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总结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指出,难治性面瘫病位在面部经筋,核心病机为正虚瘀阻,经筋不利,提出“活血祛风,疏理经筋”为治疗准则。本文从神经解剖学发微,以近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腧穴,整体调摄。将透刺、排刺、刺络拔罐紧密结合,明确施术手法量学,促使量效最优化,针刺过程治神为要,以求神应效佳。  相似文献   

2.
石学敏教授刺络疗法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鹏飞 《新中医》2009,(9):10-11
石学敏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著述颇多。今仅就导师临床刺络疗法的学术思想和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石学敏教授对针刺治疗中风、脑病等疑难症有独到的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和风格 ,他首创中风“窍闭神匿”病机之说和醒脑开窍针刺大法 ,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 ,多项成果填补了针灸治疗学的空白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获得市、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 ,其成果的发明发现过程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维启迪。1 挑战传统认识 ,重建中风病机新说中风病一直是中外医家努力攻克的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我国有关中风的研究 ,始载于《黄帝内经》,上至岐黄 ,下至明清 ,2 0 0 0多年来 ,中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一直胶着于“风”之一字。唐宋…  相似文献   

4.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筋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石学敏院士根据经筋病候特点,设立经筋刺法,临床治疗屡获量效,形成了其独特的临证特点。  相似文献   

5.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学敏院士 ,1 93 8年 6月生于天津 ,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 40余年来 ,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 ,坚持“中西结合 ,融西贯中”,“针药并用 ,形神兼备”,不仅创立了目前治疗中风有效的“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而且他的多项针灸、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主持研究的重大科研课题及成果达 3 0多项 ,出版学术专著 1 7部 ,发表专业论著 3 0余篇。石学敏院士被中国工程院…  相似文献   

6.
许军峰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49-651
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总结了石学敏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1)经筋刺法内容广泛,非单一的"燔针劫刺"。2)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3)重视局部取穴。4)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5)治疗痿病,主张"补益经络气血,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6)治疗痛症,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石学敏院士首创"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丰富了针刺治疗中风的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参考文献资料,对石氏"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手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石学敏院士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中风病的整体治疗,开发了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贡献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李军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58-2159
石学敏院士从医40多年,对古法刺络颇有见地。笔者从师石教授,将刺络临床应用体会简述:从刺络法起源、石院士对刺络法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阐明石院士刺络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观点。为了控制刺络出血量石学敏院士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的方法,临床操作更趋于规范化、量学化。本文列举了哮喘、带状疤疹、诸痛等刺络法疗效卓著的部分病种的治疗方法及操作。总之,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具备见效迅速,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58-2159
石学敏院士从医40多年,对古法刺络颇有见地。笔者从师石教授,将刺络临床应用体会简述:从刺络法起源、石院士对刺络法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阐明石院士刺络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观点,为了控制刺络出血量石学敏院士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的方法,临床操作更趋于规范化、量学化。本文列举了哮喘、带状疱疹、诸痛等刺络法疗效卓著的部分病种的治疗方法及操作。总之,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具备见效迅速,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梳理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临床应用现状,了解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情况。结果发现"通关利窍"针刺应用过程中存在针刺方案主穴缺失、配穴欠规律、操作规范欠统一的问题,并从传承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3个方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更规范的临床推广及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石学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智龙 《中国针灸》2005,25(12):867-869
石学敏院士强调神在针术中的运用,认为针以守神为首务,效以神应为保证,针刺施术务求神应;并提出神之所在、所主、所病、所治,从神的生理、病理、治疗上剖析了神的内涵,形成了其治神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理论,该理论要求针刺每一穴位都要达到相应的量学要求。为了达到量学的要求,他对每个穴位都制定了科学、严谨的针刺方法。本文就石学敏院士穴位针剌的部分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石学敏院士经几十年来的古医籍考证,重审经络辨证,对六经之"厥"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灵枢.经脉》"是为……厥"的本意,通过"厥"之临床考证,总结其辨证施治的具体应用,并以此指导临床循经取穴,拟定补泻手法。证之临床,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15.
浅刺针法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郁山 《中国针灸》2003,23(2):92-94
目的;探讨浅刺疗法的可行性,方法:从古代文献和近年临床研究入手分析浅刺针法的作用。结果:针刺浅层即可激发经气,且可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结论:应在针灸临床上推广浅刺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远道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把80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予以远道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和单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围呼吸差,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胸围呼吸差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长(P<0.01)。观察组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远道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温针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肝俞、肾俞、脾俞为主穴,配合局部选穴及循经取穴,以单纯毫针刺法进行疗效对照。观察治疗前后RA患者关节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握力,晨僵和20米步行时间及RF、ESR、CRP、IgG、IgA和IgM等指标。结果:温针灸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温针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6.2%、57.1%(P〈0.01)。疗效与病程、病情相关。结论:温针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刺组,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有效疗法。方法:12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浅刺患侧翳风、完骨、地仓、颊车、阳白、太阳、牵正、攒竹及健侧合谷穴为主及自制"面瘫穴敷方"进行牵正、地仓、阳白、完骨或颊车、太阳、颧髎、翳风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痊愈率,并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88.3%(53/60),优于对照组的66.7%(40/60)(P0.01)。观察组中痊愈患者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浅刺加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提高疗效,并可以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充盈期尿动力学影响的即时效应,以优化临床选穴。方法将6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中极组和外关组,分别针刺中极穴和外关穴;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中极组初尿感容量(FDV)、初次急迫膀胱容量(FUV)、强烈急迫膀胱容量(SU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BC)均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明显降低(P<0.05);但外关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ΔFDV、ΔFUV、ΔSUV、ΔMCBC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的调整作用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warm needling plus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Methods

A total of 60 eligibl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n=30) and a control group (n=30) according to their sequence of consultation.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arm needling combined with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wherea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Ibuprofen (Fenbid) capsules. After two menstrual cycles,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 (CMSS) and clinical 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and CM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oth groups, indicating that both treatment protocols can remarkably alleviate pain. There was a between-group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mparing the CMSS score (P<0.05), but no between-group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VAS score (P>0.05). However, the follow-up visit showed between-group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VOA and CMSS scores (both P<0.01). The clinical effect, relapse rate and long-term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Warm needling plus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is a simple but effective therapy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addition, it causes fewer cases with relap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