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EUS检查确认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以显露病变,再完整将病变切除。结果本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病变直径0.7—1.dcm,平均(1.1±0.2)cm。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6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血管球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12例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夹闭。结论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直径〈1.5cm)应用微探头EUS指导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病变可被完整切除,且能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的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首先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及靛胭脂黏膜染色检查,对考虑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148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随机分成二组,一组行黏膜注射法EMR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后病变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与放大内镜下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EMR组均一次或分次切除病灶,普通治疗组有9人无法切除病灶而改为EMR治疗成功,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放大内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对上消化道病变镜下诊断的符合率为81.8%。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可提高上消化道病变的镜下切除率,放大胃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可评价病变性质及浸润程度,提高胃镜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确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以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包括食管肿瘤21例,胃窦肿瘤8例,胃角肿瘤1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例在内,共有38例SMT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内镜超声检查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13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中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结果其中食管癌2例,胃淋巴瘤1例,黏膜下肿瘤113例,消化道壁外压迫22例。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其中14例取材成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82.5%)。结论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内镜诊断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5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4例,囊肿2例,诊断符合率为91.67%(44/48)。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变一次性切除44例,占91.67%,术后仅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4例,体温升高2例,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符合率高,并有助于明确其大小、所处位置、层次和浸润情况,为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17例,并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合格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3例,胃86例,十二指肠部4例,结肠14例;EUS检查发现息肉41例,间质瘤19例,脂肪瘤6例,平滑肌瘤3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11例;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22例,黏膜下层35例,固有肌层60例。结论EUS可对SMT的类型和起源做出较为标准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镜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经常规胃镜检查明确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观察病灶浸润深度,对符合行EMR治疗指征的患者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及EMR治疗组,术后病理病灶浸润深度与EUS检查比较;对外科治疗组与EMR治疗组两组之间病人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EUS对食管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5.7%,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MR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相比,术后并发症、病灶完全切除率、术后生存率、术后病灶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EMR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EUS在判断食管癌浸润深度中准确率高,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优于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型超声探头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并进行胃镜检查及EUS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26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比分析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胃镜检查及EUS的诊断结果。结果 EUS检查结果中源于上皮和黏膜层的息肉26例,真性黏膜下病变145例,明确外压性隆起37例;EUS对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总诊断符合率为93.21%,胃镜总诊断符合率为71.70%,EUS总诊断符合率高于胃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超声探头能较好获得消化道管壁各层次的组织学影像特征,正确反映食管和胃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性质、起源层次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判断癌肿侵犯深度,有利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采用超声内镜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50例,其中食管病变23例、胃部病变20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7例,均为某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采用胃镜诊治。结果:超声内镜检查与病检结果对比,总符合率为70%(35/50)。病灶均成功切除,术后共发生3例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出血,电凝后出血停止;2例感染,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消除。1~36个月随访,无转移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病灶起源、回声特征判断,超声内镜下采取EMR和ESD治疗,属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并为病理诊断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联合ESD治疗,对两组的一般手术情况和随访记录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病灶切除率更高,随访复发情况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黏膜及黏膜病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燕 《福建医药杂志》2002,24(6):171-174
近 2 0年来 ,内镜超声检查术 (Endoscopic U ltrasono-graphy EU S)作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断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内镜与超声技术的完美结合 ,使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各层病变的判断有普通内镜检查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成为胃肠道内镜学中最为精确的影像技术 ,EUS对上皮下病变、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的评价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 ,尤其是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 TNM分期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EUS结合FNA技术对胰胆管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是体表超声、 CT、MRI和 ERCP的重要补充。1 超声内镜的发展史内镜超声检查 (EUS)是将内镜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对83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行超声内镜检查及诊断,根据其起源层次、病变大小及病变种类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经电子胃镜及超声微探头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病变98例;平滑肌瘤482例;平滑肌肉瘤23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24例;静脉瘤56例;黏膜下囊肿36例;间质瘤96例。依病变大小、起源层次、病变种类等行内镜下治疗术(行硬化疗法、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摘取术、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治疗或随访。经内镜治疗共411理符合率100%,治愈率100%,安全,治愈率高,经济,预后好,手术52例,病理符合率96.15%,随访369例。结论超声微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黏膜下肿物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1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明确病变范围后,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明显抬举,即抬举征阳性者,行ESD治疗.结果 17例ESD治疗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病变完整切除率100%.结论 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碘染色结合超声内镜(EUS)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可疑食管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NBI及碘染色检查,并对病灶进行活检,统计NBI及碘液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联合检出率。对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内镜下微创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将切除的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内镜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结果单独采用NBI与单独使用碘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结合碘染色方法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显著优于单独应用NBI或碘染色法(P<0.05)。EUS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结合碘染色法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超声内镜可以对病变的浸润深度做出准确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的16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7例食管或贲门固有肌层起源的黏膜下肿瘤(SMT)患者行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9例行POEM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8.5±20.6)min;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明显缓解。7例STER患者手术平均时间(48.5±18.0)min;肿瘤完整切除6例(85.7%),1例因瘤体形态不规则,部分呈外生型生长,少许瘤体腔外残留;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术后1~6个月随访,未见病灶复发及残留。结论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