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并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肺癌病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以病人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心率、肺功能、ECG、手术方式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为观察指标进行分组,比较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肺功能异常(FEV1小于预测值的70%或FEV1/FVC小于70%)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术中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肺癌病人年龄、肺功能状态以及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的相关因素,并可能成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钱永祥 《癌症进展》2012,(6):627-629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3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0天内死亡6例(1.85%),术后并发症74例(2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70岁的患者(P〈0.05),有并发症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概率大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有并发症患者的FEV。%小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有并发症患者的吸烟指数〉400支/年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70岁(OR=17.627,P=0.001)、吸烟指数〉400支/年(OR=12.138,P=0.006)、合并基础疾病(OR=8.128,P=0.013)、全肺切除术(OR=11.267,P=0.007)和FEV。%(OR=10.897,P=0.008)等因素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吸烟≥400支/年、合并基础疾病、全肺切除、FEV.。%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本文选取1994年1月~1997年7月间行根治性切除的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对该组病例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超过6枚的病例生存率高于6枚以下的病例(P=0.005);术后生存率随T1、T2、T3和T4依次明显递减(P<0.001);术后化疗组病例的生存期高于非化疗组(P=0.016);鳞癌和腺癌的生存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02)。结论:纵隔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术后化疗与否、肿瘤的T分期和病理类型是影响N0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术后放疗、术后免疫治疗、手术方式等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5.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脑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与目的 脑转移已经成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预防性脑放射是否用于NSCLC目前仍没有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局部晚期NSCLC术后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以便确定预防性脑放射的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分析其脑转移的高危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期28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3%、56.9%、44.8%。全组病例脑转移发生率为38.1%(85/223)。多个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个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及非鳞癌患者的脑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以及鳞癌患者(P=0.000,P=0.000,P=0.013)。脑转移的高危数学模型:logit(P)=8.215-0.903×纵隔淋巴结阳性数-0.872×手术性质-0.714×病理类型-1.893×纵隔淋巴结转移程度-0.948×病理分期-1.034×术后化疗。P≥0.44为脑转移高危人群。结论 局部晚期NSCLC术后脑转移高危因素有:非鳞癌、纵隔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纵隔多个淋巴结转移。P≥0.44可能作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在临床研究中行预防性脑放射的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康莱特联合术前新辅助化疗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对 4 7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康莱特联合新辅助化疗 ,选择同期 4 5例单用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作对照 ,所有病例均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以术后总引流液量、术后肺部感染、需行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肺不张需行纤支镜吸痰、支气管胸膜瘘、肺水肿和肺栓塞作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指标 ,比较术后死亡率。结果 康莱特联合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病例术后总引流液量 ,肺部感染发生率、需行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小于单用新辅助化疗的病例 (P <0 .0 5 ) ,单用新辅助化疗的病例中有 3例术后死亡。结论 康莱特联合新辅助化疗可减少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Ⅰ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28/196),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2/117)、7.6%(6/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ⅠA期、Ⅰ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剐为7.5%(5/67).17.8%(23/1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80.0%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6.5%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Ⅰ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9.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2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阳性的淋巴结占11.3%;而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32.4%,P〈0.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4%;在ⅠA~Ⅱ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23.6%,而在Ⅲ期患者的16枚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62.5%(P=0.003)。结论可手术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约为25.4%;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应为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肺癌 316例 ,分析病人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 ,及年龄、切除范围、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术前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FEV1)和肺活量与预计的百分比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大于 70岁、肺切除范围、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FEV1减少 ,术后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9例肺癌术后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其中79例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心律失常组,140例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心律未失常组。整理并记录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吸烟史、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因素与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损伤、术后电解质异常以及FEV1/FVC与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损伤、术后电解质异常及FEV1/FVC均是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肺癌患者术中心包损伤、肺损伤及术后电解质紊乱是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过程中应进行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患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1534组,其中转移淋巴结290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8.5%(186/318),其中N1转移率为27.0%(86/318),N2转移率为31.4%(100/318)。距肺根部最近的11、10、7、4区淋巴结转移频度最高。发生跳跃式N2转移46例,占14.5%,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区;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原发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对细胞病理学诊断为 N2 M0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治疗 ,分析病人的生存期。 1990~ 2 0 0 0年期间收治的 10 4 3例肺癌病人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的 15 5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M0 )。行胸廓切开术的 130例中的 116例给予原发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该 116例中的 2 3例是由纵隔镜检查和 (或 )淋巴结摘除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C,C3) ,术前已给予新辅助性化疗(方案择用 MFP,连用 3周期 ) ;另外 93例是由开胸手术取得纵隔淋巴结组织的标本 ,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PM0 ) ,其中的 19…  相似文献   

14.
肺癌并发心律失常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院1989.10~1993.10首次住院的172例肺癌病人的心电图,其中有9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达55.8%。在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转移、全身广泛转移、病灶靠近心脏时发生率较高,与无心律失常病人比较,P值小于0.01,有显著性差异。认为肺癌并发心律失常与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转移,全身广泛转移,病灶靠近心脏相关。  相似文献   

15.
廖伟  马刚  方翼  王春梅 《癌症》2009,28(6):642-646
背景与目的: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以及肺灌注扫描在伴COPD肺癌患者术前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因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伴COPD肺癌组25例,肺功能正常肺癌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及术后30天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Ist second,FEV1)的改变以及两组间术后FEV1实测值(postoperative 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preoperative predictive 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的差值和比值。对有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肺癌患者单独比较肺灌注扫描ppo’FEV1和公式法ppoFEV1。结果:伴COPD组肺叶切除术后FEV1平均损失百分比小于正常肺功能组(8.98%VS.22.47%,P〈0.05):术后30天实测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差值(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大于对照组(6.90VS.0.83。P〈0.05):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比值大于对照组(1.14VS.1.01,P〈0.05)。行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患者相应的ppo’FEV1-ppoFEV1均数为4.04%,95%置信区间为3.01%~5.07%。结论: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后的肺功能损失少于肺功能正常肺癌患者,行肺灌注扫描可能更好地预测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2有意义的预测指标;总结不同位置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结果:NSCLC无论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纵隔淋巴结增大(cN2)和cT2或cT3腺癌患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65.0%,75.0%)。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区域性(80.9%),跨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伴有隆凸下淋巴结受累。结论:对NSCLC应行纵隔淋巴结廓清,尤其对cN2和cT3、cT3腺癌。多数患者单独廓清区域纵隔淋巴结即可达到目的。建议手术中对肺门和隆凸下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无转移时可不必廓清非区域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11盏床资料,总结高龄肺癌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1997年11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70岁以上肺癌患者95例,其中男70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5岁。术前根据患者肺功能检查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试验等结果评估其手术风险。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全肺切除3例,肺叶切除70例,肺部分切除20例,开胸探查2例。对于手术结束时出现低氧血症的12例患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利于麻醉恢复期平稳过渡。采用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相结合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根据pTNM分期,Ⅰ期患者占总体的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2%,无术中死亡,围术期死亡率4.2%。术前DLCO〈60%预计值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DLCO≥60%预计值的患者(P=0.004)。麻醉恢复期给予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P=0.02)和平均通气时间(P=-0.032)显著低于麻醉恢复期未经呼吸机支持,术后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二次气管插管的患者。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到94.1%。结论:高龄肺癌患者通过严格的心肺功能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58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时间及转归,分析其与年龄、手术方式、左心房大小、NT-pro BNP等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肺癌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25.58%(66/25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方式、术前肺功一秒率(FEV1%)<70%、左心房大小、NT-pro BNP是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FEV1%、左心房大小、手术方式、NT-pro BNP是肺癌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该并发症及其后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方法  192例肺癌病人均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分别行不同术式的外科治疗 ,并对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病人术后发生呼吸衰竭 12例 (6.3 % ) ,其中男 8例、女 4例 ,年龄 41~ 71岁 ,60岁以上者 8例。术后呼吸衰竭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 (VC %、MVV %、FEV1%或FEV1)均明显低于无呼吸衰竭组 (P <0 .0 1)。全肺切除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明显高于肺叶切除及其它术式 (P <0 .0 1)。结论 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主要原因与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直接相关 ,术前VC %、MVV % <60 %、FEV1% <5 0 %或FEV1<1.5L易发生呼吸衰竭 ,手术切除范围大也易发生呼吸衰竭。此外 ,患者的年龄与术后呼吸衰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