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3例周围型小肺癌,常规剂量与低剂量5mm重建图像发现病灶数量及表现无显著差异。28例病灶呈结节状,边界较清楚;3例病灶呈磨玻璃状,边界较清;2例病灶呈小片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于主动脉期结节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CT强化值达20~60HU,完全性强化24例,周围性强化4例;磨玻璃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延时5min后病灶CT值缓慢下降。本组10例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3例有同侧胸肋骨转移,3例同侧胸腔积液,4例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结论多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图象质量尽管噪声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满足胸部普查需要,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范德鸿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384-238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015年收治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并具有完整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的患者共126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中,病灶大小以8 mm~15 mm为主并集中在右肺上,病灶内部主要以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为主;增强CT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的有34例,病灶不均匀强化的有92例。结论多排螺旋CT技术在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15例周围型小肺癌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对病灶区域加薄层扫描,9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薄层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具体是空泡征(5/3),小结节堆砌征(5/3),支气管充气征(4/2),分叶征(8/4),毛刺征(10/6),胸膜凹陷征(5/3).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俞琴  冉隆富  周映华 《西部医学》2009,21(12):2092-209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对早期周围性小肺癌(直径≤3c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每例病人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再对病灶行高分辨扫描,其中20例行增强后高分辨重复扫描。对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强化前后CT值及强化范围、以及病灶与支气管的关系等信息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30例早期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孤立型小结节,30例有分叶征;30例有小毛刺征;15例有胸膜凹陷征;16例有血管集束征;9例有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结论高分辩率CT+动态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可提高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孤立结节为主要表现的肺癌的螺旋CT动态强化特点,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30例肺癌结节患者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自身CT平扫,重点观察原发灶动态增强各时相的CT值,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结果]30例肺癌结节增强后的CT值均随时间逐渐上升,峰值在1-3min内出现,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最大增强值均数为(31.4±10.3)Hu。[结论]肺癌结节螺旋CT动态强化特点是强化效应较明显,最大增强值多在20Hu以上,其时间-密度曲线为慢升慢降的抛物线型,这些强化特点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30例病例为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其中10例在病变区加做高分辨CT扫描,20例做了强化扫描。结果:30例病例的CT征象可见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等,本组30例中同时具有4种以上征象者16例(53.3%),具有3种以上征象者24例(80%)。20例病例的CT增强值在16Hu-60Hu之间。30例病例中的22例根据CT平扫或结合增强扫描做出正确诊断。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聂书伟 《吉林医学》2011,(32):6758-6759
目的:回顾性分析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手术或穿刺获取标本后经病理学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58例患者,进入螺旋CT检查工作站进行回顾性处理分析。对周围型小肺癌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和邻近组织的改变,以及增强后的CT征像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圆形及类圆形结节伴分叶征50例,呈斑片状8例;毛刺征44例,血管集束征28例,支气管充气征12例,空泡征10例,空洞4例,钙化2例,胸膜凹陷征30例,邻近胸膜增厚2例。增强扫描48例中,42例强化CT值增幅40~60 Hu。结论: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100例经CT、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中,挑选出直径≤3cm的小肺癌的CT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发现以下CT表现,小结节征,深分叶,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小泡征以及支气管充气征和磨玻璃密度病变共存,对周围型小肺癌有诊断价值。结论 螺旋CT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进行分析.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行HRCT扫描14例,增强扫描26例.结果:3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为:分叶征26例,毛刺征23例,胸膜凹陷征20例,血管纠集征16例,空泡征10例,空气支气管征6例,病灶内小结节征5例系在HRCT上所显示.在26例增强扫描病例中.24例CT值增幅平均>35Hu.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与HRCT的结合或加做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连华 《当代医学》2014,(26):31-3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收治的5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GT扫描,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58例患者经CT扫描诊断,结果1例腺鳞癌,19例鳞癌,36例腺癌,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变部位:左肺16例,右肺42例。36例息者的癌细胞呈肿块状,19例呈结节状,3例呈斑片状。病灶以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中征最为多见,有741%的病灶为分叶征,62.1%为毛刺征,50.c%为血管集中征。32例患者做CT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14例呈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强化,5例可见周围强化影。结论在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鉴别中,应用螺旋CT及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