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60例医院收诊子宫内膜癌患者(观察组)、6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对照组)与60例正常增生体检者(正常组),三组均采用免疫组化表达法测得ER、PR以及Ki-67。结果:正常组ER及PR远高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则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Ki-67表达例数非常少,仅有3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不同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肌肉浸润的患者ER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中,低分化组的PR表达率显著低于中、高分化组,而Ki-67的表达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中、高分化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病理分期的PR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Ⅰ期患者的Ki-67表达率显著低于Ⅱ、Ⅲ期患者(P0.05),Ⅱ期、Ⅲ期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肌肉浸润与≥50%肌肉浸润者的PR及Ki-67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此两组患者的PR及Ki-67表达率均显著低于50%肌肉浸润组(P0.05)。结论:ER、PR以及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的关系,其能够反映子宫内膜癌的病变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同时能够作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斑秃皮损凋亡因子Annexin V的表达并确定其与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斑秃患者皮损(11例早期斑秃和11例中晚期斑秃)和10例正常头皮进行CD3/CD4/CD8和Annexin V的免疫组化双染。结果:早期斑秃Annexin V在浅层血管和毛囊周围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中晚期斑秃,而在深层毛囊周围显著低于中晚期斑秃(P0.05)。早期斑秃深层毛囊周围T细胞浸润与Annexin V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浅层毛囊周围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斑秃浅层永久性毛囊细胞凋亡与T细胞浸润无相关性,而深层周期性毛囊周围T细胞浸润是毛囊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斑秃皮损性激素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素类固醇激素结合法对21例斑秃患者和16例正常人头皮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斑秃表皮基层PR高于正常人(P<0.05),汗腺分泌部 AR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皮损毛囊外根鞘 ER、PR显著增多(P<0.01),AR无变化,毛母质细胞出现ER、PR和AR阳性表达,而正常为阴性;斑秃毛乳头ER、PR和AR显著降低(P<0.01);立毛肌和皮脂腺上ER、PR、AR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得宝松超声透入治疗斑秃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得宝松超声透入组治疗斑秃108例,与皮损内注射组101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第8周,超声透入组与皮损内注射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2周,超声透入组与皮损内注射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进行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超声透入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得宝松超声透入治疗斑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斑秃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计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0例未治疗的斑秃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斑秃患者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和血清TGF-β1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重型患者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与局限型患者组(P<0.01),局限型患者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斑秃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血清中TGF-β1含量均与SAL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66,-0.471;P均<0.01),而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584,P<0.01)。结论斑秃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与血清中TGF-β1呈一定相关性,且两者与斑秃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减少和TGF-β1表达降低可能与斑秃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痤疮患者皮损处雄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寻常性痤疮患者皮损处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15例男性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皮损及20例正常对照的皮肤组织进行了雄激素受体的检测.结果:寻常性痤疮患者皮损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毛囊的外毛根鞘细胞、皮脂腺细胞、毛囊角栓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及皮脂腺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均有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痤疮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颧部褐青色痣与性激素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颧部褐青色痣(NFZ)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皮损性激素受体与NFZ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雄激素受体(AR)在10例NFZ及蓝痣石蜡标本上的表达,同时对30例女性NFZ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性激素(FSH 、P、 E2 、T、LH 及PRL)的水平,并将其结果与健康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加以比较。结果:NFZ皮损真皮黑素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有5例AR阳性,ER和PR均为阴性,NFZ患者与健康人比较,血清E2、P、T、FSH、LH、PRL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FZ的发病与性激素E2、P、T、FSH、LH、PRL水平无关,但其黑素细胞有雄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及其受体水平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试剂盒进行激素水平测定,同时行分段诊刮送病理检查及雌孕激素受体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患者E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及有排卵型功血患者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除有排卵型功血外,其他各种类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中ER、PR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1及P<0.005)。结论:子宫异常出血与E2、P水平及子宫内膜中ER、PR含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斑秃(AA)患者皮损及健康头皮标本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褪黑素受体(MR)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AA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GR-α、GR-β、MR1的表达.结果:GR-α的表达在AA组明显强于健康组(P<0.05);在毛囊生长期和静止期细胞中AA组GR-α的表达强于健康组(P<0.01);GR-β在AA组与健康组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MR1在AA组表皮层表达弱于健康组(P<0.05);在真皮间质炎细胞中AA组高于健康组,并与间质炎细胞分布关系密切(P<0.05).结论:GR-α不仅在正常毛发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对毛囊生长期和静止期的影响参与了斑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水平,探讨其在斑秃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及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6例斑秃患者(其中活动期19例、非活动期17例)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IL-4和IL-10水平。结果:活动期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非活动期患者(P<0.05),非活动期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明显增高(P<0.05);活动期患者产生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也低于非活动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活动期患者产生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患者(P<0.05),非活动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斑秃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在斑秃的免疫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与病情活动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EC)临床特征上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2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获取其的病理标本。另选取同期于保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118例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等患者设为对照组,均行子宫全切术治疗并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其中56例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设为对照1组,60例为正常子宫内膜患者,设为对照2组。对纳入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并比较MTA-1、HIF-1α、ER、PR阳性表达情况,分析MTA-1、HIF-1α、ER、PR在EC临床特征上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MTA-1和HIF-1α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对照2组高于对照1组(P<0.05);研究组ER和P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对照2组低于对照1组(P<0.05);EC患者在不同肌肉浸润程度、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中MTA-1、HIF-1α、ER、PR阳性率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1、HIF-1α阳性表达与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16、0.254、0.347,0.376、0.412、0.269,P<0.05),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562、-0.447,P<0.05),ER、PR阳性表达与上述4个临床特征均呈负相关(r=-0.485、-0.226、-0.634、-0.215,-0.313、-0.664、-0.415、-0.532,P<0.05)。结论 MTA-1、HIF-1α在EC中的阳性表达率升高,ER和PR阳性表达率降低,MTA-1、HIF-1α、ER、PR与临床特征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相关性,上述指标的检测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EC患者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状况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18例轻型斑秃、24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经PHA刺激后具有代表性的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具有代表性的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 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经PHA刺激后轻型斑秃患者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β)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Th2型细胞因子(IL-4、 IL-10)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基因表达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5),而且还高于轻型斑秃病人(P<0. 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与轻型斑秃病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斑秃患者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失衡,表现以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过度表达为特征的Th1型反应,可能参与了斑秃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斑秃;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β; 白介素-4 ; 白介素-1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及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与银屑病的关系及银屑病皮损中间质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3例银屑病患者皮损、8例非皮损和13例正常人皮肤中KGF、KGF受体、NGF、NGF受体的表达。结果 KGF、KGF受体在银屑病患者基底层和棘细胞下层有极强的表达,与非皮损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非皮损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KGF、KGF受体在真皮层未见表达。NGF、NGF受体则主要表达在颗粒层和棘细胞上层,皮损组与非皮损组之间及非皮损组与正常组之间均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KGF及NGF可能介导了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不全;银屑病皮损中存在着间质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相互作用的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斑秃皮损浅层、深层及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集25例早期斑秃皮损及15例正常头皮病理取材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凋亡基因p53、caspase3、Fas和生存素、bcl-2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干扰素γ(IFN-γ)、IL-1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皮损中生长期毛囊P5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 斑秃生长期毛囊促凋亡因子caspase3、P53、Fas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6.78、8.01、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凋亡因子bcl-2、生存素mRNA较正常降低,变化倍数分别为0.08、0.03(均P<0.01),炎症细胞因子无改变.斑秃浅层Th1因子IFN-γ、IL-12 mRNA较正常水平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2.75、85.67(P值分别<0.05、0.01).Th2因子IL-10表达水平降低,变化倍数为0.002(P< 0.01).而且,斑秃皮损浅层IL-10及IL-12 mRNA改变幅度高于深层(P值分别< 0.01、0.05).免疫组化显示斑秃皮损生长期毛囊每100个细胞中p53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升高(t=23.79,P< 0.01).结论 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升高,抑制凋亡因子表达下降提示凋亡因子在斑秃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三阴性男性乳腺癌。患者男,65岁。右侧乳晕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右侧乳晕旁一3.0 cm×3.0 cm红色结节,质韧,表面可见糜烂及痂皮,边界清,活动度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可见浸润性腺癌,肿瘤细胞胞质嗜酸,间质可见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K7(+)、GATA-3(+)、雄激素受体(A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GCDFP)-15(+++)及增殖核抗原(Ki)-67(约10%+),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均0分,符合乳腺或大汗腺来源。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ISH)检测示HER-2基因无扩增。诊断:三阴性男性乳腺癌。  相似文献   

16.
斑秃皮损毛囊中朗格汉斯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斑秃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LC)的变化,及其与斑秃发病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了15例活动期斑秃皮损毛囊中LC的数量、定位及形态变化,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5例斑秃患者均处于活动期,男9例,女6例;年龄10~43岁。取皮损区完整的头皮。正常头皮组织(10份)来自笔者所在医院脑外科。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步骤:制成5μm冰冻切片室温放置30min,经4℃丙酮固定10min后,晾干,低温密封保存备用。按SP试剂盒(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操作。毛囊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每个皮损随机记录5个毛囊中的LC阳性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Ang-1、Ang-2及其受体Tie-2蛋白表达,以CD34标记新生血管内皮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另取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明显强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而Ang-1蛋白的表达与正常人对照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Ang-2及Tie-2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1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VD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高密度组(MVD≥15.46)与低密度组(MVD<15.46)的Ang-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银屑病皮损Ang-1与Ang-2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21,P<0.05);MVD值与Ang-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56,P<0.01),与Ang-1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237,P>0.05 o结论Ang-2及其受体Tie-2与银屑病的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促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系统在银屑病新生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以Ang-2的作用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18.
太田痣患者真皮黑素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太田痣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例太田痣患者石腊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银染色。结果:10例患者中S100、银染色和MCIR均为阳性,其中:HMB45阳性6例,C—hit5例,雄激素受体(AR)4例,孕激素受体(PR)3例,雌激素受体(ER)2例。结论:太田痣的黑素细胞具有色素细胞及早期胚胎细胞的特性,黑素细胞存在性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斑秃患者脱发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在斑秃病理进程中的分布以及与T细胞的关系。 方法 对29例斑秃患者(活动期16例,非活动期13例)头皮脱发皮损进行CD1a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17例斑秃患者行CD4、CD8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半定量PCR测定局部皮损浅层和深层CD1a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斑秃患者表皮和真皮各处包括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毛囊周围,真皮深层血管周围、毛囊周围CD1a阳性LC数量均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Z = 4.354,2.884,4.640,3.217, 3.496,均P < 0.01),活动期皮损表皮层、深层血管、深层毛囊CD1a阳性LC数量较非活动期皮损高(Z = 2.457, 2.130,1.954,P ≤ 0.05)。斑秃患者CD1a 、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在皮损真皮浅层虽与健康对照无差异,但在深层均高于健康对照(Z = 2.702,2.941,均P < 0.01)。斑秃患者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 = 0.618,P < 0.05),活动组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分布呈正相关关系(r = 0.795,P = 0.01),非活动组浅层血管周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分布则无相关关系。 结论 斑秃患者皮损LC数量增加,且在活动期皮损升高更明显。活动期斑秃皮损中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推测LC在斑秃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两种受体(PDGFRα-和PDGFRβ-)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特征以及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PDGF,PDGFαR,PDGFβR在尖锐湿疣皮损(30例)和正常皮肤(10例)中的表达。结果在对照组成人皮肤组织中,PDGF和两种受体均弱阳性表达,PDGF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PDGFRβ-受体在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上阳性表达。在尖锐湿疣组PDGF和两种受体的阳性表达程度明显增强,PDGF主要在基底层细胞、棘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上强阳性表达,PDGFRα-和PDGFRβ-在基底层细胞、棘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核上均强阳性表达。结论PDGF和其受体PDGFRα-,PDGFRβ-在参与尖锐湿疣发生、发展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