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 carcinoma,RCC)主要亚型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份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皮髓质交界期、实质期及MPR重建扫描。将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定义为明显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定义为轻度强化,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度强化。结果:透明细胞癌(clear cel RCC)23例,平扫时囊变5例,出血6例,钙化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13例,轻度强化3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CC)3例,平扫时钙化1例,增强后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乳头状细胞癌(papilary RCC)4例,平扫时病灶内均有坏死,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透明细胞癌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多见,乳头状肾癌容易坏死。结论:肾癌不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病灶的特征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56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肾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48例,肾乳头状癌6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肾集合管癌1例。上述各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肾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而富血供;乳头状癌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少血供改变,内可见星茫状强化;集合管癌累及肾皮质和肾髓质,呈少血供改变,边界不清。结论常见RCC亚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肾癌的CT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8例小肾癌中透明细胞癌5例,颗粒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1例,嫌色细胞癌1例。CT表现:CT平扫为软组织结节,钙化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均匀结节样强化7例,轻度增强1例。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根据小病灶的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特点等CT表现术前有助于诊断小肾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27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CT表现,观察、比较其术前CT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评价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27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均位于肾皮质,肿瘤大部分呈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与相邻肾实质分界清晰,有假包膜。CT平扫示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高或低的混杂密度影,CT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快进快出的特点,皮髓质交界期轮廓最为清晰,并与周围实质对比度最佳。其中,坏死及囊变9例(33.3%),肿瘤组织中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12例(44.5%)。累及肾周筋膜3例(11.1%),侵犯肾孟1例(3.7%),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2例(7.4%);病理检查结果示27例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多为富血供,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钙化及囊性变。其中有5例肿瘤(18.5%)出现假包膜。结论 CT在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以及对预后估计治疗效果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肾透明细胞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手段。肾透明细胞癌多为富血供,在皮髓质期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CT表现具有特异性,可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和MRI,回顾性复习2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对肿块的边界、大小、均匀度及强化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期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核磁肿瘤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呈混杂信号、中低信;呈轻中度强化;实性肿瘤为不均匀强化或均匀轻度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体积小时一般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强化程度较肾实质明显偏低,但也可出现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和MRI对乳头状肾癌的早期诊断帮助很大,尤其是16排螺旋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汪裕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48-104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1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有分叶,肿瘤内部常见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或星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MRI检查4例,均见低信号包膜,CT平扫肿瘤内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星形低密度影,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低信号。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显示肿瘤内信号改变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征象,提高影像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嫌色细胞癌,同肾脏其它细胞癌进行比较,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密度、强化方式及边界等特征。结果 10例肾嫌色细胞癌中左肾6例,右肾4例;肿块直径2.1~11.5cm,平均5.8cm;肿块边缘均较清晰,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2例内部可见小点状钙化样稍高密度影;在强化程度上呈较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在强化均匀度上8例较强化密度较均匀,2例强化内部可见小斑点状低强化密度区。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其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前CT、MRI和术后病理学表现。方法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经手术治疗的25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前CT、MRI影像学资料及术后病理学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为单侧肾脏单发病灶。CT平扫时肿瘤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中19例(76%)病灶表现为均匀密度,出现细小钙化灶和液化、坏死灶各3例(12%)。MRI检查时肿瘤在T1WI平扫表现为等信号和等低信号的分别为7例(28%)和18例(72%);在T2WI平扫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和肿瘤内出现小囊状混杂高信号的分别为19例(76%)和6例(24%);25例(100%)患者DWI均表现为高信号。肾嫌色细胞癌CT增强与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及程度相似,病灶增强扫描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24例(96%)患者在肾皮髓质期时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且低于肾皮质,其中21例(84%)表现为轻-中度强化,3例(12%)为明显强化,1例(4%)为轻度强化。病理学特征:肿瘤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晰的棕褐色、棕色、灰黄色实性组织,光镜下肿瘤结构呈实性或片状表现,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细胞呈多形性改变。其中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和经典型分别为10例和15例,嗜酸变型可见核沟及核异形,可被伊红染色;经典型胞浆弥散,不被HE染色。免疫组化:本组25例患者肿瘤细胞中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表达率为100%,肿瘤广谱细胞角蛋白CK7 19例(76%)表达为强阳性,其余6例(24%)表达为弱阳性,25例(100%)胶样铁(Hale)染色均呈阳性,肿瘤细胞角蛋白CK8 23例(92%)均呈阳性。结论 根据肾嫌色细胞癌术前CT、MRI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病理学特点,可与其它肾脏肿瘤相鉴别,对正确诊断此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易误诊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MRI表现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MR影像表现不典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生双盲阅片。结果 11例病灶直径范围在0.5~7.5 cm,平均直径2.8 cm;11例病灶MR表现为少血供(11例),不含脂肪脂质(10例),实性病灶,不伴出血坏死囊变(8例),假包膜(9例)。10例术前诊断为肾癌(8例诊断为乳头状癌、2例诊断为嫌色细胞癌),1例术前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当肾透明细胞癌MR表现不典型时,明确诊断肾癌亚型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对T1a期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a期肾透明细胞癌病人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图像,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范围为41~78岁。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平扫密度、有无钙化;三期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时相和强化程度,及其皮质期CT值/腹主动脉CT值,以及病灶的皮质期CT值/同层肾皮质CT值;病灶有无假包膜、劈裂征、转移等征象。在同一扫描层面病灶内的同一区域分别测三期CT值,并在皮质期测腹主动脉CT值和病灶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结果 22例中共有23个病灶,13例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1例左右肾各1个;其中22个病灶骑跨肾皮质,1个位于肾髓质内,1个病灶内有钙化。病灶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平扫病灶平均CT值多低于邻近正常肾实质,密度为较均匀、欠均匀或不均匀。三期增强扫描多呈减退性不均匀明显强化表现,且多有假包膜。皮质期病灶/同层主动脉CT值(0.447±0.166),皮质期病灶/同层肾皮质CT值(0.805±0.232),两组比值的数值虽差异明显,却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  相似文献   

12.
李猛  陈亚明 《安徽医药》2018,39(8):990-992
目的 探究肾透明细胞癌CT强化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病理核分级将其分为高分化组(Ⅰ级+Ⅱ级)23例,低分化组(Ⅲ级+Ⅳ级)12例,分析和比较瘤体CT值或对应的差值与病理核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CT平扫及瘤体CT扫描增强后,高分化组瘤体皮质期高强化区、皮质期低强化区、髓质期高强化区及髓质期低强化区CT值均大于低分化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肾皮质的皮质期、髓质期强化CT值与其病灶高低强化区之间的差值比较,高分化组CT值低于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平扫CT值、高强化区髓质期CT值及低强化区皮质期CT值,与Fuhrman核分级呈负相关(r=-0.422,-0.381,-0.326,P=0.033,0.044,0.048),皮质期肾皮质强化CT值与皮质期病灶高强化区的差值、髓质期肾皮质强化CT值与髓质期病灶高强化区的差值、髓质期肾皮质强化CT值与髓质期病灶低强化区的差值与Fuhrman核分级呈正相关(r=0.434,0.325,0.379,P=0.013,0.045,0.038)。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低强化区各CT强化特征值与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核分级有密切关联,可供术前评估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方征 《河北医药》2013,35(3):354-356
目的分析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及CD31在不同亚型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标记的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RCC临床病理及组织学分级关系,同时观察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在不同亚型肾癌中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28例肾癌患者,其中肾乳头状癌33例,肾透明细胞癌66例,肾嫌色细胞癌29例,CD34、CD31及RTK在不同亚型肾癌组织的表达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非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癌、肾嫌色细胞癌)组织比较,CD34与CD31标记的MVD值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嫌色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组织比较,CD34标记的MVD值显著高于CD31标记的MV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与CD31标记的MVD值均与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分级呈明显负相关,而与肾非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分级无相关性。RTK在肾乳头状癌的表达中,部分受体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在肾透明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的表达中,所有受体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与CD31均可显示RCC组织中的MVD值,且显示结果较为清晰,其中CD34显示更加明显,而通过检测RTK在不同亚型肾癌中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判定肾乳头状癌的预后情况,为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癌的CT征象及其病理表现。方法对已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透明细胞癌,2例颗粒细胞癌,1例囊性肾细胞癌,2例乳头状癌,1例集合管癌。其中颗粒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均归于透明细胞癌,此型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不复杂性囊变为其特征;集合管癌较少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各型肾细胞癌CT表现差异较大,组织学类型确诊仍依靠病理。了解其CT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约占同期肾癌的4%~5%。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将肾细胞癌重新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又称嗜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未分类肾细胞癌等五种类型。因为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常见肾细胞癌相似,病理诊断把握不准,易与肾透明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所以了解此癌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指导临床工作十分重要。本文观察了5例肾嫌色细胞癌,分析镜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智明 《沈阳部队医药》2005,18(2):88-88,F004
为鉴别低密度肾脏透明细胞癌与单纯性肾囊肿,回顾性总结单纯性肾囊肿21例和肾脏透明细胞癌13例的影像学资料。34例的诊断经手术证实13例,穿刺及临床随访证实21例。结果表明,单纯性肾囊肿超声及螺旋CT均显示为低密度病灶;增强CT检查17例显示无强化囊性病灶;MR检查6例,信号强度均匀,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透明细胞癌超声及螺旋CT均显示为低密度病灶;增强CT检查13例,病灶均呈不均匀性强化;MR检查11例,信号强度不均,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性高信号。结论:超声及螺旋CT对肾脏透明细胞癌与单纯肾囊肿难以鉴别,增强CT可以发现病灶内不均匀性强化,MR检查T2WI像上可以发现病灶内信号高低不均,二者结合可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术前MDCT表现特点,结合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CT平扫均发现肾脏占位,肿瘤最大径可达12cm,形态多样并突向肾外。平扫示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可见不同程度钙化。增强皮质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CT值为+50~+170Hu,增强幅度达+120Hu。假包膜征象5例。病理镜下细胞实性排列11例,囊性排列5例;见小泡样结构15例,不规则钙化3例,厚簿不均假包膜5例;16例病例中均示包浆内富含脂肪,显示出血2例。结论 CRCC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MDCT对CRCC的术前诊断在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总结肾盂癌的CT表现以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实施手术以及通过病理证实的肾盂癌患者46例的CT表现特点。结果全部46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查出病灶位于左肾者44例,位于右肾者2例。平扫显示肾盂、肾盏内可疑结节以及包块影,同肾实质呈相等或稍低的密度,伴有肾盂积水者22例。实施强化扫描者36例,增强早期肿瘤结节和包块强化不显著;在实质期表现为轻至中等密度的强化,并且在皮髓质交界相不清晰,同侧肾皮质强化比不上对侧;在延迟期肾盂或肾盏内部表现为不规则充盈缺损,内部被软组织密度所填充。CT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一致率达到95.89%。患者中有6例疑诊肾癌侵及肾盂,2例患者疑诊为肾多发结石,2例疑诊为肾盂肾炎。结论肾盂癌的CT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动态增强扫描能够体现肿瘤的强化特征,给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 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肾脏良性肿块与肾癌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肾肿块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中8例按肾癌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其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AML)4例、嗜酸细胞瘤2例、平滑肌瘤、炎性假瘤和囊肿伴血肿机化各1例.52例肾癌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均匀明显或不明显强化.结论 CT是肾脏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良性肿块病变者,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肾根治性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及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阐明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要点.方法:结合随访资料,对25例PRCC、10例集合管癌(CDC)的临床、病理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5例PRCC和10例CDC分别占同期肾癌的10.12%和4.05%,血尿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PRCC表现为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征,CDC位于肾髓质部占位性病变.两者均在组织学上表现为乳头状结构,PRCC中可见淋巴细胞,泡沫细胞及砂粒体,CDC呈高柱状细胞,PAS染色阳性,PNA强阳性.5年生存率显示PRCC(47%)和非乳头状肾癌(58%)无显著性差异,CDC的5年生存率(20%)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结果还显示,PNA及PCNA高表达者预后差.结论:乳头状肾癌及集合管癌是肾癌的少见类型,有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PNA及PCNA染色可帮助判断肾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