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屈光性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11眼)超高度近视(度数-13.50D~-22.00D),通过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密切观察术后屈光改变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6~9个月。结果11眼超高度近视通过此项手术后,患者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大部分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由0.2~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3~1.0。结论屈光性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可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其安全性、可预测性和术后屈光度稳定,且并发症较少,是目前不宜行Lasik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7,(3):189-19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O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8例152眼行PPC-IOL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有效随访72例138眼。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检测裸眼远近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屈光度(SE),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PPC-IOL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距离等。结果:术后各时间段UCVA、BCVA均比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各时间段SE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眼压、PPC-IOL距原晶状体间的距离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相比,ACD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影响视力的严重并发症。结论:PPC-IOL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改善显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对患者的调节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高度近视患者43例86眼行ICL植入术,于术前和术后1周及1、3、6、12个月复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调节近点、调节力和调节灵活度;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复查,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UCVA、BCVA及SE均优于术前(P<0.01);术后各复查阶段的调节近点较术前明显远移(P<0.05)。调节力方面,术前与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6、12个月患者的调节近点较术后1周及1个月明显拉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复查阶段的调节灵活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复查阶段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球差、三叶草差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慧差、四叶草差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复查阶段、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患者的调节功能得到一定提高,视觉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性、有效的治疗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进入我院进行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患者98例,依照入院顺序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偶数组49例)、对照组(奇数组49例),分别选择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进行治疗,通过随访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视力恢复至0.51.0,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同样恢复至0.51.0,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同样恢复至0.51.0,然而总体恢复情况来看,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出现白内障3 例,眼压升高3例。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还更加安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或T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8例15眼,平均年龄(25.56±3.2)岁,经术前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屈光状态稳定1年以上。14眼矫正视力≥0.8,1眼:0.6。11眼行ICL植入,4眼行TICL植入。术前2周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10∶30和1∶30位)或于术中在12点位行虹膜周切术。术后检查屈光度、角膜、前房、眼压、人工晶体等情况。结果 15眼中14眼术后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93.33%),术后1 d裸眼远视力≥1.0者10眼(66.7%),0.5~0.8者4眼(26.7%),0.4者1眼(6.67%);随访6个月时矫正视力,12眼≥1.0,2眼为0.8,1眼为0.6。4眼TICL植入经随访6个月,散光轴偏差均<10°。本组8例未发现前囊下晶体局限性混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预测性好,视力恢复迅速,无回退,无严重并发症,适用屈光度范围广,特别适用于不适合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高超的手术技巧及术后的密切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两种眼内屈光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在本院接受超高度近视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成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refractive lens,PC-PRL)植入术组与准分子激光原地角膜消除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组,每组各65例,平均随访7个月,观察两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及视网膜并发症发生变化状况。结果手术后,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与裸眼视力方面均大幅改善(P<0.05),组间相比PC-PRL植入术组较LASIK组视力提升幅度大(P<0.05)。在屈光度方面,两组均大幅改善(P<0.05),组间无明显区别(P>0.05)。视网膜并发症状况统计,PC-PRL植入术组并发症率18.46%,LASIK组20%,组间差异不突出(P>0.05)。结论 PC-PR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在矫正视力、提高裸眼视力的方面临床疗效要优于LASIK术,两种术式均可大幅改善屈光度,起到矫正视力,提高视力的作用,同时又都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临床中应切合患者实际状况进行择取。  相似文献   

8.
<正>自1986年首次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PCP ICL)植入术矫治近视眼以来,如今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1]。其最大优点是不改变患者任何眼部结构,弥补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所不能到达的区域,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使用的PCP ICL主要是瑞士STAAR公司生产的植入式胶原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它由新一代人工晶状体材料Collamer制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自2011年12月—2012年05月笔者所在科对10例(18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PC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只眼已行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眼的对侧眼即透明晶状体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为(62-76)岁,平均(54±4.6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8.23±4.83)D,平均眼轴长度(29.44±2.06)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为(6.23±3.83)D,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6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24只眼(40.00%),52只眼(86.67%)予矫正屈光度±1.0 D以内,术后平均屈光度为(8.24±4.84)D,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2-24个月随访,其中,4只眼(6.67%)发生后发障,术后未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高度近视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合戴镜不能矫治高度近视眼患者,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好等优点,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0.
陈凤华  李海祥  祁艳芳 《贵州医药》2003,27(11):997-998
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年青近视眼患者可施行准分子激光手术 ,而对 5 0岁以上尤其是近视度数超过- 1 2 .0 0DS的老年近视患者不是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适应症。对这样一部分迫切需要改善视力而又不愿戴眼镜的老年患者 ,我院近视眼白内障治疗中心采用透明角膜切口 ,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矫治 ,获得满意效果。现就术前人工晶体度数的测算 ,术中切口的设计及手术技巧进行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在我院近视眼白内障治疗中心施行透明晶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对24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共32眼(80%),其中≥0.5者共24眼(60%)。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共32眼(80%);±0.5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共8眼(20%)。术中无一例后囊膜破裂。20例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轻中度水肿,4例反应性高眼压,经处理后均在2~7d内消退。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结论: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2.
金辉  李龙标  张济明  刘高勤  陆培荣 《安徽医药》2010,14(11):1326-1327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推注式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1例(98只眼)白内障患者合并超高度近视行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推注式折叠IOL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0.2共76眼(77.56%),≥0.5共37只眼(37.76%);术后1月裸眼视力≥0.2共85只眼,占86.73%,≥0.5共42只眼,占42.86%。最佳矫正视力≥0.2共90只眼,占91.84%,最佳矫正视力≥0.5共72只眼,占73.50%。随访中5眼(5.10%)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无后囊破裂,视网膜、脉络膜脱离者。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推注式折叠IOL植入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郑婕  温跃春 《安徽医药》2015,(5):895-89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植入Bigbag及MI60两种人工晶体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该科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植人工晶体83例(117眼)。其中植入Bigbag人工晶体44例(61眼)为A组,植入MI60人工晶体39例(56眼)为B组。记录两组围手术期相关评价指标:眼轴及前房深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屈光状态、晶体位置、并发症等。结果(1)术后6个月两组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同时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前玻璃体腔前后径(视轴区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的差值:B组(4.51±0.81)mm明显大于A组(2.92±0.79)mm,P<0.01。(2)两组术后6个月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差值:A组≤±1.0D有43眼(70.49%),B组≤±1.0D 有32眼(57.14%)。(3)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两组术后6个月BCVA(最佳矫正视力)及对比度视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观视觉问卷调查显示A组满意度高于B组。(4)并发症:A组后囊膜混浊4例、玻璃体后脱离2例;B组后囊膜混浊5例、人工晶体偏心1例、玻璃体后脱离5例。结论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植入特殊设计的Bigbag人工晶体使手术前后前房深度、玻璃体腔前后径的改变较小,预留晶体度数更准确,术后视力提高明显,主观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前后像差变化规律。方法对高度近视26例(51眼)行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d)、眼压(IOP)、角膜曲率(CC),利用视觉功能分析仪(iTrace)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5 mm瞳孔直径下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总低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的均方根( RMS)值。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①51眼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OP、CECd、CC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周时,总像差、总低阶像差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高阶像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总像差、总低阶像差的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高阶像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术前至术后3个月,总像差、低阶像差RMS值呈持续降低趋势,高阶像差RMS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术后1周时,球差、慧差的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差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慧差、球差、三叶草差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前至术后3个月,慧差、球差、三叶草差RMS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预测特点。术后3个月内总像差及低阶像差RMS值持续降低,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RMS值均呈先增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递法明片改善高度近视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弱视患儿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口服递法明片,1片/次,2次/d。对照组口服淀粉片1片/次,2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3、6个月、随访6个月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患儿平均视力得到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视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有很多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较治疗前有所增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递法明片能明显改善高度近视弱视患儿的视力,降低屈光度、眼轴及角膜厚度,对高度近视弱视患儿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80眼).A组患者采用SMILE治疗,...  相似文献   

17.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根柱 《淮海医药》2014,(2):137-13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46例(65眼),眼轴长度在25.5~32.4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5.5mm折叠式人工晶体。其中眼轴长度25.5~28.5mm39眼(A组),眼轴长度29.0~32.4mm26眼(B组),随访8个月~2年,分别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的39眼中,视力恢复≥0.5者33眼(84.6%);B组的26眼中,视力恢复≥0.5者17眼(65.4%),其中3例患者因白内障较大、较硬,>Ⅳ级核,改为小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2例后囊膜破裂患者均在B组,1例行前玻切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术后矫正视力0.5;1例行前玻切,二期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术后矫正视力0.3。结论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安全有效。眼轴短的患者视力恢复总体优于眼轴长的患者;眼轴长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大;对于晶状体核较大、较硬者,宜采用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