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坐”字在《伤寒论》中凡五见,各家注解不一,笔者体会,有如下数种:(一)作动词,用坐字本意,《说文》“坐,行止也。”“坐”作行止解,与站立相对。如《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论语·先进》“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皆用此意。《伤寒论·平脉法》中说:“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对此二个“坐”字,各家都以动词作解,并无疑意。如成无已、张隐庵,章虚谷等皆持  相似文献   

2.
仲景书中“烦”多作郁闷解,如心烦、胸烦、虚烦、微烦、小烦等皆是。如烦躁连用,则可解为胸中郁闷而躁扰不宁。《中国医学大辞典》“烦躁”条云:“心中不安宁也,蕴于内者为烦,形于外者曰躁”。可以这样说,“烦”大部分是自觉症状,而“躁”则是他觉症状。《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此项本义早已消失。《书·说命》:“礼烦则乱”。烦,不简也。不简,有“多”义和“甚”义,后又延伸成“剧”。烦,有时与“繁”通用。如  相似文献   

3.
卵巢囊肿、子宫肌瘤 ,均可归纳为祖国医学的积聚、疒徵 瘕范围进行辨证论治。《金匮要略》中说“积者脏病也 ,终不移……”《诸病源侯论·疒徵 瘕候》中说 :“疒徵 瘕者 ,皆由寒温不调 ,饮食不化 ,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 ,直名为疒徵 ……”。《素问·骨空论》中说 :“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疒徵 瘕”。《灵枢·水胀篇》中说 :“石瘕生于胞中 ,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杯子 ,月事不以时下”,《诸病源候论》中说 :“八瘕者 ,皆胞胎生产 ,月水往来 ,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又说…  相似文献   

4.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历代医家将“不能卧”释为“不能寐”。如明代李中梓之《医宗必读》云:“愚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凡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清代陈国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满疼痛,此积食也,保和丸主之。”《张氏医通》又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千般痰难,不越三条:……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其中“血脉相传”一句,与后句联起来梗塞难通,故历代医家注说不一。如尤在泾《金匮心典》说:“邪在四肢、九窍,皮肤沿流血脉而浅”;《医宗金鉴》谓:“血脉壅塞”,将“相传”  相似文献   

6.
理气药在防治肿瘤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然概括起来不外乎“气不和”与“气不通”。气不足或气有余是气不和的表现;气滞、气逆是气不通的征象。《灵枢·百病始生》说:“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凝蓄、蓄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而成积。”说明了气不通是肿瘤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从病因的因果转化链看“温药和之”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认为:“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疾病都不例外。”在中医学的病因学中,也存在同样规律。关于痰饮病的病因,各家论述各有侧重。简述如下:《内经》重运气、外湿及饮水多;仲景重肾阳虚及风寒袭表。此外,《济生方》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儒门事亲》说:“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的迎随法,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灵枢·小针解》篇对这两句经文曾作过明确的解释说:“迎而夺之者,写也;追而济之者,补也”。说明迎法就是泻法,随法就是补法,只不过在《小针解》中把“逆”改称作“迎”罢了。实际上称“逆”或“迎”称“追”或“随”,都是一个意思。如《方言》说:“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迎。”又说:“追,随也。”皆可证。就是在《九针十二原》同一篇经文中也是“逆”和“迎”,“追”和“随”互言不分的,如经文在“逆而夺之,  相似文献   

9.
《金匮·水气病》篇中有“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二句,历代医家存疑难解,因而注说纷纭,有认为“阳前通”、“阴前通”就是“阳先行”、“阴先行”(如尤在泾《金匮心典》注释:“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亦有人将“阳前通”、“阴前通”释作“阳气虽通”、“阴气虽通”;但又有医家不同意这些注说,如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金匮讲义》(1964年版)和何任教授《金匮新解》均提出“前”字疑“不”  相似文献   

10.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本神》亦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脏腑养护的理论中,对于冬季养生尤为重视,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皆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养生的…  相似文献   

12.
1 《周易》的内容概述 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张介宾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孙奎一说:“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古者为医,对《易经》都很重视,但都不像孙思邈所说的那样严重。笔者现将《周易》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欲就督任冲三脉略述己见。督:教材80页:“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奇经考》解“总督”、“都纲”。若言督为总管统率义,度其来自《奇经考》对督脉评论的“阳脉总纲”、“阳脉之海”之语。疑医经命名时未必据此。因任脉对阴脉也有类似功能而不名督;“心者君主之官”更是总领也不名督。可知非也。然究为何义?《说文》解督“察视也。从目,叔声”与医经之督脉毫不相关,又解“一日目痛也“更与督脉的生理功能风马牛不相及。此可怀疑督非本字似属通假。据《说文》解的“叔声”提供的线索在古韵书中查得是“(叔衣)”,与督古互通。《庄子·养生主》督字,郭注:“中也”(以袭义注):《左传  相似文献   

14.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15.
<正>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病,早在《内经》中对癫狂的初发已有记载,如《灵枢·癫狂篇》说:“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李濒湖说:“癫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不伦,而睡如平时”,“狂疾始发,多怒不卧,甚则凶狂,欲杀,目直骂詈,不识亲疏,而夜不卧”。  相似文献   

16.
明代陈嘉谟提出的蜜制甘缓益元之说 ,一直作为中药蜜制的主要理论根据而沿用至今。此说虽立于明代 ,但其基本理论在汉·张仲景《伤寒论》就已奠定。《本经》云 :“……安五脏诸不足 ,益气补中……。”《纲目》:“蜂蜜入药之功有五 :清热也 ,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自蜜制甘缓益元之说提出来以后 ,后世医家多持赞同态度 ,如五版教材《中药学》、《炮制学》言蜂蜜 :“补中缓急……。”“生则性凉 ,热则性温 ,故能补中……。”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焦氏认为 :蜂蜜煎熟后则不太凉而补中 ,是很好的滋养品 ,可用于病后调养。中药…  相似文献   

17.
竹剑平 《养生月刊》2017,(5):437-439
在我国古代便有节食能长寿的论述.孔子主张“食勿求饱”;《管子》也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老老恒言》中指出: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寿世保元》则更明确地概括为“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相似文献   

18.
<正> “病毒”一词始见载晋代的《肘后方》和《小品方》,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认识,并有详细记载。《内经》称“毒气”,《温疫论》云:“然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而知是气也”。这说明“病毒”是不能用肉眼看见的。由此可知,《内经》中的“寒毒、湿毒、热毒、燥毒、清毒、苛毒”以及历代医书中所说的疫疠毒、温热毒、时行毒等等,均属“病毒”范畴。但中医所称的“病毒”并不与西医等同,而是泛指一切生物性致病因素。“病毒”的成因和危害性“病毒”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气候特殊变化。如《内经·六节藏象论》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礼记》亦说:“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疾疫”和“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都扼要地阐述了反常气候的变化与“病毒”病发生的关系。《诸病源候论》中更明确地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为西医病名,以思维、情感、行为互不协调、互相分裂为特征。中医称本病为“癫”、“狂”,《医学入门》说:“狂者,凶狂也,轻则自高自是好歌好舞,甚则弃衣简走、逾垣上屋,又甚则披头大叫,不避水火,且好杀人。”《证治准绳》说;“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例、积年累月不愈”。《石室秘录》说:“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如食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癫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时睡数日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己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  相似文献   

20.
<正> 祖国医学中“免疫”一词,最早见于十八世纪《免疫类方》一书,意思是免除疫病危害。《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此乃指急性传染病而言。明·万全在《痘疹世医心得》中指出:麻疹“发作不再作”。在《家传痘疹心法》中也说:痘疹“终生但作一度,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