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心脏起搏引起额外杂音6例,其中4例出现起搏摩擦音,1例呈现起搏摩擦音伴起搏音,另1例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起搏杂音难以在手术时立即发现,起搏摩擦音常在术后24小时后发生。起搏杂音产生后,有1例出现短暂心绞痛。我们体会摩擦音的发生可能是起搏电极导线与心内腱索相互摩擦所致;起搏音的发生支持骨骼肌收缩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是心脏病、非心脏病危重患者和意外事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有效的心率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术是提供这种心率支持的最有效手段。我们采用心电监护引导下床边(非X线下)经皮穿刺深静脉置入塑形非漂浮临时起搏电极,进行床旁心脏起搏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永久心脏起搏器在儿童病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1981年9月~2000年5月,对14例儿童进行了永久起搏器的植入,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2.5~12.0岁,平均(8.4±4.0)岁.12例因心脏手术和2例因非心脏手术致完全性房室阻滞.经右颈内静脉切开植入电极导线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3例、经头静脉切开3例,直视手术下1例.结果14例患儿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儿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是安全可靠的,但对婴幼儿在导线径路方面,静脉切开的方法较穿刺方法更为安全.10岁左右儿童可采取自头静脉插入导线,与成人比较无差别.起搏器选择、植入途径和导线在心房内长度的处理是起搏器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173例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对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的效果和并发症作一分析。173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两种床旁临时起搏方法:即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169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结果: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全部成功,起搏7(1~31)天,电极脱位6例经重新安置电极后恢复起搏;穿刺损伤胸导管1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1例成功;3例因心脏停搏时间太久而失败。结论: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急救不宜搬动的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均有效,但应视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5.
临时人工心脏紧急起搏在急性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救治过程中是必要的急救措施,其方法简便,作用迅速,疗效可靠,可为治疗导致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各种原发病赢得时机,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现将我院2002年10月-2003年11月施行的紧急临时心脏起搏30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老年患者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3例,其中VVIR3例,DDD7例,DDDR19例,CRT4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按需型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衰及死亡等情况。结果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7.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抢救技术之一,本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恒定,患者无痛苦,能较长时间保持有效起搏,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我院1996-2003年,在心电图指导下,床旁使用普通起搏电极,对22例患者实施紧急心脏起搏,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系统及其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殿邦 《起搏与心脏》1989,3(1):49-50,54
  相似文献   

9.
起搏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系列分析(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状态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先以常规DDDR状态工作1个月后,再以MVP状态工作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计算累计心房起搏百分比(Cumulative atrial pacing proportion,Cum AP%)和Cum VP%;(2)计算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比例;(3)了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后,42例患者Cum VP%为(95.12±26.32)%。MVP模式工作下第1、6和12个月Cum VP%分别为:(19.63±44.80)%;(17.11±39.63)%;(15.62±46.80)%,(P0.05);(2)常规DDDR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为0;而MVP模式下随访期间分别为(95.21±7.81)%;(96.73±3.20)%;(97.70±2.80)%(P0.05);(3)随访期间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传统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可显著减少Cum V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人缓慢心律失常 ,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1 998~ 2 0 0 1年为老年人植入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器 39例 ,起搏器 DDD型 2 6例 ,DDDR型 1 3例。术后平均随访 0 .5~ 3年 ,随访内容为起搏阈值等参数 ,左室射血分数(L VEF) ,心功能 (NYHA分级法 )及常见并发症 (如充血性心衰、房颤及栓塞等 )。结果 同期老年人双腔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率达 2 7.5%~ 49.5% ,术后 LVEF由 (40 .2± 1 6.8) %增至 (48.1± 1 7.2 ) % (P<0 .0 0 1 ) ,心功能平均提高 (1 .2± 0 .3)级以上 (P<0 .0 5) ,运动耐量增加 ,未见常见并发症发生 ,与同期老年人非生理性心室起搏比较 L VEF提高 1 8.2 % (P<0 .0 1 )。结论 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能改善缓慢心律失常老年人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起搏脉冲引导的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起搏脉冲引导的临时心脏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深静脉穿刺和带漂浮球囊的起搏电极,经体表心电图在起搏脉冲的指导下定位,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86例起搏均获成功,且无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床旁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在体表心电图监测下,用起搏脉冲定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房室顺序起搏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从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连接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设置起搏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压为3~5 V,感知灵敏度为2 mV.起搏器完全起搏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根据Ⅱ、Ⅲ、aVF导联起搏ORS图形调整电极位置,直至Ⅱ、Ⅲ、aVF导联起搏QRS主波向下,V1-V6导联起搏QR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结果 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全部一次插管成功,操作时间5~10 min,插管深25~30 cm.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由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项成熟应用于临床进展期心力衰竭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心脏失同步患者治疗方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电机械失同步,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适时地将起搏患者右心室起搏系统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可以纠正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脏失同步,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研究发现这种起搏系统升级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升级右室起搏到双室起搏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起搏脉冲引导的临时心脏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深静脉穿刺和带漂浮球囊的起搏电极,经体表心电图在起搏脉冲的指导下定位,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86例起搏均获成功,且无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床旁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在体表心电图监测下,用起搏脉冲定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方式大致可分为生理性起搏和非生理性起搏。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有不同的临床效果 ,但对于特定的起搏方式 ,临床效果则与起搏部位和设定的参数有关。为了探讨房室收缩顺序和心房、心室收缩顺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许多学者对各种方式、各种参数的心脏起搏进行了大量可贵的探索。起搏方式   1 理论基础生理性起搏是指能保持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和房室机械收缩同步性 ,并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自动调整起搏参数的起搏方式。生理性起搏由于保留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心房对心室充盈的辅助泵作用 ,有效增加了左室舒张末期容量 ,使搏出量 (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电-机械同步性、起搏参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永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根据起搏部位分为LBBP组和RVSP组。比较两组起搏前后QRS波时限变化,起搏术前/术中、术后1及6个月、1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及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入选136例,其中LBBP组74例,RVSP组62例。LBBP组QRS波时限术前、术后无差异[(112.7±20.8)ms vs (114.9±10.9)ms,P>0.05],RVSP组术后QRS波明显延长[(142.0±14.9)ms vs (111.1±22.3)ms,P<0.01],术后RVSP组较LBBP组时限明显延长(P<0.01)。两组的阈值、阻抗在术后1个月较术中明显下降(P<0.01),后达到稳定,且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LBBP组术后6个月及1年LVEDD、LAD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