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荷脂后胆固醇流出的影响机制。方法分离冠心病患者(试验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单核细胞,并用佛波酯诱导为巨噬细胞,收集分离血清,检测各项血脂指标并备用。细胞用[3H]胆固醇处理24 h使其荷脂,然后分为四组:对照组+正常血清、对照组+高脂血清、试验组+正常血清及试验组+高脂血清。分别检测ABCA1、ABCG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单核/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能力受损,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脂质蓄积增加,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但ABCA1和ABCG1的表达改变不明显。与正常血清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中高脂血清明显影响胆固醇流出能力,细胞内脂质蓄积增加,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但不影响ABCA1和ABCG1的表达。结论冠心病患者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能力受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细胞需要胆固醇才能生存,但过量的胆固醇对细胞具有毒性,因此细胞需要调节胆固醇的稳态。细胞内胆固醇被转运到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会以胆固醇逆向转运的方式返回肝脏代谢。胆固醇逆向转运不仅是维持细胞胆固醇稳态所需的生理过程,而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起到潜在的抑制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胆固醇流出的最初途径和最终代谢上,但关于胆固醇是如何离开血液却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高密度脂蛋白需要通过淋巴管转运以返回到肝脏代谢。因此,研究高密度脂蛋白从血液流入外周组织的过程,以及它是怎样通过淋巴管转运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主要介绍淋巴管与胆固醇逆向转运之间的联系,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是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并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的过程,其功能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糖尿病、肥胖等慢性代谢性炎症疾病促进As的进展,而体内炎症、脂肪因子参与调控RCT是其重要的调控机制之一。本期专题收集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探讨了糖基化终末产物Nε-羧甲基赖氨酸、核因子κB(NF-κB)、脂肪因子Visfatin等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及介导RCT中关键蛋白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Sortilin、酯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等表达的影响,从不同角度阐释慢性代谢性炎症疾病调控RCT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逆向转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资料显示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明显负相关。基础研究发现 ,虽然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涉及多种机制 ,如减轻脂蛋白的氧化等 ,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机制在于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reversecholesteroltransport ,RCT)过程。体内肝外组织缺乏使类固醇激素降解为可排泄的胆酸形式的酶 ,除提供生理需要外 ,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均通过HDL运回肝脏代谢 ,这一生理过程称为RCT。RCT的初始步骤是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经A…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沉积引发的慢性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细胞胆固醇稳态的破坏密切相关。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介导了细胞胆固醇流出至载脂蛋白AⅠ、preβ高密度脂蛋白(HDL)和HDL3。当该通路胆固醇流出障碍可致细胞内胆固醇沉积。更重要的是,ABCA1的功能障碍还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及临床冠心病的发生。最近研究显示ABCA1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本文介绍了胆固醇逆向转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并着重讨论了ABCA1的组织特异性功能及其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HDL胆固醇流出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之间的关系;了解单次血液透析对ESRD患者HDL胆固醇流出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ESRD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液闪计数法测定各组HDL的胆固醇流出功能。比较血液透析治疗组透析前和透析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超声测量ESRD组和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 ESRD组血清中TG、TC、ApoB、hs-CRP及VCAM-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HDL的胆固醇流出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ESRD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颈动脉IMT与胆固醇流出功能间呈明显的负相关(r-0.612,P<0.01)。单次血液透析后,ESRD组血清中TG、TC、ApoB、hs-CRP的水平与透析前差异无显著性,透析后胆固醇流出功能较透析前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透析后ESRD患者血清中VCAM-1水平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ESRD患者HDL介导的胆固醇流出功能明显受损,其HDL胆固醇流出功能的变化可能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单次血液透析不能改善HDL胆固醇流出功能。  相似文献   

7.
载脂蛋白AI促进胆固醇从外周细胞流出,在高密度脂蛋白对胆固醇的逆向运输中起关键作用。为探讨载脂蛋白AI介导胆固醇流出功能的结构特征,观察了天然存在的氨基酸置换:载脂蛋白AI结构中第156位上的缬氨酸由谷氨酸置换,和氨基酸缺失;第235位上的谷氨酸缺失对载脂蛋白AI促胆固醇从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出能力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鼠腹腔巨噬细胞为对象,用氚标油酸酯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作泡沫细胞诱导物,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8.
Caveolin-1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通过观察天然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caveolin 1表达的影响 ,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分子机制。运用Western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观察天然和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aveolin 1表达的影响及其差异 ;运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放射性胆固醇标记法等方法初步判断下调caveolin 1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运用外源基因导入技术观察caveolin 1过度表达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胆固醇聚集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①以正常的未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5 0mg L)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孵育 96h ,caveolin 1表达增加 6 0 .2 %± 3.9% ,胆固醇流出率为 81.7%± 4 .3% ;而在相同量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 ,caveolin 1表达减少了 5 4 .7%± 5 .8% ,胆固醇流出率下降至 2 6 .8%± 5 .1%。②caveolin 1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 ,再予 5 0mg L的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处理 ,细胞胆固醇流出率下降至 4 5 .3%± 7.3%。③抗氧化剂普罗布考显著对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aveolin 1表达的抑制作用。④外源导入caveolin 1表达质粒显著促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的细胞胆固醇转运 ,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够将胆固醇从泡沫细胞中转运到肝脏,代谢转化为胆汁排出体外,进而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称之为HDL的胆固醇逆转运(RCT)。因此,如何提高HDL浓度并促进HDL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研究显示单纯升高HDLC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揭示了HDL功能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回顾HDL的分子结构、合成、代谢等,重新认识其RCT功能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HDL的RCT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黄芪多糖(APS)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及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RAW264.7细胞诱导分化为泡沫细胞,用油红O染色法鉴定.不同浓度APS作用泡沫细胞48 h后,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胆固醇的流出率,并用RTPCR及ELISA测定PPARγ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①巨噬细胞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48 h后转化为泡沫细胞.②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APS干预组泡沫细胞的胆固醇流出率上升(P<0.01),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③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APS干预组泡沫细胞内PPARγ的基因表达上调(P<0.01),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④与对照组相比,20、50、100 mg/L浓度APS干预组泡沫细胞内PPARγ的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 ①经ox-LDL诱导后,巨噬细胞分化为泡沫细胞,细胞内脂质大量增加.②APS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可能与上调细胞内PPAR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脂与心血管疾病密切关联。过去十余年中,国内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血脂干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有力证实,积极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而降胆固醇达标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虽然确凿证据表明,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脂蛋白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冠心病是东西方各国发病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疾病,从危险因素的作用,内皮功能的失调,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滞留于动脉壁,炎症反应,到泡沫细胞和纤维斑块的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构成了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序列过程。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胆固醇升高是具有因果性致病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8.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美国移植学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儿科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者的长期医学管理指南,同时北美儿科胃肠病学会也批准了这项指南。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