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辉  李贵福 《广西医学》2004,26(10):1468-1470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死因。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6 0例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病例为 112例 (占 70 % ) ,而不典型病例为 4 8例 (占 30 % ) ;出血病因在中老年患者主要是脑动脉硬化 ,而青年人主要为脑动静脉畸形 ;死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疝 ,再出血、继发性脑梗死、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心衰等也是常见死因。结论 对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及早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 ;病因检查以脑血管造影为优 ;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为关健 ,但应全面兼顾治疗 ,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例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脊液检查和头颅CT证实诊断,以全身型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结论: 全身型舞蹈症可以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3.
CT与腰穿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80例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腰穿及CT检查。结果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100%;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24h内为85%,24h以后的阳性率为62%。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80例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腰穿及CT检查。结果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100%;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24小时内为85%,24小时以后的阳性率为62%。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李松年 《微创医学》2012,7(2):192-193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动脉瘤破裂引起,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中约占85%[1]。治疗上除了应尽早处理动脉瘤外,还需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否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以及可能发生的脑积水将影响治疗的效果。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经头颅CT、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此类患者4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主要由于脑表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临床典型表现为头痛、颈强及血性脑脊液等。我们总结了1988年8月至199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临床经过,着重讨论了头颅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9年至 2 0 0 3年 6月间 5 4例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患者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1例右额叶脑动静脉畸形 ,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头颅MRI检查发现 2例隐惹性血管畸形 ,均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 2例前交通动脉瘤 ,7例为脑动脉静畸形。结论 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多为动脉瘤血栓形成 ,微小动脉瘤 ,瘤颈狭窄 ,血管痉挛及病变被血肿压迫不显影等。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应重复造影检查 ,并进一步行MRI、CT检查 ,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扫描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者均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625mm层厚扫描,0.5mm的层间距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减影CTA及VR、MIP重建后对病灶进行观察。所有病例MSCT检查后均进行DSA检查,29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显示38例自发性SAH中,29例为动脉瘤出血(29/38),占76.32%,4例脑动静脉畸形(4/38),占10.53%,另5例MSCT为阴性。38例病例中,均经DSA和/或手术证实。结论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早期形成急性脑积水给以脑室外引流,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病情缓解后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但减压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应早期行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8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MSCT显示51例自发性SAH中,41例为动脉瘤出血(41/51),占80.39%,5例脑动静脉畸形(5/51,9.80%),另5例MSCT为阴性.51例病例中,46例行DSA或手术证实.结论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27例进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数字减影重建(NEURO-DSA)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24例CTA异常病人均进行DSA对照检查,其中20例行DSA介入治疗,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中CTA诊断为脑动脉瘤24例,3例未见动脉瘤改变,对24例进行DSA对照结果: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存在2例,后交通与大脑后动脉瘤同时存在1例,1例DSA结果未见异常改变,诊断准确率为97%,动脉瘤数量为26个。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快速、准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DSA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结果,可以做为脑动脉瘤诊断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外侧裂区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2年4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外侧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9~65岁之间,平均54.3岁,26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7例开颅时探查动脉。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5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3例未发现动脉瘤。结果 30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成功,并行血肿清除,3例未发现动脉瘤单纯行血肿清除。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外侧裂区血肿患者应早期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 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成功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检查并得到DSA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CTA原始资料在工作站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VR、MIP、MPR和VA)分析,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发现囊状动脉瘤29个,夹层动脉瘤1个,AVM病灶3个,未有阳性发现9例。其中VR和MIP联合VA适用于囊状动脉瘤的诊断,MPR和VA适用于夹层动脉瘤,MPR联合VR和MIP适用于AVM的诊断。结论:不同CTA后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v,FLAIR)序列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d内均进行CT和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含SE序列的T1WI和T2WI以及FLAIR序列,CT与MR检查时间间隔少于30min。对比分析它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结果]在15倒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常规SE序列上只有7例在T1WI上出现异常信号,而CT和FLAIR序列对所有病例均能作出诊断,FLAIR在确定稿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CT。[结论]FLAIR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高,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行MR检查时应常规应用FLAIR序列,以提高MR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 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 5例中 ,脊髓动静脉畸形 1例 ,血液病 1例 ,另 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 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李卫星  赵志庆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5):560-561,581
目的:探讨总结外伤性大脑镰旁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92例外伤性大脑镰旁出血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中硬膜下出血49例,呈单侧分布,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高密度索条影,其内缘平直,外缘呈浅波纹状或浅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呈双侧或单侧分布,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羽毛状或粗线状高密度影;不能明确分类7例。结论:外伤性大脑镰旁出血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一般都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邵奎志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94+96+161-94,96,F000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应用计算机自带后处理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13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CTA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是一种十分快捷、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对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