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乳房体积和乳房假体体积,及其在乳房整形中的应用前景。方法由CT影像扫描系统获得患者胸部的基本CT数据(层厚3mm),将CT的二维数据导入计算机,应用MINICS软件及MagicRP软件对59例胸廓或乳房不对称患者进行乳房体积差测量及乳房假体体积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为患者选择体积适当的假体。术后测量患者双侧乳房各种径线,并评价其术后效果。结果59例患者术后双侧乳房基本对称,乳房形态理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本方法测量乳房体积准确可靠,在测量乳房和乳房假体体积方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房体积测量器在乳房整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使两侧体积不等的乳房在行乳房整形术后获得对称、满意的效果。方法 使用自制的乳房体积测量器,应用计算乳房标准体积的方法,对隆乳和缩乳的患者进行测量并计算。从而选择不同容积的置入假体和切除不同体积的乳房组织。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过3个月至2年的随访.其中有2例单侧隆乳患者因原乳腺组织局部缺损,术后外形欠佳。其余患者术后两侧乳房的体积基本对称。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术前只有较准确地测量出乳房体积,计算出既符合美学要求又能满足患者愿望的乳房体积,并选择适当容积的隆乳假体或切除适当体积的乳房组织。才能保证术后两侧乳房体积的对称。使手术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3.
齐彦文  李健宁  李比  路会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663-1666
乳房体积的测量可以较准确地估算现有的乳房体积以及需增减的体积,以指导术前设计,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和准确性。乳房体积测量在临床工作中主要用于五个方面:①正常人群的乳房体积调查;②确定隆乳术所需假体的容积;③乳房缩小术后对称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乳房重建手术过程中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ing,ABVS)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乳腺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行乳房重建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例。研究组术前采用ABVS对乳房数据进行测量,进行术前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测量与经验公式结合的方式。术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乳房相关数据差值及3个月生活质量调查结果。结果:术后测量显示研究组双侧乳房数据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调查显示研究组生理、功能及附加关注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家庭及情感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房重建术前应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双侧乳房对称性及其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两侧体积不等的乳房在行乳房整形术后获得对称、满意的效果。方法 使用自制的乳房体积测量器 ,应用计算乳房标准体积的方法 ,对隆乳和缩乳的患者进行测量并计算 ,从而选择不同容积的置入假体和切除不同体积的乳房组织。结果 本组 32例患者 ,经过 3个月至 2年的随访 ,其中有 2例单侧隆乳患者因原乳腺组织局部缺损 ,术后外形欠佳 ,其余患者术后两侧乳房的体积基本对称 ,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术前只有较准确地测量出乳房体积 ,计算出既符合美学要求又能满足患者愿望的乳房体积 ,并选择适当容积的隆乳假体或切除适当体积的乳房组织 ,才能保证术后两侧乳房体积的对称 ,使手术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两侧体积不等的乳房在行乳房整形术后获得对称、满意的效果.方法使用自制的乳房体积测量器,应用计算乳房标准体积的方法,对隆乳和缩乳的患者进行测量并计算,从而选择不同容积的置入假体和切除不同体积的乳房组织.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过3个月至2年的随访,其中有2例单侧隆乳患者因原乳腺组织局部缺损,术后外形欠佳,其余患者术后两侧乳房的体积基本对称,效果较为理想.结论术前只有较准确地测量出乳房体积,计算出既符合美学要求又能满足患者愿望的乳房体积,并选择适当容积的隆乳假体或切除适当体积的乳房组织,才能保证术后两侧乳房体积的对称,使手术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7.
乳房体积测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工作中,乳房体积测量的目的在于较准确估计现有的乳房体积以及需增减的体积,以指导术前设计,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和准确性。乳房体积测量主要用于5个方面:(1)正常人群的乳房体积调查。(2)隆乳术需假体的容积确定,即术前测出乳房的体积,将要求达到的隆乳容积减去乳房体积,经过换算得出所需假体体积。(3)不对称乳房隆乳术的假体体积的确定,或者指导皮瓣设计。(4)乳房缩小术后对称性的评估。(5)隆乳术后复查,以及观察假体有无渗漏或破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扫描仪精确测量乳房体积对选择隆乳假体型号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拟行假体隆乳且目测有乳房不对称的患者术前行三维扫描和精确体积计算,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假体型号。结果本组共20例患者。其中13例双侧乳房体积差为10~20 ml,双侧乳房选择了相同型号的假体隆乳;7例双侧乳房体积差为37~110 ml,选择了不同型号的假体;术前、术后双侧乳房体积差绝对值分别为(27.4±3.7)ml和(12.7±4.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数字化成像系统测量乳房体积可以为假体选择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高假体隆乳术的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一种乳房体积测量器及其在隆乳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傅建国  纪工荣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58-1260,I0007
目的:设计一种乳房体积测量器,对其在隆乳术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和探讨。方法:设计并自制乳房体积测量器,对隆乳的患者进行测量和计算,选择合适容积的乳房假体行隆乳术。结果:本组52例,41例乳房对称者,隆乳术后效果好;11例乳房不对称者,其中,8例术后乳房对称,效果好,2例有细小差异,1例因假体型号(直径和凸度)选择不当,术后乳房体积接近但直径和高度存在差别。结论:本乳房体积测量器准确合理、方便快捷,在隆乳术中对乳房假体容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乳腺癌术后即刻应用假体和生物膜进行乳房Ⅰ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2012年至2014年28例保留皮肤的乳房腺体全切术(SSM)患者,其中Ⅰ期用硅胶假体置入胸大肌后生物膜重建乳房下皱襞的患者19例(A组);单纯硅胶假体置入,未使用生物膜的患者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假体外露、假体移位、血肿、包膜挛缩、感染和异物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仅有1例发生血肿(5.26%),其他并发症均未发生;而B组有1例发生假体外露(11.11%)、2例发生假体移位(33.33%)、1例血肿(11.11%)、4例包膜挛缩(44.44%),未发生感染和异物反应。B组假体移位和包膜挛缩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无乳腺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联合应用假体和生物膜重建乳房,形态良好,满意度较高,并发症少,是SSM术后安全有效的乳房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往隆乳术选择植入假体容积,常常仅凭经验、目测作粗略估算。为使手术效果既符合公认的美学要求,又能满足病人期望,希望找到一种较精确的计算乳房假体容积的方法。将近年来接受隆乳术病人的术前、术后乳房体表相关测量指标、乳房体积及假体容积等有关数据,经GRAFTOOL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获得隆乳术病人术前、术后身高与胸围的关系曲线;术后胸围与术后双侧乳房总体积的关系曲线及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再结合病人的身高、术前的胸围、乳房体积以及自己对术后乳房大小的要求,即可较精确地测算出植入假体的容积。这一计算方法,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验证,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术前给予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隆乳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8—2014-8间,选择ASA分级I~II级,静脉全麻下行硅胶假体隆乳需术后镇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0例;A组术前30min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20μg/kg静脉滴注,B组术前给于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48h内各观察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A组患者术后48h内PICA按压总次数、镇痛药用量、镇痛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术前给予布托啡诺行超前镇痛增强自控镇痛的效果,减少镇痛药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镇痛的质量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2岁;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即刻假体乳房再造,对照组15例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和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保持乳房良好外形 ,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3 7例患者接受了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从乳头外观、双乳头水平差距、双乳头距同侧腋前线垂直距离之差距和瘢痕对乳房外形影响等四个方面的量化标准 ,评估保留乳房的外形美观效果。四项指标积分≥ 2 1分为优 ,13~ 2 0分为良 ,<13分为差。结果 术后保留乳房外形优良者 3 0例 ( 81.1% ) ,乳房外形较差者 7例 ( 18.9% )。常见问题是因切口瘢痕致乳房变形、乳头歪斜、乳头不自然挺立 ,以及与对侧乳头水平高度差距明显。结论 术前认真设计手术切口、术中注意术区皮瓣和保留乳腺组织的彻底游离以及切除、缝合技巧 ,术后切口包扎时注意避免压迫乳头等 ,将有助于保持保留乳房的外形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比较目前常用的两种真空辅助乳腺活检系统在手术耗时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6月于门诊手术室进行超声引导真空辅助活检术的女性,分别采用目前临床使用的两种(系统A和系统B)进行手术,每组各50例。分别记录手术耗时(从定位到手术结束),出血量,术前与术中收缩压最高值差值(△收缩压)和心率最高值差值(△心率),血肿数量以及乳房外形。结果系统A与系统B的△收缩压,△心率,术后血肿数量级乳房外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系统A的手术时间为8.7±5.39分,明显少于系统B的17.56±8.63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系统A的术中出血量为3.7±2.6mL,明显少于系统B的6.1±3.9mL,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系统A用于乳腺真空活检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量低的优势,可在乳腺活检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袁欣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22):113-116
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胸和假体隆胸的塑形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 广州远东美容医院行隆胸手术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假体隆胸手术,研究组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脂隆胸手术,比较两组入院时、术前 1 d、术后1 d、术后2 d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手术时间、胸围增加量、临床疗效、术后 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塑形效果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术后1、2 d 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胸围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 66.67%(P<0.05);研究组塑形效果满意度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 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5.00%(P <0.05)。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胸手术的塑形效果优于假体隆 胸效果,不但能增加患者胸围,还能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强化患者对塑形效果的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 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辅助化疗治疗ⅡB期乳腺癌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ⅡB期女性乳腺癌330例,全部单侧患病,随机分成2组.新辅助化疗组152例(年龄32~73岁,平均42.6岁;左侧78例,右侧74例),给予紫杉类、蒽环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4个周期后实施手术.非新辅助化疗组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I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假体感染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116例接受乳腺癌术后I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患者,按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分为两组:<24 h组(52例)和>24 h组(64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肿瘤大小、手术时间、体温变化、切口甲级愈合时间等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假体感染发生率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4 h组和<24 h组在30 d内乳房假体感染发生率及在任何时间假体乳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19.2%和15.6%、21.1% (P>0.05);两组手术切口达到甲级愈合的时间:>24 h组为(18.7±3.4)d; <24 h组为(18.4±4.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癌术后Ⅰ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后长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术后假体乳房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Breast cancer represents the most frequent cancer in female population. Nowadays breast conservative surgery (BCS) is an accepted option for breast malignancies, and its indications has been extended thanks to the advent of oncoplastic surgery, reducing both mastectomy and re‐excision rate, avoiding at the same time breast deformities. From January 2008 to November 2011, 84 women underwent BCS with periareolar approach for oncoplastic volume replacement. We divided patients into four groups analyzing breast size and resection volume (Group 1: small‐moderate sized breast with resection <20%; Group 2: small‐moderate sized breast with resection >20%; Group 3: big sized breast with resection <20%; Group 4: big sized breast with resection >20%). We evaluat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regarding final esthetic outcome using the specific module “Satisfaction with outcome” of the Breast‐Q questionnaire 1 year after surgery. The mean age was 52.1 years, and the mean follow‐up was 11.2 months. During the follow‐up, 12 patients have been lost. We obtained high satisfaction mean value with Breast‐Q questionnaire in each group: 75.8 in group 1, 63.4 in group 2, 81.1 in group 3, 69.7 in group 4. Periareolar approach as oncoplastic volume replacement technique is useful in correction of breast deformity after BCS: it is a versatile technique that can be easily adapted for any breast tumor location and for wide glandular re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