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Enclose)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脑保护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心脏外科单一手术组行OPCAB手术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150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相同手术应用侧壁钳钳夹主动脉侧壁手术的200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脑保护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脑梗塞发生率、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死亡率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Enclose无阻断近端吻合系统为升主动脉存在钙化和斑块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手术机会.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期随访较满意,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升主动脉钙化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3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患者435例。在施行OPABG行主动脉近端吻合时使用吻合装置EncloseⅡ系统吻合。观察患者吻合后桥血管血流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死亡5例(1.15%),其中3例并发严重低心排综合征,2例呼吸衰竭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术中搭桥2~5支,平均(3.11±0.08)支,使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做近端吻合口561个,其中大隐静脉(GSV)吻合口458个,桡动脉(RA)吻合口103个,吻合完成后使用流量仪测定桥血管流量(22.15±7.26)ml/min,与同期使用侧壁钳者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与使用吻合器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有效减少因主动脉近端操作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600例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使用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组病例600例,平均年龄(63.2±9.1)岁。肝素1mg/kg抗凝下,于升主动脉置入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使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以6-0prolene缝线吻合大隐静脉于升主动脉上。结果:全组患者死亡2例,3例于术后恢复期下地活动后出现突发脑梗死,对症治疗恢复良好。5例因置入点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余患者均于术后7~14d痊愈出院。结论: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明显降低术后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治疗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3~83岁,平均69.1岁。有脑中风史13例。双支和三支系统病变为2例和28例,同时有左主干病变1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19。30例病人均可以摸到明显的升主动脉片状或弥漫性钙化斑块,21例病人手术中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明显钙化。9例以左乳内动脉(LIMA)为唯一供血来源(in-flow),其余静脉桥吻合到LIMA,1例静脉桥吻合到无名动脉,其余静脉~静脉"Y"吻合,6例使用主动脉隔离装置(Enclose)行主动脉上的近端吻合,14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术中用血流仪定量测定桥血流。结果:本组30例人均远端吻合3.40(3~5)处。术后8例需多巴胺>5ng/(kg·min)支持16~45小时。手术后2~12小时病人完全清醒,人均带气管插管时间(8.9±3.7)小时。手术中实时桥血流测定显示桥血流均满意(17~110ml/ min),9例以LIMA为唯一in-flow,LIMA总血流量基本是各分支桥血流量之数学和。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出血再开胸、无脑中风,无手术后急性肾衰。下肢切口感染1例,8例(26.7%)术后一过性房颤。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心绞痛均消失,术后(12.7±4.6)天出院。结论:在升主动脉有明显钙化的冠心病病人,采用OPCAB结合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或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55例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取代侧壁钳,在不停搏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ting,CABG)中的应用护理。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55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使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护士在术前做好准备,做好麻醉期间护理和术中温度护理,手术期间密切配合手术医生。结果巡回及洗手护士熟练掌握EncloseⅡ装置的使用方法与步骤,成功完成所有使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装置的手术配合,没有患者发生吻合口渗漏,无1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熟悉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使用方法及步骤,备齐CABG所需器械、缝线,密切配合手术医生,简便医生实施近端吻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者出现脑部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吻合顺序原则上依次为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桥血管吻合数目共296个,平均(3.95±0.55)个/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治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当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的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地植入三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3.2±19.21)min、心肌阻断时间(89.4±10.02)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缺血时间为(32.7±6.63)min。术后出现短暂性神智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血管植入部位夹层假腔闭合;16例患者远端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是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重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新方法。主要适应证为弓内内膜无破口而需主动脉弓重建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血管大小、分支支架血管间的距离的选择和放置过程中避免内膜损伤时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成功放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新术式的安全性和近期移植血管通畅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自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共完成29例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平均年龄(65. 3±8. 2)岁,女性4例(16%)。将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做近端吻合,桡动脉与该大隐静脉端侧吻合,吻合口距升主动脉的距离≤0. 5 cm。对术后30 d死亡率,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的近期通畅性(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30 d死亡率为零;术后6个月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及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性应用冠状动脉CTA进行评价,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CABG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临床效果满意,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9.
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期间使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升主动脉进行吻合时,需钳夹部分升主动脉侧壁,由此可能引起钳夹部位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增加脑栓塞的发生率〔1〕,同时还可能引起桥血管阻塞、降低其通畅率〔2〕。我们在OPCAB中应用新型吻合辅助装置———Heartstring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12月~2006年4月我科行OPCAB的患者中38例应用Heartstring行近端吻合。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41~77(65.9±9.8)岁。心功能Ⅱ级者26例,Ⅲ级者12例。LVEF(61.3±11.1)%。患者均存在多支冠状动脉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卒中史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468例有卒中史OPCAB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急性脑梗死分为再发脑梗死组(A组)41例和无再发脑梗死组(B组)427例。分析与缺血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再发脑梗死的时间为完成手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期间]。结果 468例OPCAB手术患者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41例,占8.8%。①单因素分析显示,A、B组间术前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41.5%(17/41),8.9%(38/427)]、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53.7%(22/41),25.8%(110/427)]、术中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应用[19.5%(8/41),76.3%(326/427)]、术后急性心肌梗死[34.1%(14/41),9.1%(39/427)]、术后心房颤动[48.8%(20/41),10.8%(46/427)]、术后低血压[68.3%(28/41),18.7%(80/427)]、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2 h[(75.6%(31/41),15.0%(64/427)]、入住ICU时间>72 h[(82.9%(34/41),25.3%(108/427)]及病死率[(29.3%(12/41),5.4%(23/4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OR=6.338,95%CI:2.283~21.019)、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OR=2.737,95%CI:1.267~6.389)、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3.656,95%CI:1.933~6.894)、术后心房颤动(OR=3.104,95%CI:1.135~8.016)与术后低血压(OR=4.173,95%CI:1.836~9.701)是OPCAB患者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OR=0.556,95%CI:0.337~0.925)是OPCAB患者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伴有卒中史患者行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高,术前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35%、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心房颤动和术后低血压是伴有卒中史患者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是伴有卒中史患者OPCAB术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共完成OPCAB 64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连续有创动静脉压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注入,肝素化后维持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300 s.常规取左乳内动脉及下肢大隐静脉备作搭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吻合时,采取心脏与心包之间垫湿纱布,心脏表面稳定器(MEDOS)固定.大部分病例心脏表面固定为非吸附性固定.在远端各吻合口吻合时,均应用冠状动脉内分流栓(inshunt).本组61例首先完成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的血流重建.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房颤24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功能不全5例、二次开胸2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26个月,除2例患者分别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心肌再梗死,其中1例死于泵衰竭外,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 OPCAB对于许多高龄(≥70岁)、心功能低下(EF<40%)、肝肾功能不良、升主动脉钙化、有出血倾向、卒中后遗症等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也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OPCAB手术成功率在于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30例心脏超声检查射血分数〈3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进行选择性OPCAB手术30例,全部经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射血分数为25-30(25.3±6.1)%。有心梗史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8例、Ⅳ级5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21例、左主干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3.6±0.7)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无死亡病例。有3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低心排综合征,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2例患者术后出现室颤,均复苏成功。结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当鼻咽温度降至23℃时,停止下半身灌注,于无名动脉近端横断升主动脉,经此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3例患者术中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其分支支架血管通畅,三分支支架血管均无扭曲,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直视置入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全主动脉弓重建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于常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主动脉弓三分支血管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较深部位的远端人造血管一降主动脉的吻合,从而简化了全主动脉弓的重建,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12例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3年8月完成的12例胸主动脉瘤外科治疗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5例动脉硬化性升主动脉瘤和2例马凡综合征施行Bentall手术,5例夹层动脉瘤行升主动脉置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8.3%,死亡原因术后吻合口出血。术后并发症:呼吸衰竭1例,纵隔感染合并胸骨哆开1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随访8个月~6年(平均2.5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级9例,Ⅱ级2例。结论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胸主动脉瘤可取得良好效果。手术关键在于处理好主动脉夹层和吻合口的出血以及在冠状动脉重建过程中避免出现冠状动脉扭曲和吻合口漏血以及张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孙氏手术、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两手术方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以孙立忠教授主动脉细化分型中AC型为入选标准,选取患者24例.孙氏手术组患者12例,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9例,同期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1例.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组患者12例,单纯三分支支架术中置入3例,同期升主动脉替换8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1例.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每年复查主动脉全程重建CT.结果 孙氏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0.00±1.60)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53.33±49.3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41.41±27.5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9.67±10.28)min.住院死亡4例,死亡原因:多脏器衰竭2例,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组:平均手术时间(7.77±2.06)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8.25±32.05)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79.75±29.5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4.33±6.53)min.住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术后一直未醒,术后第5天少尿,家属放弃治疗.孙氏手术组随访(11.09±6.87)个月,无死亡及需再次手术者.联合三分支支架术中置入组随访(18.40±8.03)个月,术后死亡2例,1例术后1年胸痛发作,心脏彩超提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主动脉后壁分离为两层,当即死亡;1例术后2年随访主动脉全程重建CT提示无名动脉近端内漏.结论 孙氏手术和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术是治疗大多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简化了手术步骤,术后内漏是高危因素,对该种手术方式患者选取应有一定针对性,根据患者信息订制更加个体化支架,并且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9年03月,36例心脏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男30例,女6例;年龄26-74岁,平均(53.8+11.3)岁。首次心脏手术为非主动脉夹层手术20例,包括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双瓣置换3例,冠脉搭桥2例,主动脉根部替换1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首次心脏手术为夹层手术的有16例,包括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后主动脉弓部扩张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术后弓部扩张11例,Bentall+孙氏手术后右冠吻合口漏1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近端吻合漏1例,升主替换+孙氏手术后近端吻合口漏1例。本次手术距首次手术0.3-11年(5.6±3.2y)。结果 所有36例患者均施行了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90-409min(平均224.5±78.7)min;主动脉阻断60-207min,(平均107.2+39.4)min。34例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患者低流量时间16~47min,(平均25.6±8.2)min。死亡2例(5.6%);术后并发症6例(16.7%)。生存患者随访1~148个月(平均40.3+20.3m),随访期间无夹层破裂、截瘫和死亡。结论 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或A 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根部残余夹层或远端弓部扩张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初次主动脉手术增加,因此进行心脏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主动脉操作的规范和准确,一旦心脏术后再发A型夹层则应尽量施行全弓支架象鼻手术,可获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5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57例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主动脉B型夹层45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或假性动脉瘤9例,创伤性胸主动脉瘤3例。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5例有近端内漏,1例术中出现升主动脉夹层,未予特殊处理,随访结果良好;1例术后7天出现升主动脉夹层并发心包填塞死亡。5例PAU或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应用覆膜支架成功完全封闭破口后立即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1例出现术后一过性双下肢无力,经静脉滴注山莨菪碱和甘露醇2天后痊愈。1例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导致左椎动脉缺血,嗜睡2天后自行好转。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8(平均3.5)天,术后平均住院10天。术后30天内死亡2例,1例死于升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死于急性肾衰竭。术后30天内死亡率3.5%。术后平均随访(25.3±13.1)(13—55)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大咯血,1例死因不明。1例因近端内漏行二次腔内修复术。5例患者因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再发现破口,行二次腔内修复术。术后截瘫发生率为0,无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术后住院及随访期内总死亡率为7.0%。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结论 覆膜支架是治疗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优良且有效的方法,也可用于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近端吻合口摒弃传统侧壁钳钳夹下吻合的方法,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完成。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围术期脑出血、脑梗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开胸止血1例,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痊愈。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操作简单、安全,可降低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近端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急诊介入治疗后是否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将199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为近端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IABP组(79例)和无IABP组(120例),比较两组术后2周心肌梗死范围和血脑钠尿肽的变化、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两组术后30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和无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梗死范围明显缩小[(30.256±4.223)%vs.(35.343±5.235)%,P〈0.01],血脑钠尿肽浓度降低[(89.7±33.5)ng/Lvs.(128.7±44.1)ng/L,P〈0.01],左室左室射血分数增高[(52.6±5.2)%vs.(47.5±7.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47.5±4.6)mmvs.(50.3±5.7)mm,P〈0.01]。术后30d内心脏事件发生率IABP组明显低于无IABP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近端病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行IABP治疗可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1年12月~2009年6月,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88(男237,女51)例,年龄21~79(平均51.2)岁。局部或全身麻醉,在 X线透视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应用多排CT等技术进行38个月(6~102月)的随访,观察假腔血栓形成情况、有无内漏、血流动力学变化、移植物位置及形态、内脏动脉供血等情况,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全组患者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围术期死亡6例,分别为:腹腔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升主动脉逆行夹层1例、夹层破裂1例、心肌梗死1例及死亡原因不明1例。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25.3%,包括术后即刻内漏、发热、肾功能不全、切口感染、肺炎、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截肢等。随访中共有7例死亡(2.4%),4例患者行二次TEVAR术后治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5年累积生存率达96%。结论: TEVAR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方法,中期疗效满意,患者远期生存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