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 相似文献
2.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较多。而正常皮肤中IgA、IgG、IgE及C4也有不同程度沉积,但染色浅淡,数量少。结果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免疫球蛋白沉积均比正常皮肤含量多,染色深,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无明显差异。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是DNA-抗DNA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来自血循环或是损伤后真皮抗核抗体与表皮抗原结合而产生,说明瘢痕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性有关。证实瘢痕发病机理中有局限性免疫反应存在,亦即机体免疫系统在瘢痕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Fas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mRNA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mRNA的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mRNA表达率分别为23%和64%,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mRNA阳性表达25例,阳性率为59.5%,阳性表达组中无缺失突变,结论:Fas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Notch信号通路是人体重要信号通路,其信号分子在机体内的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作用涉及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殖及凋亡。皮肤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一直不断的更新。据近期一系列研究报道,在包括角质形成细胞等多种表皮细胞的表面,Notch及其配体均有大量表达,且特异性的Notch信号活化在维持皮肤细胞自身更新及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Notch信号在表皮及皮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和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摘要】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影响细胞命运、保守而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几乎涉及所有细胞的生长活动,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及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对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不断加深和完善,使其与肿瘤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充分呈现,并有望针对相关靶点设计靶向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激活包括Notch信号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不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症状改善,其机制包括抑制神经元分化和轴突再生,促进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和促炎因子的释放,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以抑制Notch信号为靶点治疗脊髓损伤已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策略。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通过药物、细胞移植或转基因技术来调控Notch信号,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Notch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加以总结,同时归纳近年来通过干预Notch信号通路来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消化系肿瘤分子机理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Notch信号通路不仅在细胞正常发育、分化增殖和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性。结论对Notch信号通路进行合理的调控有可能为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Notch信号通路在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及阻断Notch信号通路对肺癌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CD133作为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采用流式细胞仪高速分选技术从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分离肺癌干细胞及普通肿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肺癌干细胞和普通肿瘤细胞内的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肺癌干细胞和普通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并绘制生长曲线;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传导,观察肺癌干细胞和普通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差异.结果 流式分选前检测CD133阳性细胞(肺癌干细胞)占所有A549细胞的百分比为(0.40±0.11)%,而流式分选后所得细胞中,CD133阳性细胞占百分比为(95.00±0.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tch通路在肺癌干细胞及普通肿瘤细胞中均表达,Notch1及Notch2在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在普通肿瘤细胞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s1仅在普通肿瘤细胞中表达,在肺癌干细胞中未检测到表达.肺癌干细胞与普通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APT干预48 h后,肺癌干细胞和普通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均受到了抑制,肺癌干细胞的生长抑制率[(33.7±1.9)%]显著高于普通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2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之普通肿瘤细胞,阻断Notch通路传导对肺癌干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更强,这可能与DAPT抑制了Notch的过高表达对肺癌细胞的负反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1Notch机制研究最初在果蝇基因缺陷研究中发现Notch信号途径,1983年,果蝇的Notch被克隆出[1,2]。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几乎涉及所有组织和器官。Notch蛋白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个单次跨膜异二聚体受体,包括细胞外亚基(NEC)和跨膜亚基(NTM)二者以非共价二硫健结合。NEC有许多表皮生长因子(EGF)样重复区域,NTM包括3个Lin-notch胞外重复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与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水平揭示HS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利用PubMed公共数据库文献挖掘HS与正常皮肤的差异表达基因,确定HS相关基因,并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生物学通路、GeneOntology(基因本体)和功能注释聚类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选HS相关基因55个(上调基因46个,下调基因9个).51个基因构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其中上调基因TGFB1、FN1、JUN、COL1A1、CTGF、VEGFA、FOS、COL3A1、IGF1、IL4、PELO、SMAD2、TIMP1、PCNA、ITGA4和下调基因ITGB1和DCN为此网络中心节点.HS相关基因参与黏着斑形成、整合素信号转导和肿瘤相关等生物学通路.并在细胞表面受体介导和胞内信号转导、组织发育与形态发生、细胞凋亡与增殖、大分子合成与代谢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双链DNA结合、启动子结合、肝素结合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等分子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注释聚类显示,HS相关基因多与表皮组织发育,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凋亡调控有关.结论 TGFB1、FN1、JUN等关键基因,以及表皮组织发育,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外基质-整合素-黏着斑相关的生物学通路、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在H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进一步分析有利于揭示HS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成分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增生性瘢痕(12例)和正常皮肤(7例)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黑素皮质素受体2(MC-2R)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的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RH、CRH-R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MC-2R以及GR-α的分布差异.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PCR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中CRH、CRH-R1、POMC及GR-α的mRNA表达分别为3.1±0.8、0.05±0.03、0.020±0.007、0.0000±0.0010,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的20.6±4.7、0.30±0.12、0.060±0.020、0.02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0-4.75,P值均小于0.05);但2种组织中MC-2R mRNA表达水平接近(t=1.48,P=0.1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CRH,CRH-R1、ACTH、MC-2R以及GR-α分布于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层、真皮层的Fb和汗腺管壁中.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细胞除分布于上述部位外,还可见于毛囊和皮脂腺. 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与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期人类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1)将笔者单位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烧伤瘢痕患者按瘢痕生长时间分为:小于6个月组、6~12个月组、大于12个月组,每组5例.采集各组瘢痕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K的表达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K mRNA的表达水平.(2)取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MEC),免疫磁珠法纯化后用花青类荧光染料Cy3标记的凝血因子Ⅷ进行鉴定,以人皮肤Fb为对照.取对数生长期M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仅用含微血管生长添加剂的M131培养液培养;空质粒组,用空载质粒转染;ILK互补DNA转染组,用ILK互补DNA表达质粒转染.转染24h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K、激酶功能区受体(KD R)、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表皮基底细胞、MEC及Fb胞质中均有ILK阳性表达,6~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仅表皮基底细胞可见ILK阳性表达,大于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阳性表达不明显.(2)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 mRNA表达水平(0.34±0.16)明显高于6~12个月组(0.17±0.06)及大于12个月组(0.07±0.13),F=37.007,P - 0.000.(3)纯化后MEC呈铺路石样密集生长,胞质中凝血因子Ⅷ呈阳性表达;人皮肤Fb中未见凝血因子Ⅷ表达.(4)ILK互补DNA转染组瘢痕MEC中ILK、KDR及Flt-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7.807±5.556、0.836±0.014、0.162±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18±0.003、0.028±0.020、0.023±0.004和空质粒组的0.042±0.005、0.039±0.0070.046±0.003(F值分别为87.110、11.241、18.199,P值均小于0.01).结论 ILK主要表达于小于6个月的早期瘢痕组织中,并可以通过调节瘢痕MEC中的KDR及Flt-1 mRNA表达来影响早期瘢痕的血管生成,在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分布及表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 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 11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 β及其TGF β受体 (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与TGF β1 、TGF β2 、TGFRⅠ比较 ,TGF 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 β1 、TGF β2 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 ,而TGF 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TGF 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RAIL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斟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受体住烧伤后增生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上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0例处于增生期的烧伤后增牛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RAIL各受体的表达,并以30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结果RT-PCR和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生期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步匕亡受体DR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诱导受体DcR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其余受体的表达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TRAIL介导的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凋亡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硅凝胶膜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硅凝胶膜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患者的增生性瘢痕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观察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手段,观察硅凝胶膜对瘢痕的影响及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增生性瘢痕明显变薄、变软,颜色变淡,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TGF-β1、TGF-β(RI)、α-SM actin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硅凝胶膜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内TGF-β1、TGF-β(RI)、α-SM actin的表达,而达到治疗瘢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离和纯化2种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单个血管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数目增多,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透射电镜可见增生性瘢痕中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有内皮细胞脱落。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GF-β1、PDGF、ET-1、VEGF、FGF2的水平分别为(60±8)、(30±4)、(0.12±0.03)、(52±5)、(18.1±1.2)μg/个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减退,可能与瘢痕中胶原的大量产生和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melatonin receptor in human hypertrophic scarring.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melatonin receptor GPR50 was detecte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iy and the melatonin receptors( MT1 、MT2)mRNA were assessed with RT-PCR method in 10 cases of human hypertrophic scar and normal skin. The positive production was sequenced with auto sequencing instrument. Results Positive signals of melatonin receptor could be found in the cell membrane and cytoplasm. The melatonin receptor GPR50 was located in the epithelial basal cells, sweat gland cells and hair follicle in both hypertrophic scar and normal skin. The melatonin receptor GPR50 was extensively expressed in fibroblasts of hypertrophic scar, but not in fibroblasts in normal skin. RT-PCR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melatonin receptor( MT1, MT2 ) mRNA in hypertrophic sc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skin( P <0. 05). In normal skin and hypertrophic scar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MT1 mRNA was higher than MT2 mRNA ( P < 0. 05 ) . In normal skin and hypertrophic scar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MT1 mRNA was 0.99081 ±0.26485 and 1.16584 ±0.21829 copy number/μl cDNA, 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MT2 mRNA was 0. 77083 ±0. 15927and 0. 99550 ±0. 14624 copy number/ μl cDNA, respectively. Sequenc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sitive product coincided with cDNA of human melatonin receptor in GeneBank. Conclusions Positive expression of melatonin receptor can be found in human hypertrophic scar and normal skin, but it is higher in scar. The over expression of melatonin receptor in hypertrophic scar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