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孕产妇人群中艾滋病和梅毒的流行现状和趋势,对艾滋病和梅毒阳性的孕产妇采取干预对策。方法:将2008年首次来院做产前检查和孕期未检查的孕产妇作为干预后组,进行HIV、RPR及TPHA常规筛查监测,对阳性者进行干预治疗;以2005年自愿参与HIV和RPR监测的孕产妇作为干预前组。两组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干预后组5 214例孕产妇中,检出HIV阳性4例,RPR阳性46例,检出率分别为0.77‰、8.82‰;检出新生儿HIV阳性1例,梅毒孕妇经干预治疗后分娩30例,发生先天梅毒14例,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6.67%。干预前组1 670例孕产妇中,检出RPR阳性7例,检出率为4.19‰;发生先天梅毒6例,母婴传播率为85.71%。干预后组的监测率、HIV和RPR阳性检出率比干预前组提高,而显性梅毒和先天梅毒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进行HIV和RPR常规筛查监测可及早发现艾滋病和梅毒感染者;对其实施干预对策可有效阻断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降低母婴传播率,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梅毒母婴传播资料,为先天梅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体检的梅毒阳性孕妇52例,其中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47人,在出生和1、3、6、9、12、18月龄时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血清学监测和随访,同时对母亲进行血清学随访。结果 47名新生儿中,出生时46人TPPA阳性;28人RPR阳性,滴度从1∶1到1∶256不等;出生时确诊先天梅毒2例,3月时确诊1例,所有未感染儿童RPR均在3月龄内转阴。44名婴儿随访后均排除梅毒感染,RPR阴转时间明显早于TPPA阴转时间。所有梅毒产妇及2例先天梅毒患儿TPPA持续阳性。结论梅毒孕妇分娩的未感染梅毒婴儿RPR在3月龄内转阴,TPPA在12月龄内转阴;对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需要随访至少一年。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64例早期先天梅毒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上海市先天梅毒的发病现况及其在诊断、治疗、随访中的问题 ,为制定措施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回顾性个案调查方法 ,对象是 2 0 0 0年 1~ 6月 1年半中上海市二、三级医院传报的先天梅毒病例。调查内容包括母儿一般情况 ,先天梅毒的诊断、治疗、随访、母亲孕期的梅毒治疗情况等 ,结果 1年半中传报 90例 ,调查 6 4例均为早期先天梅毒 ,月龄 1h到 6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早产、低体重、皮疹、肝脾肿大及长骨 X光异常等。血清学检查测 RPR6 3例阳性 71.9% ,测 TPHA4 7例阳性 10 0 % ,仅 1例测 19S- Ig M- FTA- ABS为阳性 ,根据检查结果确诊早期先天梅毒 13例 (2 0 .3% ) ,拟诊 4 5例 (70 .3% ) ,6例 (9.4 0 % )不能确诊也不能拟诊 ,治疗率 90 .6 %。随访 1次 2 4例(37.5 % )、 2次 9例 (14 .1% )、 3次 3例 (4.7% )。结论与建议 :1本市先天梅毒的分布以市区为主 ;2母亲妊娠梅毒于 16 w以前治疗 ,用两个疗程足量青霉素可积极预防先天梅毒儿出生 ;3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缺乏金标准 ,应大力开展 19S- Ig M- FTA- ABS及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4新生儿的随访不足 ,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以提高随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梅毒感染的配偶/性伴的检测情况。方法对109例至少一方为梅毒感染者的配偶/性伴的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 109对配偶/性伴中,男性与女性梅毒患者分别是87例、104例。配偶/性伴梅毒感染双阳者83对,占76.15%,单阳者24对,占22.02%。单阳配偶/性伴的RPR滴度分析显示,21例女性梅毒感染者中14例RPR滴度阳性;3例男性感染者1例滴度为1∶2。83对梅毒双阳者中双方RPR滴度均阳性29对,单方RPR滴度阳性26对,阳性者均以低滴度1∶1~1∶4为主。结论配偶/性伴双方梅毒感染比例高,有潜在的传染性,警示做好该人群的进一步随访,预防潜伏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妊娠梅毒的综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患有梅毒的孕产妇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孕产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妊娠结果以及先天梅毒儿RPR滴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孕产妇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78%,显著高于对照组孕产妇的临床疗效优良率59.46%,P<0.05;治疗组孕产妇足月产儿、正常新生儿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孕产妇,治疗组孕产妇死胎、早产、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儿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产妇,P<0.05;治疗组孕产妇的先天梅毒儿RPR3个月内转阴率33.33%,6个月内转阴率100.00%;对照组孕产妇的先天梅毒儿RPR3个月内转阴率20.00%,6个月内转阴率40.00%,12个月内转阴率80.00%,15个月内转阴率100.00%。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妊娠梅毒效果显著,是替代青霉素治疗梅毒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6.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的治疗措施,了解其妊娠结局。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给予大剂量水剂青霉素2400万单位/d静脉滴注(400万单位/次,1次/4 h),连续14 d规则抗梅治疗。结果 RPR滴度无增高,均无梅毒疹发生,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妊娠结局:足月分娩率95.65%,早产1例(4.35%),出生体重2.9~4.1 kg,体检发育未见异常;TPPA(+)RPR(+)者3例(13.04%),TPPA(+)RPR(-)19例(82.61%),TPPA(-)RPR(-)1例(4.35%),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随访:RPR均于出生后6个月转阴,TPPA均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随访2~3年,23例婴幼儿体格发育与智力发育无异常。结论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梅毒血清固定孕妇安全、有效,能控制先天梅毒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梅毒母婴阻断的干预时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在不同时期驱梅治疗或未治疗的妊娠不良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 方法 将25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根据筛查诊断和开始治疗的时间,分为4组:孕前治疗组102例;孕期治疗组77例,其中妊娠≤20周治疗组32例,妊娠>20周治疗组45例;未治疗组73例.比较各组之间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及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结果 不同治疗时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孕前治疗组为17.6%(18/102),孕期治疗组32.5%(27/77),未治疗组56.2%(41/73),组间比较呈递增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表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潜伏期梅毒24.9%(43/173),一期梅毒44.1%(15/34),二期梅毒57.7%(26/4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干预时间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比较,孕前治疗组与妊娠≤20周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治疗组新生儿脐带血甲苯胺红实验阳性率及新生儿临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均低于妊娠>20周治疗组,而妊娠>20周治疗组又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妊娠梅毒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早发现、早治疗是妊娠梅毒母婴阻断的关键措施,妊娠期产检发现梅毒可建议孕妇选择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病死率高 ,且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是围产医学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 6 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临床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3月 ,娄底市中心医院儿科经头颅CT确诊为颅内出血新生儿 6 6例 ,其中男 4 6例 ,女 2 0例 ,男∶女为 2 3∶1。孕周 <37周2 5例 ,38~ 4 2周 36例 ,>4 2周 5例 ,占 75 8%。1·2 临床症征  6 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中 ,反应差 (6 3/6 6 )、激惹征 (35 / 6 6 )、嗜睡 (40 / 6 6 )、昏迷 (2 3/ 6 6 )、凝视(40 / 6 6 )、瞳孔不等大 (2 0 / 6 6 )、…  相似文献   

9.
刘秀芳  刘玉芬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475-2476
目的:讨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方法:采用Madsen公司的AccuScreen便携式耳声发射筛查仪,对出生3~7天和42天~3个月的新生儿分别进行听力的初筛和复筛。结果:筛查1136例中初筛一次通过967例,占85·12%,未通过169例,占14·88%;42天复筛通过112例,占9·86%,未通过57例,占5·02%;3个月复筛通过52例,占4·58%,未通过5例,占0·44%。高危新生儿复筛通过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住院期间普遍听力筛查和出生1~3个月复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两次筛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检测出妊娠梅毒的孕妇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逐年统计2010-2016年医院产前检查检测到的妊娠梅毒孕妇检出率;对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按照孕妇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gain, RPR)首检滴度分类,将孕妇分为<1∶16和≥1∶16的两组;按照治疗程度分为正常治疗组,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检测以上几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概率。结果 2010-2016年总检测出妊娠梅毒患者460例,检出率为0.082%(460/561 039),其梅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460例妊娠梅毒患者中足月活产率的新生儿328例,占71.30%;首检RPR滴度<1∶16组患者胎儿足月活产率高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其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低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胎儿的足月活产率均下降(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均升高(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均增加(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确诊患者进行尽早正规的趋梅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地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治疗后的母儿妊娠结局,为该地区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4至2010年,对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5 408例孕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妊娠结局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7年内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患者共116例,妊娠期梅毒的平均发生率为4.6‰,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95例接受了规范治疗,接受治疗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占8.4%.分别于早、中、晚孕开始治疗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RPR滴度组母亲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RPR滴度≥1:4组所分娩的新生儿,其RPR阳性率达94.7%,明显高于母亲RPR滴度≤1:2组所分娩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3.3%(χ2=9.388,P<0.05),相对危险度达15.750倍.结论 母亲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妊娠期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妊娠期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期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梅毒是性传播疾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近年来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02年8月~2004年8月,我院NICU共收治新生儿梅毒21例,现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愈后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新生儿梅毒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入院日龄0·5h~28d,<1d12例,1~7d6例,>7d3例,胎龄31周~41周,其中早产儿14例,足月儿7例,出生体重1600g~3400g。21例新生儿的母亲产前血RPR均呈阳性,滴度1∶16~1∶64,所有新生儿TPHA均呈阳性,RPR滴度1∶16~1∶256,提示母确诊梅毒感染,临床无症状者4例。母产时发现感染梅毒8例,未治疗9例,母既往有…  相似文献   

13.
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环  李珊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1092-1093
目的:了解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胎传梅毒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2004年5月收治的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26例无症状先天性梅毒患儿血清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PA)全部阳性,滴度高于他们的母亲4倍以上,有8例患儿同时伴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就诊时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呼吸困难、惊厥等临床症状;入院后进一步查体及辅助检查,发现仅2例(占7.7%)除血清抗体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的异常;其余24例(占92.0%)临床上已有肝脾肿大、皮疹等异常体征和/或血象、肝功能及骨X线等改变。结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在就诊时不突出,而绝大多数患儿血象、骨、肝脾等已存在某一项或多项不同程度的异常;有梅毒感染史或抗体阳性的母亲其出生的新生儿必须住院观察,仔细的体检及辅助检查尽早确诊,使无症状梅毒儿及时隔离治疗,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妊娠梅毒的综合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患有梅毒的孕产妇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孕产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妊娠结果以及先天梅毒儿RPR滴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孕产妇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78%,显著高于对照组孕产妇的临床疗效优良率59.46%,P<0.05;治疗组孕产妇足月产儿、正常新生儿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孕产妇,治疗组孕产妇死胎、早产、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儿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产妇,P <0.05;治疗组孕产妇的先天梅毒儿RPR3个月内转阴率33.33%,6个月内转阴率100.00%;对照组孕产妇的先天梅毒儿RPR3个月内转阴率20.00%,6个月内转阴率40.00%,12个月内转阴率80.00%,15个月内转阴率100.00%.结论 头孢曲松钠治疗妊娠梅毒效果显著,是替代青霉素治疗梅毒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分娩的防治措施,以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2003~2007年我院妊娠合并梅毒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病例33例,其中潜伏期梅毒26例,占81%,潜伏期梅毒产妇,产后6个月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转阴,新生儿复诊期间均转阴。结论:以潜伏期梅毒占多数,应常规筛查,早期诊断、早期足量治疗,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地乡镇特定人群乙肝和梅毒感染状况,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施"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对符合并自愿免费检查胃镜的人群。检查胃镜前,采集被检者的血液检测HIV抗体、乙肝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 3 604名受测者中未检测出HIV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13%,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2.47%,梅毒抗体阳性标本中,查出RPR阳性为32份,占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35.9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合并梅毒感染4例,其中2例RPR滴度为1∶64。结论农村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梅毒携带存在一定自然村落聚集特点,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高,尤其是无症状RPR高滴度梅毒人群比例高,需要正规治疗,定期复检,减少传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RPR、TRUST、TPPA三种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方法 以RPR、TRUST法检测门诊、住院患者标本210例:临床梅毒确诊18例,确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系统性红斑狼冷疮患者3例,乙型肝炎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者149例,RPR、TRUST阳性者以TPPA确认.结果 共检出RPR、TRUST阳性18例,检出率为8.6%,其中RPR、TRUST阳性、TPPA阳性15例,符合率为91.5%;RPR、TRUST阳性、TPPA阴性7例,RPR、TRUST假阳性率为3.3%,18例TPPA阳性标本中检出RPR、TRUST阳性15例,检出率83%;其余3例RPR、TRUST阴性,未检出率17.0%.结论 RPR、TRUST是住院、门诊人群梅毒筛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江阴市妊娠梅毒流行特征以及新生儿梅毒干预后结局.方法 通过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江阴市妊娠梅毒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全市累计对25360例孕产妇进行了妊娠梅毒的血清学筛查,筛查出83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阳性率为3.27‰(83/25360),孕期梅毒检测率为78.86%(20000/25360),孕产妇梅毒规范治疗率为72.29%(60/83).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性伴侣数、婚姻情况、性伴侣是否梅毒患者8个因素为孕产妇感染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χ2=12.170~417.172,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户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性伴侣数、婚姻情况、性伴侣是否梅毒患者7个因素为孕产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724~15.586,均P<0.05).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的79例新生儿,先天梅毒儿6例(7.59%),出生梅毒反应阳性10例(12.66%),出生梅毒血清反应阴性63例(79.75%),对这些新生儿进行治疗、追踪随访,6例先天梅毒儿经治疗后,1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出生梅毒反应阳性新生儿经预防性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均在9月龄内转阴.结论 2014-2015年江阴市妊娠梅毒仍主要在流动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性伴侣紊乱的人群中流行,近年来全市重视预防、筛查及治疗,已初显成效,孕产妇梅毒治疗率高,新生儿预后明显改善,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妊娠梅毒的筛查,加强宣教,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妊娠梅毒患者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对47例患者进行孕期及产后24个月的临床随访。方法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根据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的检测结果及是否在孕期接受过治疗分为2组,对其所生婴儿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随访观察至出生后24个月。结果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的孕妇,在孕期未经治疗,死胎、死产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8/22,36.38%)远高于在孕期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的孕妇(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婴儿经过出生后24个月的随访无1例发生先天梅毒;其婴儿的TPPA转阴时间也较未治疗的婴儿明显提前。妊娠合并梅毒但RPR阴性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婴儿TPPA转阴时间无差异,其婴儿无1例发生先天梅毒。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孕妇,应在孕前或孕期经规范驱梅治疗,防止先天梅毒的发生。妊娠合并梅毒RPR阴性的孕产妇无明显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新生儿先天梅毒高危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新生儿先天梅毒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PA)筛选阳性 (病例组 )和阴性 (对照组 )的新生儿及母亲各 5 3对作为观察对象。结果 病例组 5 3例患儿母亲中曾进行过常规产前检查及梅毒筛查的有 12例 (2 2 6 % ) ,显著低于对照组 (10 0 0 % ,χ2 =6 6 86 1,P <0 0 1)。病例组全部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 ,其中只有 7例在 2 0周后接受驱梅治疗 (χ2 =3 0 87,P <0 0 5 ) ,而对照组发现 3例(3 7% )妊娠梅毒在 2 0周前接受根治。病例组对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 (STD/AIDS)传播途径知识 ,孕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早期治疗或终止妊娠的正确回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U =5 ,4 0 8,χ2 =2 9 75 4及 10 82 ,P均 <0 0 1)。结论 健康教育不够普及 ,未能实施产前定期梅毒筛查及早期干预是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