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简易膀胱内压测定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运用。方法:选取兴义市人民医院9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并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简易膀胱内压测定及临床康复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治疗,分析两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行排尿率95.56%高于对照组6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膀胱内压测定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恢复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自行排尿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付丽萍 《光明中医》2010,25(10):1863-1864
观察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造成的膀胱功能障碍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积水、肾功能不全乃至肾功能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重灸法配合间歇导尿(IC)法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开展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观察与研究,探讨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机理。方法: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热奄包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尿路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菌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热奄包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尿路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脊髓损伤患者行无菌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间导歇尿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针刺结合间歇导尿术治疗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刺结合间歇导尿组20例患者采用针刺关元、次髎、中髎穴结合间歇导尿术治疗,每日针刺1次,导尿4次;间歇导尿组20例患者单纯采用间歇无菌清洁导尿的方法治疗,每日导尿4次,每组患者均治疗20日,评定疗效,能自行排尿患者进行残余尿量检查.结果针刺结合间歇导尿组中,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间歇导尿组中,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0%.针刺结合间歇导尿组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间歇导尿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28<0.05).结论对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进行早期针刺结合间歇导尿治疗有利于恢复其膀胱功能,解除尿潴留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道两路学说的药线点灸结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改善的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例84例,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间歇导尿,研究组应用三道两路学说指导药线点灸结合间歇导尿进行护理干预,两组于治疗前后按照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情况及尿路感染等膀胱平衡功能的评价。结果:6周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98. 6±38. 5) m L较对照组(136. 3±52. 2) m L明显减少;尿路感染情况:对照组23例、研究组12例,对照组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三道两路学说指导的药线点灸结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训练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维持接近生理状态并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为患者自行排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间歇导尿对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导尿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灸法,穴取关元、命门、足三里等.选择残余尿量、尿内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及膀胱平衡状态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灸法配合间歇导尿能明显改善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促进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对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与间歇导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