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温病救阴议津汗德州市中医院(253013)王玉生德州市直机关门诊部(253012)张明“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系温病大家叶天士的经验之谈。凡10言,概括了温病养阴救液的重要性。但历代医家对叶氏所言“津与汗”认识不一,笔者对此略述管见。“津与汗”的...  相似文献   

3.
李展春 《新中医》1992,24(3):48-49
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云:“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氏提出的治温救阴与通阳之法。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大不相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  相似文献   

4.
王宇僖  王彤 《环球中医药》2021,14(4):646-648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颁布的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中成药专书,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有关制造成药的法定处方集,其包含宋代及宋以前医论、方论、医案之精华。本文从治疗思想、治疗方法和控制转变三个方面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救阴防治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温病救阴治疗思想是根据感邪程度的轻重浅深和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盛衰,采取祛邪顾护阴液和扶正养阴增液的治法;通过轻宣外泄肺卫之热、清解胃肠邪热和补益肾脏等治疗方法,调护脏腑得以保阴存津;温病救阴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对于温病伤阴导致的继发病证,要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朱俊程 《国医论坛》2005,20(2):49-49
《外感温热病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作,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在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方面成就卓著。其不仅对温热病治疗过程中养阴和护阴等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对温病治疗过程中阳气的调护也有较详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有关养阳、通阳、温阳及针对体质用药、慎防伤阳等一系列顾护阳气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温病养阴法研究概况南京中医学院万海同,王灿晖,杨进(210029)养阴,亦称滋阴、育阴、益阴、补阴。即运用滋养阴津的方法以补充人体阴液,属“八法”中的补法。养阴对温病的治疗及其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温病养阴法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  相似文献   

7.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化燥伤阴的病机,因此养阴法是温病治疗的关键。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有所异,其方法及运用规律是邪在卫分宜护阴,邪在气分宜保阴,邪在营分宜增阴,邪在血分宜救阴。  相似文献   

8.
养阴方对家兔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防治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进 《中医杂志》1990,31(9):50-52
温病治疗中养阴法占有重要位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然而对温病营血分证中阴伤的机理及养阴方的作用,有关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笔者在制作模拟温病营血分证的家兔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营血分证阴伤的实质,并从体温、凝血、病理形态和血液流变学等多项指标来观察养阴方药的作用。现将实验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维震 《河北中医》2010,32(6):918-918
<正>《温热论》是叶天士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总结。充分表达了叶氏治疗温病的心得。叶氏治病技法多而巧,而对温热病的治疗则独善透法,《温热论》文中多次提及"透"字,体现了叶氏用药以轻灵见长的特色。透法以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清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医史上,以对温病的论述独具心得,自成体系而成名。实则叶氏对于脾胃病也匠心独具,创立了一系列的治则治法和方剂,至今临床运用广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兹将其对于脾胃病的论治特点分述于后,以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叶氏基于对温病的认识,强调治疗温病宜滋养脾胃之阴,提出胃阴学说。叶氏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极为推崇,提出‘呐伤必取法乎东垣”。因此,叶氏在群治一般疾病时十分重视脾胃。提出“凡忧愁思虑之内伤不足,必先上损心肺。心主营,肺主卫,二气既亏…  相似文献   

11.
对于温病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记载了“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基本大法。汉代张仲景虽未为温病立方,但详明治温不可用熏、灸、火攻、发汗等,为后世治疗温病确定了原则。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开始明确提出“以存津液为要旨”。汪讱庵也说:“叶氏必以保津液为要。”吴鞠通继承叶氏思想,并将之系统化、条理化,使保津养阴成为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创新学术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创新学术思想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养阴护阴并行,甘寒咸寒养阴的治温思想;久病入络的病机思想;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思想;通补奇经的杂病辨治思想;脾胃分治,顾护胃阴的脾胃病辨治思想;阳化内风的中风辨治思想;善用古方、用药轻灵的组方用药思想。研究并诠释其深刻内涵,可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叶氏学术,叶天士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透热养阴思想是叶天士治疗温病最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在《温热论》《幼科要略》《眉寿堂方案选存》《临证指南医案》等代表性著作均有呈现,本文从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分析叶天士透热养阴用药规律,阐明透热养阴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温病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5.
养阴法是《温病条辨》治疗大法之一,养阴思想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温病条辨》按三焦分证治疗,在上、中、下三焦病证治疗中都程度不同的体现养阴护阴思想,养阴在下焦病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养阴方剂以补阴药、补血药及清热养阴药为基本构成,同时,又体现出三焦分证用药的侧重。常用药物有麦门冬、阿胶、甘草、干地黄、白芍等,又常根据温病病情变化和发展不同阶段,在主药的基础上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16.
叶桂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其善于清热养阴乃众所周知。其善于温养胃阳却少有道及。本文从叶作《临证指南医案》等书中列出若干治案,探讨了叶氏这一学术特点。叶氏在并重阴阳的同时,强调指出胃阳与脾阳的迥别,在用药方面提倡温阳不忌刚药之说,从而丰富了叶氏的学术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辩治小便不利经验初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林国250000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嘉庆吴鞠通先生遥承《内经》、《伤寒》,近尊叶氏,潜心研究温病、杂证,妇儿诸科,其于小便不利证治,自具特色。试述于下。渊源深博重视宣络养阴吴鞠通认为,小便不利包...  相似文献   

18.
<正>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温热大师叶天士长期反复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温病袭人,必致发热,热则伤阴,阴伤则水不制火,其热必炽,炽则更灼烁其阴。如是者,两相因果,其病必剧。故治温病,必用清热养阴之法。清热者,辟温败毒以祛邪;养阴者,补充津液以扶正。虽然清热可以存阴,养阴可以退热,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两相比较,尤以后者为重。因为人体津液之存亡,直接关系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预  相似文献   

19.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外感发热性疾病。温为阳邪,最易伤津损阴。清代吴鞠通在其名著《温病条辨》中就指出温病治疗应遵循“时时顾护津液”的原则,由此可见,养阴生津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法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目前,对于温病养阴生津法的研究尚不深入,有关养阴生津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在建立温病热毒伤阴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养阴注射液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材料 1.实验动物 选用日本大耳白家兔,4—4.5月龄,雄性,体重2—2.5kg,由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动物室提供。  相似文献   

20.
温病学派和火神派均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温病学派突破了《伤寒论》外感病辛温解表的基本原则,创立了辛凉解表、清热养阴的治疗法则,从而确立了“顾阴”的基本思想。火神派突出研究了三阴病的证治,特别是对阴盛格阳的辨识,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有关三阴病的理论,从而奠定了“扶阳”的基本思想。温病学派和火神派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方法迥异,但其共同点都是围绕调整不和之阴阳,在临床都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