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上海市的麻风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2000年至2019年上海市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2000年至2019年报告的新发麻风病例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关注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结果 上海市2000年至2019年共诊断新发麻风病例145例,其中户籍居民病例16例(11.03%),流动人口病例129例(88.97%).流动人口病例分别来自国内15个不同省份.流动人口病例比户籍居民病例更年轻(P<0.001).流动人口病例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滞后时间中位数为24个月,明显长于户籍居民病例(中位数10.5个月,P<0.001).从首次就诊到确诊,流动人口病例(中位数22个月)比户籍居民病例(中位数9.5个月,P<0.001)的滞后时间更长.91.03%的新发麻风病例都曾被误诊.结论 2000年至2019年上海市的新发麻风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由于误诊,麻风病病例往往经历较长时间延误才得以确诊,这可能对麻风病的防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爱梅  徐根保 《江西医药》2012,47(10):923-925
目的总结2003—2011年南昌市麻风病低流行状态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麻风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南昌地区历年麻风疫情登记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9年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近9年发现麻风病人19例,早期发现率为47.4%,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48.4个月,平均发病年龄51.5岁,II级畸残率为21.1%;其中皮肤科门诊发现病例占89.5%,农民患者占84.2%。结论南昌市新发麻风病流行特征符合低流行状态,仍需加强新发病人发现工作,同时应继续加强县(区)皮肤科、神经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对麻风病认识的培训,提高麻风病的早期发现率,以期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78例,回顾性研究其临床资料,分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的误诊情况、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抢救成功率。结果:本组患者初次就诊时误诊26例(33.3%),疑诊者24例(30.8%),就诊时确诊者28例(35.9%),平均住院时间为2~3(2.3±0.7)周,70例(89.7%)患者顺利出院,急诊室死亡6例(7.7%),后期死亡2例(2.6%)。结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明显,提高警惕才能防止诊断鉴别的局限性、片面性,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发生的可能,为及时抢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论麻风病早期发现的最佳方法,控制麻风病传染、预防畸残的发生。方法利用该县2001-2011年麻风病新发病例资料,对发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新发病例,其中早期病例(病期≤2年)41例(70.69%),>2年17例(29.31%)。发现方式主要为皮肤科门诊19例(32.76%)和接触者16例(27.59%),其次为报病14例(24.14%)和线索调查9例(15.52%)。结论加大麻风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工作和加强皮肤科门诊工作是早期发现麻风病是治疗和预防畸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现症麻风病患者神经炎监测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合肥市、六安市、巢湖市2008~2010年43例现症麻风病患者开展麻风畸残基础记录,用泼尼松6个月方案治疗神经炎并定期随访评价。结果发现神经炎19例(44.19),其中1例无痛性神经炎,18例急性神经炎;共累及周围神经46条,腓总神经受累比例较高(50)。泼尼松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早期发现麻风神经炎并及时规范用泼尼松治疗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普宁市近52年的麻风病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当地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普宁市1956~2008年新登记管理的麻风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历年发现病人2593例,其中少菌型(PB)1991例,占76.78%,多菌型(MB6)602例,占23.22%,少菌型与多菌型相比为3:1,麻风发病以多菌型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前以普查发现病人为主,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后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联合化疗方案(MBT)比DDS单疗治疗麻风病可收到较好效果。结论普宁市经过麻防工作人员52年的不懈努力,达到广东省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已20年,麻风病流行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种疫情指标无出现反跳现象,但麻风病在各个自然村仍有散在发生,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开展有效的管治,防止再次扩散漫延。  相似文献   

7.
根据郯城县麻风病疫情登记表,对1995~2009年新确诊的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总的疫情趋势下降,近10年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90%由专业皮肤科门诊发现。郯城县麻风流行虽已得到控制,仍需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制定麻风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麻风神经炎是麻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6.0%;也是麻风畸残的最主要原因,可发生于治疗的各个阶段和监测期及病情静止后。其临床表现形式主要为神经疼痛和触痛、肌力减弱、麻木点增加,同时还可发生麻风无痛性神经炎。为了解麻风神经炎和无痛性神经炎在各型麻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研究联合化疗治疗多菌型麻风病远期疗效。方法选取1988年2月至2008年2月多菌型麻风病患者7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治愈512例,占66.49%;显著进步257例,占33.37%;进步1例,占0.12%;没有出现恶化病例。结论联合化疗应用于多菌型麻风病的治疗中,近、远期疗效均比较明显,治愈率较高,见效迅速,是目前临床治疗多菌型麻风病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杨健  郑云太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46-147
目的:通过对麻风病回顾性调查,分析色达县旭日、甲学两乡麻风病在高原半农半牧区的流行状况,为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麻风病防治手册》"麻风病疗效判断和临床治愈标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77~2009年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7~2009年旭日、甲学两乡累计报告麻风患者16例,年均发现率为0.044/10万。最高年份是1977年,为52.26/10万(15例),最低是2004~2009年,为0,2004~2009年连续6年无麻风现症患者和新发病例,麻风发现率呈稳定下降趋势,2009年底麻风患病率为0。结论:旭1999年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色达县已经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考核验收标准,提示色达县旭日、甲学两乡属于麻风病历史病区,基本消灭麻风病后,要继续做好麻风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门诊中以生殖器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因和病种。方法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分析116例生殖器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生殖器溃疡患者中有梅毒患者25例,占21.4%;生殖器疱疹患者27例,占23.2%;尖锐湿疣患者27例,占23.2%;霉菌感染患者12例,占10.3%;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龟头包皮炎25例,占21.4%。就诊的本组病例中有生殖器溃疡表现的男性患者有103例,占总数的88.79%。结论结果表明在皮肤病性病门诊中就诊的有生殖器溃疡临床表现的主要病种包括性传播疾病:梅毒、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和霉菌感染,占到总数的78.4%。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424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检查手段,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分析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2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检查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281例位于上消化道,143例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37.1%),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7.4%)及肿瘤(15.7%),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是溃疡性结肠炎(24.5%)和肿瘤(21.0%),胃肠镜仍是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在胃肠镜阴性的病例中,以手术及小肠镜诊出率最高。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占首位,应加强小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型肝炎人工肝术后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探讨改善预后措施。方法回顾总结120例重型肝炎人工肝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真菌感染的部位、影响因素、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120例人工肝术后患者中37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0.8%。一次人工肝术后6例发生感染,多次人工肝术后31例发生感染。单一脏器真菌感染15例,死亡3例。多脏器真菌感染22例,13例死亡。结论人工肝术增加重型肝炎真菌感染的机会,多次人工肝更易并发真菌感染。多脏器真菌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息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氟康唑治疗全身真菌感染有效,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真菌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杨明江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113-114
目的: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采用中药治疗,观察中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0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湿疹患者,按临床表现及皮损特点分为六型治疗。结果:治愈128例,占85.3%,好转14例,占9-3%,无效8例,占5.3%,总有效率达94.7%。结论: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缠绵难愈,中药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6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50%。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8例,阳性率80%。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8例好转,2例无明显改变,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仍为常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症状、治疗及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住院的91例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引起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自杀55例(占60.44%),用药不当21例(占23.08%),误服15例(占16.48%)全是儿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呕吐、意识障碍、低血压、椎体外系反应、低体温等。治疗措施包括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利尿、维持血压、镇静、兴奋呼吸中枢等对症治疗。治愈64例(70.33%),好转27例(29.67%)。结论自杀、用药不当、误服是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心血管系统异常等,治疗措施为阻止吸收、促进排泄及对症治疗等,防范措施包括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妥善保管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急性毒蕈中毒典型病例,探讨急性毒蕈中毒临床表现以及诊疗措施,指导并提高急性毒蕈中毒的救治水平。方法对12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临床表现,总结抢救和护理经验,以提出可行性诊疗措施。结果 12例均有肝功能异常,3例死亡,9例痊愈。结论毒蕈中毒24h之内是抢救的关键;提高对毒蕈中毒的认识,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病例首诊我院,后诊疗于北京、上海、福州等医院)2007年7月-2013年7月45例小肠克罗恩病的病例资料。结果小肠克罗恩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30例)、腹泻(18例)或(伴)便血(4例)。4例为术后病理发现(包括肠梗阻、腹膜炎、腹部包块手术)。2例以口腔溃疡、发热首发,2例为反复呕吐,2例以肛周脓肿首发。全身表现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热、体重下降。病程最长达20年,最短1个月。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结肠常受累,尤以回盲部多见。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8例)。内镜下可见纵形溃疡、铺路石样改变、节段性、常伴有管状狭窄。病理表现为黏膜慢性炎伴急性活动,累及全层,部分可见裂隙状纵行溃疡及非干酪性肉芽肿。93.3%病例经过经典药物治疗症状改善,31.1%病例反复发作最终手术治疗。结论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消化内镜证据以及病理、追踪资料等综合判断,且病程长,病情反复,需进一步提高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31例重型肝炎病人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 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67.7%),其次为曲霉菌和未分类酵母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口腔,31例重型肝炎中有29例使用抗生素,23例使用糖皮质激素,结论 重型肝炎真菌感染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氟康唑治疗真菌感染效果较好,疗程宜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