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提取BMP的过程中,从废去的中间产物骨基质胶中同时提取胶原作为BMP的载体用于修复兔颅骨缺损.4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在兔颅顶骨两侧对称各制造直径为1cm的圆形骨缺损,A组兔颅顶骨缺损左侧植入骨胶原/BMP,右侧植入单纯骨胶原,B组兔左侧植入BMP,右侧空白对照,组织学检查显示:植入后7夭,骨胶原/BMP组即有软骨细胞岛出现,旦在各期的成骨面积均大于单纯BMP组和胶原组.另外,移植材料内的灰量测定结果及X线摄片结果也表明,骨胶原/BMP的成骨量明显大于单纯骨胶原组和BMP组(P<0.01),认为骨胶原作为BMP的载体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胎儿骨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寻找满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载体一直是应用BMP修复骨缺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探讨胎儿骨(FB)能否成为BMP载体,制备了复合BMP胎儿骨(BMP/FB),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15mm人工缺损处,以单纯FB植入、异体骨(ALB)植入、空白作为对照,通过X线摄片,光镜观察,电子探针钙磷元素测定等方法了解各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和愈合程度。结果发现BMP/FB植入侧4周时骨缺损处有大量间充质细胞聚集,8周形成骨小梁,FB基本被吸收,12周出现部分板层骨,钙磷值达到正常桡骨皮质骨水平,16周骨细胞成熟,髓腔再通,外观塑形较好,在不同时间点骨缺损修复程度,BMP/FB组明显优于FB组,FB组优于ALB组,空白组骨缺损则被纤维组织,脂肪组织等填充。实验证明FB是一种良好的BMP载体。  相似文献   

3.
多孔β—TCP/BMP复合人工骨的研制和动物体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梁戈  胡蕴玉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75-79,I003
多数人工骨缺损修复材料无骨诱导活性,为使人工植骨材料具有骨诱导活性并可在体内降解,本研究采用可降解陶瓷β-磷酸三钙(β-TCP)与骨形成蛋白(BMP)复合形成具有骨诱导能力的人工骨。将β-TCP/BMP、单纯TCP、羟基磷灰石(HA)和TCP/HA分别植入168只小鼠股部肌肉内,在24、72小时,1、2、4、8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另将上述材料植入55只兔桡骨1.5cm缺损中,分别在2、4、8、12、16周取材,作大体、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将β-TCP/BMP植入小鼠肌袋后1周软骨生成,4周有造血骨髓的板层骨生成。ALP检测1、2周水平最高。植入材料与骨组织之间无纤维组织间隔。在兔桡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中发现,β-TCP/BMP的骨缺损修复作用最强,16周植入材料的降解达53%,成骨量亦最多。研究结果表明:β-TCP/BMP是一种可降解、具有较强骨诱导能力、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人工骨。  相似文献   

4.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纤维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陈克明  王艳宁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68-70,I001
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本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材料和方法:于36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采用四种方法进行处理:A组,植入25mg BMP与人纤维蛋白制成的复合物;B组,植入单纯25mgBMP:C组,植入单纯纤维蛋白;D组,留作空白对照,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结果:A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  相似文献   

5.
重组合异种骨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04,自引:2,他引:104  
胡蕴玉  陆裕朴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2):709-713,T087
本文作者以牛BMP与同源松质骨组合研制成重组合异种骨。将36只新西兰家兔桡骨制成15mm的骨缺损。A组左侧植入重组合异种骨80mg,左侧植入单纯松质骨。B组左侧植入重组合异种骨和自体红骨髓左侧植入生物陶瓷颗粒。术后16周内,经放射学、组织学、四环素荧光双标记及免疫光检测。结果提示重组合异种骨的良好的填充修复骨缺损能力。临床应用38例,其中随防6个月以上者30例。除1例外,其余29例均获得满意的骨愈  相似文献   

6.
胃蛋白酶消化牛腱胶原的提取纯化以及作为BMP的载体复合后注射入小鼠肌肉,术后7天组织学检查可见异位成骨,并有新生血管,胶原部分吸收。28天时软骨被吸收并被有红骨髓的正常骨组织替代,大部分胶原被吸收,未见排斥反应,钙含量测定显示成骨量大于单纯植入BMP组。单纯注射胶原组未见成骨。实验结果表明牛腿胶原经胃蛋白酶消化等提取纯化处理后,抗原性很弱,对部分纯化的BMP有助溶助悬作用,吸收快,利于成骨,是BM  相似文献   

7.
胃蛋白酶消化牛腱胶原的提取纯化以及作为BMP的载体复合后注射入小鼠肌肉。术后7天组织学检查可见异位成骨,并有新生血管,胶原部分吸收。28天时软骨被吸收并被有红骨髓的正常骨组织替代,大部分胶原被吸收。未见排斥反应。钙含量测定显示成骨量大于单纯植入BMP组。单纯注射胶原组未见成骨。实验结果表明牛腱胶原经胃蛋白酶消化等提取纯化处理后,抗原性很弱,对部分纯化的BMP有助溶助悬作用,吸收快,利于成骨,是BMP的一种良好缓释载体。该种胶原与BMP的复合物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纯化天然骨唾液蛋白的体内成骨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骨唾液蛋白(bone sialprotein,BSP)在大 本内的成骨活性。方法 应用从牛骨中提取纯化的BSP与经盐酸胍处理诱导活性的不溶性骨基质(insoluble bone mtrix,IBM)或提纯的1型胶原形成共价交联的复合物,将BSP-IBM复合物和BSP-1型胶原复合物分别植入直径8mm的大鼠颅骨骨缺损和胸部皮下组织内。不含BSP的IBM或1型胶原也分别植入上述部位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9.
珊瑚复合人工骨骨诱导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弥补单纯珊瑚无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弱等缺陷,为临床提供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将珊瑚与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制备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大鼠背部肌肉陷窝,以珊瑚/胶原和珊瑚/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图像分析评价其骨诱导活性。结果珊瑚/胶原/rhBMP2植入后1周,在局部诱导出软骨细胞分化和软骨基质形成;植入后4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诱导成骨的量有明显的rhBMP2剂量依赖性(P<0.01);而珊瑚/胶原和珊瑚/rhBMP2植入区均无骨或软骨形成。结论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异位诱导成骨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 的异种骨(rhBMP2/BCB) 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 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 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 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 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1) 单纯rhBMP2/BCB 移植,可在16 周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周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 ≤12 周) ,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 上述三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骨形态蛋白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骨形态蛋白(BMP)与其前身物质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修复家兔桡骨缺损,同时以BMP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作实验对照。结果发现:BMP/BMG组第4周即在骨缺损区出现纤维性骨痂,第8周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形成,第12周BMP完全被吸收,为新生的骨组织所代替,第16周出现髓腔再通现象。而BMP/HA复合组,虽然在第4、8周也有纤维性骨痂形成,但HA不被吸收;第12、16周与第8周相似,无髓腔再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用作BMP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陈克明  刘兴炎  葛宝丰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234-235,I004
目的:将纤维蛋白用作BMP(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材料。方法:用5mg BMP分别与3种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制成复合物,植入小鼠肌囊后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等。结果:纤维蛋白浓度为120mg/ml的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成骨量是单纯5mg BMP的两倍。结论:纤维蛋白是理想的BMP载体材料,复合物可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诱导性人工骨膜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研究研制了一种诱导性人工骨膜。方法 用猪真皮提取纯化胶原,盐析法制备胶原膜,并用此吸附BMP,制备成胶原-BMP人工骨膜。用大鼠桡骨3mm长骨缺损作为骨折模型。设空白、单纯胶原膜、胶原-BMP膜包绕骨折段以及新鲜同种异体植骨共4组。术后0.5、1、2和3个月分批处死各组大鼠数只,处死前2天每只大鼠腹腔内注射钙黄绿素80mg/kg。处死后分别行X线和软X线摄片,血清BGP测定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胶原-BMP人工骨膜组的上述多项检测指标均表明其成骨效能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 作者认为该组成骨效果优良的原因是由于胶原膜吸附了BMP,同时具有骨诱导和骨引导的两种成骨作用,而仅胶原膜包绕骨折段的单纯骨引导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BMP/DBM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旨在对骨形态生成蛋白/脱钙骨基质(BMP/DBM)复合体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在16只雄性兔双侧股骨髁间凹各做一直径4mm,深2.5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16个右膝缺损区植入BMP/DBM,8个左膝缺损内单独植入DBM,另外8个左膝为空白。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材,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做苏木素一伊红,甲苯胺蓝及safranin-O染色。结果显示,在BMP/DBM组,植入物完全被吸收并被新生软骨替代,14例(14/16)愈合,且12例safranin-O阳染,新生软骨厚度和特征与邻近正常软骨相似。DBM组只有2例(2/8)愈合,safranin-O染色全部阴性。空白组未见新生软骨。结果说明,BMP/DBM能在关节腔内诱导软骨再生,并能以透明软骨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骨缺损中内源性BMP的分布及其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了解内源性BMP的浓度及分布,对提高BMP在骨再生中的作用有帮助。本实验在兔桡骨10mm骨缺损模型上,利用BMP免疫组化技术及真彩色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观察了内源性BMP在骨缺损中的分布及对骨再生的作用。术后3日,骨端可见“空穴”,骨缺损间血肿BMP染色阳性。来自骨内外膜的间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BMP阳性。BMP分布定量研究表明,骨缺损区存在BMP浓度梯度,即距骨端愈远BMP量渐渐下降。术后1周,BMP值最大。提示内源性BMP有骨端坏死,吸收及间质细胞分泌两种来源。据此,作者提出了内源性BMP有效量的概念。提高内源性BMP浓度,改善其分布,将是骨缺损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BMP对去神经后废用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作考选用6月龄健康标准大鼠,严格配对分组,切除双侧坐骨神经后3周证实有明显骨质疏松。然后在腔骨人工骨折骨缺损处分别植入酸解胶状鼠尾胶原(对照)及BMP与胶原混和物(实验组)。通过血清钙浓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多项参数的观察,显示BMP对去神经后废用性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0.01)  相似文献   

17.
聚乳酸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聚乳酸(polyldac acid,PLA)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 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载体的可行性及观察其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左尺骨中上段12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以PLA为载体的BMP10mg、对照组植入以牛松质骨基质为载体的BMP10mg、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4、8、12周观察各组缺损内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量。结果 实验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无论是骨连接发生时间还是骨成熟时间,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提前2周左右,同期骨生成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而空白组缺损内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 PLA可以作为BMP的载体修复骨缺损,它比异种松质骨基质载体的成骨效  相似文献   

18.
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对骨再生过程的作用而进行以下研究。手术的方法造成兔桡骨中段10mm缺损。实验侧用硅胶膜管连结骨缺损,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模型。另一侧作为对照。15只新西兰兔分为三组,分别于术后3,7及14日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化检查。切片上,距骨端1,2,5mm处设置a,b,c线。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三条线上选点测量BMP值。实验侧骨缺损区内有一个完整的血肿结构,其BMP染色阳性,膜管外组织BMP染色几乎完全阴性。对照侧BMP弥散于骨缺损周围的肌肉组织中。1周时,实验侧及对照侧均可见新骨形成。2周时,对照侧已停止,实验侧仍可见持续骨再生。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三条带的BMP值大部分高于对照侧。实验侧和对照侧b,c带之间存在梯度差,但实验侧的差值小于对照侧。这不仅证明了Hulth关于骨折间隙存在BMP浓度梯度的假说,也显示膜在引导性骨再生中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内,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的作用。这有利于骨再生,可能是引导性骨再生机理之一。对照侧BMP值1周时最高,而实验侧在2周时仍呈持续升高。这说明,内源性BMP有两个来源:骨端吸收释放及骨形成细胞合成。  相似文献   

19.
老年男性甲状旁腺激素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健康老年人中,甲状旁腺素(PTH),钙(Ca)、磷(P)、镁(Mg)、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选择70名健康老人,抽血查C-PTH、Ca、P、Mg、AKP和Cr的水平。并在左侧桡骨远端1/3处,用单能光子骨密度测定仪测定BMD。以正常参考值为标准(0.6297~0.7695g/cm2),将对象分为BMD降低组和BMD正常组。结果显示:(1)在BMD正常组(BMD值为0.73±0.07g/cm2)中,PTH的水平为155.36±93.45(ng/L),在BMD降低组(BMD值为0.57±0.04g/cm2)中,PTH的水平为214.11±91.93(ng/L)。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BMD正常组中,血清钙的水平为2.12±0.22(mmol/L),在BMD降低组中,血清钙的水平为2.23±0.19(mmol/L)。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在老年男性与年龄有关的骨密度降低中,PTH的分泌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三种重组合人工骨的成骨能力。方法 在50 只兔的100 个颅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分别植入:①牛脱蛋白骨(b D P B)/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 B M P)/肿瘤坏死因子α( T N Fα);②b D P B/b B M 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③b D P B/b B M P/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 G F);④b D P B/b B M P。植入后1、2、4、6 及8 周行组织学检查及 X 线摄片; 植入后10 及42 天行 35 S和45 Ca 液闪计数及灰重测定。结果 成骨能力:b D P B/b B M P/ T N Fα> b D P B/b B M P/b F G F( P< 0.01) > b D P B/b B M P/ E G F( P< 0.01);b D P B/b B M P/ E G F 与 b D P B/b B M P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T N Fα与 B M P及载体复合后,在体内对骨修复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载体/骨诱导因子/生长因子的重组合人工骨模式中, D P B/b B M P/ T N Fα是一种有价值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