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上腺嗜铬细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谷华运  林炜 《解剖学报》1989,20(3):332-336
  相似文献   

2.
1981年Livett[1]发现肾上腺嗜铬细胞可分泌阿片样肽(opiatic peptide)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后,肾上腺嗜铬细胞的研究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或与神经细胞联合移植被推荐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和由脑神经细胞损伤而引起的疾病(如帕金森病).实际上肾上腺嗜铬细胞不仪分泌上述神经活性物质,同时还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凶子等[2],这使它住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分泌多巴胺的动态变化,为用微囊化肾上腺髓质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常规培养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用人工APA微囊对之微囊化后再培养20d,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检测多巴胺含量,并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微囊内牛嗜铬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牛嗜铬细胞在微囊内生长良好,在培养液内可持续检测到多巴胺。第8d左右多巴胺的分泌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14d后分泌量处于一种恒定的状态。结论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分泌的多巴胺可以通透微囊,可以考虑用来进行异种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相似文献   

4.
豚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超微结构的立体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立体学方法,对正常成年脲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的计量结果是:细胞平均体积714μm~3;细胞核平均体积167μm~3;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包括高尔基体)和胞质颗粒泡的体积密度((?)v)分别为0.082、0.0045、0.013、0.024和0.23μm~3/μm~3;线粒体、溶酶体及颗粒泡的数密度(N_v)分别是0.89、0.11和59.98个μm~3;细胞膜及线粒体外膜的而积密度((?)v)各为0.87和0.90μm~2/μm~3;颗粒泡的平均直径((?))为144 nm。此外,对3个小颗粒嗜铬细胞进行了单独计量,其胞质颗粒泡的平均直径为97 nm;细胞膜的面积密度(Sv)为1.57μm~2/μm~3,与普通嗜铬细胞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5.
张晓慧  王为  于炜婷  雄鹰  张旭朗  张英  马小军 《解剖学杂志》2005,28(2):234-236,F003
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是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儿茶酚胺功能的神经元样细胞,对疼痛和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但是,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在体外无增殖能力,只能依赖于肾上腺髓质的分离来获取。牛的肾上腺髓质细胞(Bovine Chromaffin Cells,BCC)由于产量高,易分离获取而成为首选的细胞来源,同时建立一种能够满足临床移植需要的BCC分离纯化方法也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简易的幽门弯曲菌染色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rthin—Starrg(WS)银染色法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幽门弯曲菌的染色方法,它具有对比鲜明,能表现出弯曲菌特异性等优点。但由于染色费时费事,价格昂贵,而且染色效果也不稳定,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陆续介绍了不少简易的幽门弯曲菌染色法,如美蓝染色法、革兰氏改良法、Giemsa改良法及硷性品红染  相似文献   

7.
用APA微囊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治疗疼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牛肾上腺嗜铬细胞 ,用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 (APA)法包埋牛肾上腺嗜铬细胞 ,将微囊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植入恶性肿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 ,移植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果显示在 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止痛的显效率为 6 7% (2 0例 ) ,有效率为 2 7% (8例 ) ,无效率为 6 % (2例 ) ,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达 15 0天。除个别患者发烧和腰痛外未发现其它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蓝染色阴性的螺旋状、微需氧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尤其是亚洲人的胃液中,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HP的感染率在我国高达50%以上[1],因此,胃黏膜活检后进行HP染色已成为一种常规检测项目,现流行的HP染色是硝酸银法,此银染技术程序复杂.本院现采用的瑞氏染色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此方法简单、背景清晰,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钙通道阻滞剂(CCB)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RAMC) 烟碱受体通道电流(INIC)的作用。方法: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用烟碱(NIC)诱发RAMC的NIC受体通道电流,分别观察硝苯吡啶(NIF)、ω-conotoxin GVIA和ω-agatoxin IVA急性灌洗细胞前后INIC的变化。结果: 不同类型和浓度的CCB分别灌洗RAMC ,均能明显抑制NIC所诱发的细胞INIC,灌洗5 min时 10 μmol/L NIF、400 nmol/L ω-conotoxin GVIA和100 nmol/L ω-agatoxin IVA对INIC的峰值抑制率分别为(61.7±5.1)%、(29.3±7.4)%和(17.6±7.5)%。结论: 不同类型的CCB急性作用于RAMC能明显阻滞NIC所诱发的INIC,提示CCB可能通过直接阻滞NIC受体通道来抑制RAMC儿茶酚胺的分泌过程。  相似文献   

10.
Hui J  Li T  Du Z  Song 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6):1145-7, 1153
研究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治疗大鼠疼痛动物模型的量效时效关系。用结扎坐骨神经制作大鼠疼痛动物模型,将APA微囊BCC移植到动物模型的蛛网膜下腔,分别用冷致痛实验和热过敏实验观察镇痛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数量5万组、10万组和20万组收缩差异均减小(P<0.05),且随细胞量增加差异减小,表明有明显镇痛作用;40万组与20万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这种镇痛作用可持续12周以上。以上结果表明APA微囊BCC治疗大鼠疼痛动物模型的移植细胞数量和镇痛效果呈正相关关系,有效镇痛时间在12周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培养细胞简易的HE染色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培养细胞是非常好的实验对象。固定,染色是细胞培养中常用显示细胞形态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使我们直接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结构,制做好的标本即能长期保存又便于日后观察、分析。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摸索得出一种染色时间短,效果好,步骤简便的培养细胞HE染色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 (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 (BCC)异种移植对慢性癌痛病人的镇痛效应、作用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胶原酶加机械法消化分离BCC ;用Sun氏微囊制作法将BCC包裹于APA微囊内。用台盼蓝、单胺 (SPG)组织荧光法及TH免疫组化染色法 ,观察BCC的存活率及钝度。局麻下将 5mL微囊化BCC悬液 (约 5~ 7× 1 0 6)缓慢注入 1 9例需长期使用止痛药物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L3~ 5蛛网膜下。移植后观察病人疼痛的缓解程度 ,止痛作用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 1 )BCC的…  相似文献   

13.
G蛋白通过对膜离子通道的作用调节各种细胞的电活动。在本研究中,利用培养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采用内面外外膜片钳技术,检测G蛋白对单一高电导钙激活的钾通道(BK通道)的作用。可见,在膜电位为+40mV,胞内钙浓度为1μmol/L时,胞  相似文献   

14.
肾脏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肾球旁细胞内的特殊颗粒已能为许多方法所显示,但结果均不甚满意。本文作者提出一种简易染色技术,一、固定和包埋:1.用200毫渗量的磷酸缓冲液(PH 7.2-7.4),内含2%甲醛和1%戊二醛,灌注肾脏或将  相似文献   

15.
一、应用成年雄性小白鼠38只、家兔17只及大白鼠8只,分为实验及对照两组,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每日另喂以大豆浓缩磷脂类,经一定时期后杀死取肾上腺制片,对比髓貭细胞内线粒体、高尔基体、核及核仁的变化。二、喂磷脂后肾上腺髓貭明细胞Ⅰ型的线粒体未看出明显变化,明细胞Ⅱ型及暗细胞的线粒体有增长增多现象。明细胞Ⅱ型高尔基体的网团稍变大,网架较粗较复杂些,暗细胞的高尔基体粒或片也见增多。实验组细胞核的直径能对比出稍许加大,但核仁数目未见变化,核仁大小的变化无规律。作者由此认为磷脂类对肾上腺髓貭有一定增强作用,但作用较轻微,不及肾上腺皮貭明显(与作者前文对比)。三、文中对髓貭细胞的分类、排列方式及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类癌是由胃、肠、支气管等器官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发生的一类恶性肿瘤。嗜银染色对类癌的确定诊断是一个稳定可靠的方法。我们应用Grimelius法套染Alcian blue,AB)并与其改良Grime-lius嗜银染色法作了比较观察,发现本法不但反应清晰,且有助于类癌的分型。现将观察结果及体会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增生(Congellital Lipoid adrenal hyperplasia),系少见遗传病,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也仅有10余例报告。作者尸检2例,就其病理观察,作一报道。 1 病例介绍 例1,女,11个月,因反复腹泻,呕吐、发热,于1964年7月13日入院。患儿患麻疹后  相似文献   

19.
20.
大肠癌肠嗜铬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In a series of 130 cases of adenocarcinom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enterochromaffin (EC) cells were detected in 54 cases (41.5%) by immunocytochemistry with anti-chromogranin monoclonal antibody. Among the 54 cases, 30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serotonin, 14 for somatostatin, 11 for glucagon, 5 for pancreatic polypeptide, and only one for gastrin. The cases with EC cells (++) or polypeptide positive cells exhibited higher grade of differentiation, earlier stage of tumour extension and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those without EC cell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EC cell population pattern among different histological grades of the tumours and nonneoplastic mucosa was found. The proportion of hormone, especially polypeptide positive cells was the highest in the mucosa and lowest in the moderately poorly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 The incidence, methodology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C cells found in the tumou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