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王波  王洪 《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35-236
痹证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临床主症.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是引起痹证的外因,主要病机是外邪流注经络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肝肾亏虚是正气不足引发痹症的内因,主要责之于肾、肝、脾等脏器.临床上除针对风、寒、湿、热等痹症要对症治疗外,还应对脏器病灶予以辨证施治,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痹证又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以肌肉、筋骨、关节呈酸痛、麻木、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的病证。由于此病治疗比较棘手 ,现已被国内外医学界视为难治症之一。笔得通过几年来对 5 6例痹证的护理观察到 ,该病的转归与患者所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有密切关系 ,现将其健康教育的特点介绍如下 :1 针对病因 ,加强预防教育  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素体虚弱 ,正气不足 ,腠理不密 ,卫外不固 ,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 ,因此 ,应…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以关节、筋骨、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中医认为,痹证是因人体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杂至而成。其病机为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里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原因。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痹证的预后良好,但有的病人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久出现关节肿大畸形甚至损及脏腑。故要辨证施治,而且要辨证施护,并予以正确的康复指导。1症状护理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在临床上,常见各种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酿成痰瘀痹阻者屡见不鲜。笔者从1995年至今收治了32例病程长达5年以上的痰瘀痹阻型痹证患者,以桃红饮加味治  相似文献   

5.
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邪毒侵袭后,气血运行失常,因而引起全身或局部、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常见而又顽固难愈的疾病。笔者采用中药及针灸等方法对50例痹证进行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辨证分型论治 从病因立论,病因分型有风胜型、寒胜型、湿胜型、热化型、虚型,拟定五种不同  相似文献   

6.
关节炎     
关节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我们在宝山矿区遇到的有风、寒、湿三种类型和三因综合症。风症即行痹,风气偏胜所致,疼痛具游走感,关节屈张不利,或有怕风发热的表症,易出汗,舌苔薄白。寒症即痛痹,寒气偏胜所致,疼痛较著,位置固定,日轻夜重,行走不便,天气转冷痛逐加剧,舌苔白腻。湿症即痹,湿气偏胜所致,四肢腰背麻木无感觉,身体沉重,软弱无力,手足不灵,疼痛位置不变,舌苔白腻。  相似文献   

7.
在东北寒冷地区痹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常见地方性疾病,痹是不通的意思,所以古人说:“痹者,闭也.“痹作为一个病名,主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患者大多有气血不足,体质较弱,腠理不密的内在因素,因而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发生痹证.由于所感受的邪气性质不同,痹症的命名和症状特点也不相同,湿热痹是湿、热邪相合为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有沉重感,得冷稍舒,多伴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多见于现代的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工作中我以当归拈痛汤为基础加减治疗湿热痹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痹证多因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阻塞经络所致,在病室环境护理、患肢护理、病情观察、生活护理、情志护理等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护、针灸理疗、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等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酒鸡汤是自拟处方。药物组成 :黄酒 5 0 0 0g ,肥鸡 1只 (雌雄均可 ) ,川牛膝、木瓜、薄荷各 10g。功能 :温经散寒 ,利湿 ,疏风通络。主治 :风、寒、湿三痹。该方依据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病性而设 ,经过多年验证而成。痹证 ,痹者闭塞不通之意 ,是指气血受阻所致的一类证候。与人类生活地域、气候、工作职业及起居失宜有关。痹证有寒热两类 ,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 ,由六淫之邪侵袭人体 ,变化多端。如风邪入侵 ,邪扰营卫失调 ,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养 ;感受寒邪 ,寒凝经脉不通则痛 ;久居湿地或雨淋 ,湿邪入侵 ,湿阻络脉 ,关节不利 ;感受风热之邪携湿热化 ,灼伤营血 ,营运受阻滞于关节。《内经》灵枢篇指出 :“真气去 ,邪气独留”。真气者 ,先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三者合而为元气 ,亦称真气。气虚之故皆因劳欲过度、情志内伤或饮食不节损伤正气 ,卫表不固外邪侵而所致。本方主要治疗风、寒、湿三痹。三者互为因果 ,重于风者名为风痹 ;重于寒者名为寒痹 ;重于湿者名为湿痹。其证状各有不同特点 ,但治法不外乎疏风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方中黄酒甘温大补脾胃 ,温经散寒。鸡可大补营养。酒鸡相合以助后天之...  相似文献   

10.
刘丽 《哈尔滨医药》2011,31(5):366-367
痹证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不管是风湿性关节炎或者骨质增生等各种疼痛性疾病,只要符合寒湿闭阻经络兼有瘀血的病机,均可应用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笔者通过临床验案证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叶旭霞  文国匡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69-2170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内径》称"肢节痛"、"骨痛"。《金匮要略》称"历节病"。本病属于多发病、常见病,临床常呈渐进性和反复发作性,部分患者的病情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其发病因素以正气不足为内因,以风、寒、湿、热为外因,其中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风寒湿痹者为多。2000年2月~2007年7月,我们用自拟"通痹散"治疗风寒湿痹患者84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凡症情较重、迭治缠绵不愈者,即非单纯祛风、散寒、逐湿之剂所能奏效。正如明代名医王肯堂所说:"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挫闪,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仅是外在诱因,而骨为肾所主,肾虚才是内在的本质。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提出"从肾论治"的观点,总结出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并创制了肾蠲痹丸,临床疗效显著,获得众多专业指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检查示患者抗O( ),血沉>20mm/h。。患者普遍反映服抗风湿类西药对胃刺激大,要求中医治疗。笔者从1996年至1999年4月收治了58例风湿型痹证,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筋痹又称腿股风,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规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因筋聚于关节,风寒湿,邪气侵于筋所致。相当于西医"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其病因多为风寒之邪偏胜,乘虚侵于经  相似文献   

15.
1、风湿性疾病的特点。1.1、中医风湿病的概念。中医风湿性疾病(经络肢体病)传统上称为痹证。痹证系指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的情况下,感受自然界风、寒、湿、热、燥等邪气,经络痹阻,气血不畅,引起肢体、肌肉、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酸楚,甚至关节畸型、僵直的一类疾病。中医风湿性疾病还可以累及到脏腑,出现脏腑功能的失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认为,瘙痒是风邪所导致的症状,而且与心神活动有关。因为,瘙痒首先是一种感觉,像风一样游走无定处,此起彼伏,重则出现心烦意乱、失眠、易激动等精神症状。中医治疗瘙痒,根据临床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主要有两大法则。疏风解表止痒法多用于表证初起,风邪客于肌表,皮肤瘙痒,起红色丘疹或风疹块样损害。由于受风热或风寒不同,临床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及脉浮数或浮缓等症状,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淤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麻木,重着酸痛,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护治与临床表现不同,大体上相当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疾病。  相似文献   

18.
感冒类药 感冒,是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外感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冬、春多见。一般轻症称为伤风。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泄泻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中医根据腹泻症状的急缓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 ,病多骤发 ,肠鸣腹痛 ,暴注下迫 ;久泻包括寒泻、脾泻、肾泻等 ,多属脾胃素虚 ,感受寒邪而起 ,证多迁延。泄泻调治不当或迁延日久 ,影响病儿营养 ,可酿成疳积。1 病因病理1 1 感受外邪 感受六淫外邪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当夏秋暑湿行令季节 ,小儿感受暑湿时邪 ,每易热迫大肠发…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椎管狭窄症多是由于先天性腰椎椎管狭窄,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腰椎退行改变。中医学认为本证属骨痹范畴,痹证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热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自2003—2007年,采用自拟方剂消刺散配合针灸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并单独使用中药或针灸治疗做临床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