及早采集监测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学标本,将核酸检测结果作为病例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滁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进一步促进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滁州市麻疹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资料,统计、分析麻疹流行特征,并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和防控措施。结果2002~2006年5年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2.65/10万。2006年麻疹发病率由2005年的7.59/10万降至1.77/10万,低于5年间平均发病率。麻疹的发病高峰正常年份在3~6月份。暴发流行年出现3~7月份、10~12月份两个高峰,分别占当年病例总数的56.00%、40.60%。574例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1.08%,免疫史不详的占60.10%。小于8月龄儿童麻疹病例占5.05%。32例8月龄~1周岁的病例中无免疫史占68.75%。结论及时有效接种MV,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现行的麻疹疫苗初始免疫程序有必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55例小于1岁麻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解和掌握我市小于 1岁年龄组麻疹发病原因 ,制定防制策略 ,加速我市控制麻疹的步伐 ,对 5 5例小于 1岁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全市麻疹监测和疫情报告两个系统上报的疑似麻疹病例 ,采集静脉血测麻疹IgM抗体 ,择其抗体阳性的麻疹确诊病例 5 5例进行详细调查 ,填写统一设计好的调查表 ,最后对调查表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5 5例中 ,小于 8月龄 2 6例 (47.3%) ,大于 8月龄 2 9例 (5 2 .7%) ;大于 8月龄 (麻疹免初月龄 )有麻疹疫苗 (MV)接种史的仅占 2 7.6 %,其中城市病例中 ,接种MV者占5 0 %,农村病例占 11.1%。结论 未到MV初免月龄的婴儿发病比例较多 ;农村MV接种及时率低是造成小于 1岁儿童麻疹发病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芜湖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及麻疹控制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麻疹监测系统上报的麻疹个案调查及血清标本麻疹、风疹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 ,分析、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结果 芜湖市麻疹监测敏感性已达到较高水平。 1998年以来 ,麻疹平均年发病率为 1.7/ 10万 ,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为 3~ 6月份。除 2 0 0 0年麻疹发病以成人为主外 ,其它年份发病均以 5~ 15岁发病为多。 2 0 0 2~ 2 0 0 3年不满 8月龄发病有 10例 (4 .5 % ) ,提示现行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有一定的缺陷。 2 0 0 2~ 2 0 0 3年有 2 1%的麻疹病例有免疫接种史 ,说明有麻疹疫苗免疫失败者。 2 0 0 3年有 4起麻疹、风疹病例的混合爆发或散发。结论 现行的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有必要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麻疹控制工作对降低麻疹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成都市2009—2012年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全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成都市2009—2012年麻疹监测系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2年成都市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374例,实验室诊断病例363例(26.42%),临床诊断病例72例(5.24%),排除病例939例(68.34%)。2009—2012年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83/10万、1.31/10万、2.49/10万和1.87/10万。48h完整调查率分别为88.44%、98.74%、99.38%和99.36%;实验室结果7d内及时报告率为别为71.03%、97.74%、97.36%和99.68%。血标本采集率为79.44%、91.18%、96.43%和99.36%。2009—2012年成都市无暴发疫情。结论自2009年新的麻疹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行以来,近4年成都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指标逐年提高,2011—2012年麻疹监测系统及时性和特异性指标都超过95%,但监测系统敏感性有所波动,特别是在发病率较低的情况下,系统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及麻疹控制措施,为进一步开展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麻疹监测系统上报的麻疹个案调查及血清标本麻疹、风疹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统计、分析、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和防控措施。结果2001年以来芜湖县麻疹发病率已降至8.3/10万,平均年发病率为3.4/10万,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为3~6月份,占年平均89.01%。各年份发病以5~15岁发病为主,2003、2004、2005年5~15岁麻疹发病分别占85.7%、70.0%、77.8%。2002和2005年8月龄以前发病(均为6月龄、7月龄发病)各1例,提示现行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有一定的缺陷。2001~2005年仅有39.6%的麻疹病例有免疫史,说明有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质量低效和漏种现象。结论今后应提高标本的采集合格率,加强实验室检验工作。对现行的麻疹疫苗基础免疫程序有必要进行调整。在提高疫苗接种质量的同时,要确保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对暴发点及其相关区域的易感人群,及时施行麻疹等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