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5例小肾癌手术患者,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肾癌,对比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CT平扫结果示:病灶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15例,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结果示:17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4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2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2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示:25例均显示为肿瘤强化快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是小肾癌皮质期明显强化,而实质期强化则快速的减退,呈现“快进快出”的CT表现,对临床确诊小肾癌具有决定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2.1岁,所有患者均作肾脏CT平扫加增强扫描,了解其在CT上的表现特点。结果发生于左肾23例,右肾12例;肿瘤起源于肾脏中上极22例,下极12例,累及全肾1例,其中发现钙化1例,下腔静脉瘤栓1例,肿瘤较大者残存。肾脏实质均受压呈新月形,残存肾盂、肾盏均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液。结论肾母细胞瘤在恶性肾脏肿瘤中最常见,好发于肾实质,易侵犯肾盂、肾盏,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螺旋CT表现对肾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定性诊断及病变分期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双侧肾癌     
两侧肾脏同时发生肾癌是罕见的。作者报告一例47岁女性,颈部间歇性水肿,肤部右侧可触到包块,排泄性尿路摄影和肾超声显示两侧肾脏均有占位性病变,动脉x-线摄影显示右肾下2/3及左肾上极各有一肿瘤。经静脉摄影、胸片、血生化及骨和肝的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未发现癌转移。患者作了双侧肾根治性切除,但保留右肾上腺。在低温下,切除左肾周围脂肪和肾上腺;而后切除肿瘤,保留近半个正常肾。缝合肾盂肾盏缺损部分,动脉和静脉窦断端对缝。然后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引起的肾脏损害,早已被人们所注意。这种损害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肾脏本身的肿瘤,另一类为非肾肿瘤引起的肾脏损害。本文专讨论肾脏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肿瘤在病程或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肾脏损害。 1878年Sutton和Tuner对九例何杰金氏病死者尸检时,发现五例患者肾脏有淋巴瘤的侵润。以后其他作者相继报告了肿瘤导致的肾损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肿瘤产生肾损害概括有以下几种:肾实质直接受到肿瘤的侵犯;免疫复合物导致肾脏损伤;后腹膜淋巴肿或肿瘤压迫引起的肾盂积水或肾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所致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钙、低血钾、低血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肾肉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i J  Li J  Li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37-139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肉瘤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影像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肾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CT检查6例,超声检查6例,MRI检查1例。结果肿瘤发生在肾实质6例,肾盂1例。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块状5例,球形2例。边缘模糊6例,与肾实质分界不锐利。CT显示4/6例肾实质病变密度不均匀,内有坏死区,其中2例增强扫描有中或高度强化,2例平扫密度均匀。声像图中4/6例呈中等不均质混合回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脂肪肉瘤呈低回声且均匀。MRIT1WI相肿瘤为近等信号团块;T2WI相肿瘤为中等不均质高信号;T1WI增强后肿瘤有强化,且低于肾实质,内信号更加不均匀。纤维肉瘤伴有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内大瘤栓。结论肾脏原发性肉瘤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影像表现,而无组织学特异征象,与肾癌无法区别。CT增强扫描及MRI检查有助于显示肿瘤部位、范围、密度/信号改变,有益于术前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CT特点, 评价CT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32例, 回顾性分析CT表现。结果 32例中15例见肾盂、肾盏内1.5cm-4.0cm大的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影, 肾窦脂肪受压、变薄, 但间隙存在;8例见肾盂、肾盏内直径4.1cm-9.0cm肿块, 累及肾门, 肾窦脂肪间隙消失;4例沿肾盂壁浸润性生长, 肾盂壁不规则增厚, 经肾门蔓延至输尿管上端, 肾盂、肾盏轻度扩张积水;5例肿块浸润肾实质, 并侵犯邻近组织, 形成密度不均的团块, 分不清肾盂、肾盏和肾实质, 肾门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平扫:32例CT值33Hu-50Hu, 其中25例等密度, 4例略高密度, 3例略低密度;密度均匀21例, 密度不均匀11例;瘤内伴有小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5例, 小点状钙化5例, 坏死囊变3例。增强:CT增强扫描21例中13例于皮质期见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 轻度不均匀强化8例;21例于实质期及肾盂期病灶强化程度均无明显增加, 与邻近增强肾实质相比, 肿瘤略呈低密度。32例中CT直接诊断肾盂癌21例, 提示肾盂癌可能7例, 误诊2例, 漏诊2例。结论 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在CT平扫以等密度, 增强以轻度强化为主要征象, 在病灶的发现及定性, 螺旋CT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静脉尿路造影(IVP)也称排泄性尿路造影或静脉肾盂造影,是由静脉注入造影剂,经肾脏排泄至尿路使其显影的一种放射性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两侧肾实质和尿液贮集系统,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IVP还可以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以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种传统的造影方法尚存在着某些不足.近几年来我院研用改良数字X线低张力IVP方法替代传统的IVP技术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明娟  郭燕  黄兆民 《癌症》2000,19(5):473-475
目的:探讨CT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肿瘤单侧多见,也可为双侧,多发生于肾脏一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变薄,呈新月形、环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本组术前发现病灶100%,诊断准确率95%。结论:CT增强扫描能发现小病灶的痛母细胞  相似文献   

9.
动态CT扫描检测及定性肾细胞癌优化时间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动态扫描检测及定性肿瘤的优化时间窗。方法:24例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经平扫选定病灶靶平面后静脉注射造影剂,延迟14~17秒开始作靶平面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扫描间隔4.9秒.共扫描17~24帧。随后行包括全肾的肾实质期扫描及靶平面单层延迟扫描(排泄期)。在统一标准下明确肾脏各期开始的层面及延迟时间以及肿瘤征象显示最早和最佳层面及延迟时间。明确肿瘤、肾皮质、肾髓质及腹主动脉的峰值及峰值到达时间.并计算每一例肿瘤与肾皮质、肾髓质CT值最大差值。并按肿瘤实质时间-密度曲线的升段斜率的大小分为3型。结果:肾细胞癌CT征象显示最佳时间为70.2秒.最早显示征象时间为23.9秒。肾细胞癌峰值到达时间及峰值分别为54秒及80.4hu。肿瘤与肾实质最大密度差值时间分布于曲线末102秒.占100%。结论:对肾细胞癌患者作病灶靶层面同层动态扫描(扫描时间为24、38、70秒、100秒)加全肾螺旋扫描.或根据需要在同层面加作一层延迟扫描(延迟时间视不同目的而定)可获得比较丰富和全面的检测及定性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 CT 表现,探讨 CT 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 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 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 瘤)3例,CT 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两例 CT 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一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 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 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水  赵惠芳 《现代肿瘤医学》2017,(19):3104-3107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影像特征.结果:8例均为单发,左肾6例,右肾2例,5例病灶主体位于肾上极,3例位于肾下极.5例病灶主体位于肾实质,2例侵犯肾窦,1例主体位于肾窦.5例伴有同侧不同程度肾积水,2例伴有明显肾周侵犯,1例肾静脉癌栓形成.7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1例类圆形、边界清晰.CT平扫均表现为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增强扫描8例皮质期均表现为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6例实质期、肾盂期持续强化,2例强化程度下降.结论:肾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易误诊,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6 0岁 ,左腰部胀痛并全程肉眼血尿 6月 ,门诊以左肾结石收住入院。查体 :双肾区无隆起 ,未及包块 ,无触痛 ,左肾区叩痛 (+) ,未闻及血管杂音 ,双侧输尿管行径及膀胱区无触叩痛。 X线平片示左肾区约 4 .0 cm× 3.5 cm大小类圆形致密影。IVP示 :平片中所示致密影位于左肾盂内 ,左肾盂铸形结石 ,左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结节状充盈缺损。右肾形态、大小、功能、密度未见异常。B超示 :左肾结石。术前诊断 :左肾结石并肾盂肿瘤。行根治性肾切除加输尿管部分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中见左肾增大 ,肾盂内可见 3.5 cm大小结石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小肿瘤(Small renal mass,SRM)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的36例肾脏小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的肿瘤应为局限性的实体肿瘤,并且有CT或MRI影像检查报告。结果36例肾脏小肿瘤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3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良性肿瘤1例。接受肾脏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34例,仅有2例男性患者接受肾部分切除术。36例肾脏小肿瘤患者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为2.9 cm。结论在收集到的36例肾脏小肿瘤中病理类型最多的为肾透明细胞癌。36例肾脏小肿瘤患者绝大部分的手术方法为肾脏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一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15例外生性肾AML和23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分析其CT图像资料及术前误诊原因。结果: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8),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6),最大径小于脂肪肉瘤(P<0.001)。肾皮质缺损、肾动脉分支供血、瘤内可见粗大扭曲血管影、肿瘤血管延伸至肾实质(肾实质血管蒂征)、瘤内出血主要见于外生性肾AML(P<0.05)。肾脏移位和肿瘤内出现非脂肪成分异常强化结节则主要见于腹膜后脂肪肉瘤(P<0.05)。发病位置、伴发其他含脂肪成分病灶在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生性肾AML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可能具有部分与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在诊断中还需对肿瘤形态学细节进行仔细分析以发现其特征性CT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诊断,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静脉尿路造影(IVP)也称排泄性尿路造影或静脉肾盂造影,是由静脉注入造影剂,经肾脏排泄至尿路使其显影的一种放射性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两侧肾实质和尿液贮集系统,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IVP还可以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以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种传统的造影方法尚存在着某些不足。近几年来我院研用改良数字X线低张力IVP方法替代传统的IVP技术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89例泌尿系疾病患者,术前均进行IVP检查,…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7岁,因尿频10d、发现右肾占位1d入院.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YFRA21-1 4.05 U/ml(正常值0~3.30 U/ml),NSE 29.95 U/ml(正常值0~ 16.30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阴性.CT平扫+增强:右肾体积增大,右肾上极、中下极肾实质及肾盂内分别可见一大小约为4.0 cm×3.0 cm×2.8 cm、5.4 cm×5.0 cm×2.8 cm、3.1 cm×2.5cm×2.1 cm的肿块影,三个病变实质成分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相近,其平扫及Ⅲ期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为40、45、60、58 HU(肾上极肿块),39、42、57、58 HU(中下极肿块),43、46、59、58 HU(肾盂内肿块);肾上极肿块平扫及强化密度较均匀,囊变坏死不明显;肾中下极、肾盂内肿物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可见囊变坏死区.关键词:肾疾病;平滑肌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排CT动态扫描对肾细胞癌分期及远期生存率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110例肾细胞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64排CT动脉扫描,观察CT扫描表现及分期结果,并将CT分期结果与术后临床分期结果进行比较。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统计CT对不同分期肾细胞癌患者1和2年生存率的评价结果。结果 CT表现显示肿瘤分布在肾实质内或突出肾轮廓者大部分为椭圆或圆形;边界不清晰且边缘不规则占67.3%;均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病变明显增强、实质期、肾盂期轻度强化74.5%。CT分期显示Ⅰ期27例,Ⅱ期26例,Ⅲ期51例,Ⅳ期6例。与病理分期比较,CT对肾细胞癌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1%、92.0%、90.2%和80.0%。术后定期CT复查,Ⅰ期、Ⅱ期患者的1和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Ⅲ期、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动态扫描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高,可有效评价肾细胞癌术后远期生存率,临床需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80年-2001年收治的2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诊断,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24例行IVU,6例示输尿管充盈缺损或狭窄。22例膀胱镜检,3例见肿瘤自输尿管口脱出,5例患侧输尿管口喷血,16例逆行肾盂造影,11例输尿管充盈缺损或狭窄。21例获随访,时间6个月-12年,5年生存率为42.9%。结论 肉眼血尿,腰痛为主要症状,逆行肾盂造影及膀胱镜检查为主要手段。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为主要术式,预后与肿瘤分期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20.
CT用于肾脏病变的诊断已日益增多。本文就肾脏肿瘤的CT诊断作一回顾性小结。材料和方法 1984年1月~1987年6月在我科曾作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肿瘤的35例。包括肾癌24例(其中透明细胞癌21例,颗粒细胞癌、乳头状腺癌及未分化腺癌各1例)、肾盂移行上皮癌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恶性间叶瘤2例及肾母细胞瘤1例。 CT扫描机为西门子(Somatom)DR3型,扫描时间4秒、层厚8毫米、连续扫描。每个病例均失作普通扫描,随即静注60% Diatrizoatis 60 ml作增强扫描。结果一、肾癌24例 CT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18例。除4例较小肿瘤外,肿块密度不均匀,有不规则蜂窝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18例肿块密度均明显不均匀。肿块密度增加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