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甘肃贝母FritilariaprzewalskiMaxim.的野生与栽培品不同产地、不同时期形成的药材性状与显微特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野生与栽培品无显著性差异,为扩大川贝母的药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太白贝母不同生长年限栽培品及野生品茎叶显微组织特征的异同,为其人工栽培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结合石蜡切片法研究太白贝母茎和叶的组织特征。结果:栽培品与野生品的茎横切面特征、叶表皮特征均无显著差异,但组织结构的大小及发达程度等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从研究结果上看,重庆巫溪适合太白贝母的人工栽培,但在种植管理中应充分利用其各生长阶段的特点,以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由野生品到栽培品是大势所趋,现阶段己有较多中药材商品系栽培基地种植的栽培品。笔发现,某些药材的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区别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误将栽培品作伪品处理。为此,亟需将栽培品的性状特征描述出来,并公布于众,对栽培品来讲,应与传统野生品进行成分、疗效和安全等项目的比较,才可考虑收录到药品标准中去,未经比较过的栽培品不易随便取代传统野生品药用。因此,建议制定野生品过渡到栽培品的具体规则,对新的栽培品应进行具体分析比较,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条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不同年限的太白贝母鳞茎品质与根际土壤因子之间相关关系,为太白贝母药材的优质、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份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鳞茎及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根际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 H及6种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鳞茎中贝母辛和9种核苷含量,UV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利用SPSS 22. 0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因子与鳞茎品质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土壤因子方面,野生品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6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栽培品,而速效磷,p H低于栽培品。随生长年限增加,栽培品土壤养分指标呈现不同趋势的变化,野生品无明显变化,但两者的土壤酶活性大多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鳞茎品质方面,太白贝母鳞茎9种核苷含量和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栽培品变化趋势较大,而野生品变化不大,多数栽培品核苷及生物碱含量高于野生品。相关性分析显示,根际土壤因子之间及土壤因子与鳞茎品质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整体上说,土壤营养状况和鳞茎品质随着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状态。结论:太白贝母品质主要受到其根际土壤因子综合影响,在太白贝母野外就地保护或人工栽培过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土壤各养分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以保证其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川贝母最新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描述,为川贝母药材鉴别方法提供一定提升思路。方法:用性状观察,薄层色谱研究,含量测定方法对川贝母药材特点进行详细描述。结果:1)栽培品与野生川贝母在性状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栽培品鳞叶表面的颜色偏黄,有皱缩,稍粗糙,青贝的个体较大(可达4 cm);2)实际上市的栽培品中具松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暗紫贝母,具青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川贝母、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3)川贝母的薄层色谱特征主要与植物基源有关,有效成分结构类型相似但细微结构有差异;4)具有松贝特征的栽培品与具有青贝特征的栽培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建议将川贝母"栽培品"细分为"松贝栽培品"和"青贝栽培品"2种规格以便市场管理和临床应用,对川贝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现行标准中总生物碱含量限度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藏菖蒲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异同,评价藏菖蒲栽培品的品质。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比较藏菖蒲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异同。结果:栽培品在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与野生品略有差别;栽培品薄层鉴别主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而栽培品中α-细辛脑含量高于甘南野生品。结论:藏菖蒲栽培品与野生品鉴别特征、主要指标成分相似,具有开发和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野生桔梗与栽培品溶血及化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同一产地的桔梗野生与栽培品溶血及止咳作用进行比较,为栽培品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①采用溶血指数法;②利用酚红部分地从气管排泌的特点,用分光光度法测出酚红的排泌量,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化痰作用。结果:①野生品与栽培品的溶血作用有差别,其中野生品与2年生差别不明显,野生品与1年生差别明显;②两者均具有化痰作用,野生品与栽培品化痰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野生桔梗与2年栽培桔梗的溶血及化痰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卫贤  刘宁 《中药材》1989,12(12):37-38
本文通过薄层层析对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比较;采用乙醇提取——差示光谱法测定了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中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的徐长卿,丹皮酚含量相差较大;不同采集时间,其中丹皮酚含量也有差别;而根及根茎中丹皮酚含量较全草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野生与栽培苍术药材主要药理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无水乙醇和HC l造模,观察苍术栽培品及野生品70%醇提物对小鼠胃溃疡的影响;采用碳末推进法,观察观察苍术栽培品及野生品70%醇提物对正常小鼠和大黄致脾虚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 IC)测定研究苍术栽培品及野生品70%醇提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同一产地茅苍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理作用差异较小,不同产地茅苍术野生品与栽培品之间差异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正常、脾虚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及抑菌作用方面,罗田产地的作用比句容产地的好。而对无水乙醇及用0.6 mol.L-1盐酸制备的大、小鼠胃溃疡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主要药效方面,茅苍术栽培品与野生品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为茅苍术栽培品代替野生品提供一些药效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中药材资源不断减少,全国各地大量种植中药材,由于生态及栽培变异、不恰当的采收季节等原因,使栽培品与野生品的性状有了较大的区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两面针栽培品与野生品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差异,为规范化种植两面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氯化两面针碱含量。结果两面针野生药材氯化两面针碱含量为0.048%~0.21%;栽培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为0.013%~0.198%,氯化两面针碱含量与栽培年限成正比关系,栽培时间越长,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就越高。结论野生品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只有1个批号略高于栽培品,故栽培两面针的质量优于野生两面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量元素的野生与栽培红芪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野生与栽培红芪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探讨微量元素鉴别野生与栽培红芪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最优尺度度量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野生与栽培红芪中Cu含量无显著性差异,Fe,Ca,K,Zn,Ni,Na,Mg,Mn,Cr,Li,Co含量均具显著性差异性;Mg,K,Fe,Ca,Cu,Ni含量野生品高于栽培品,Zn,Na,Mn,Cr,Li,Co含量栽培品高于野生品;红芪样品生长类型与Fe,Ca,K,Ni,Mg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Zn元素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Na,Mn,Cr,Li,Co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8批红芪样品分为野生品与栽培品两类;Fe,Li,Co与野生、栽培生长类型存在Fisher线性关系。结论:红芪野生与栽培生长类型与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密切关系,微量元素鉴别野生与栽培红芪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总鞣质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总鞣质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鞣质含量,并进行比对。结果赤芍野生品的鞣质含量为0.77%~4.38%,赤芍栽培品鞣质的含量为0.32%~1.06%。鞣质的含量与栽培年限呈正相关,即栽培年限越长,鞣质含量越高;同等栽培年限芽头栽培的赤芍较种子栽培的鞣质含量高。结论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的鞣质含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桔梗野生品与家种品总皂甙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绮群 《中药材》1989,12(3):37-38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原来均为野生,近年各地引种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野生品与家种品在性状鉴别上不尽相同。本文就收集的商品药材桔梗野生品和家种品作样品,比较它们主要有效成分总皂甙的含量。一、实验材料桔梗野生品:野I产于辽宁省,野Ⅱ产于河北省,由本县医药总公司提供;野Ⅲ产于内蒙古扎兰屯,由佛山市医药总公司提供;野Ⅳ  相似文献   

15.
牛膝栽培品的质量考察:Ⅱ.微量元素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舞霞  杨赞芷 《中药材》1990,13(9):31-33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牛膝栽培品及野生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钾、钠、钙、镁的含量均为常量,钾的含量最高,锌、锰的含量较丰富;不同产区的栽培品所测元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异;野生品锌、铁的含量高于栽培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野生和栽培太白米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二者进行判别,以期为不同来源太白米药材的质量评价和驯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批野生品和10批栽培品共计20批太白米药材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HCA)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野生与栽培品太白米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野生与栽培太白米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26个共有峰,20批太白米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 0. 9。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能对野生与栽培太白米进行明确的区分,表明导致差异的主要化学标记物为对香豆酸等8个成分。结论:该文建立的太白米HPLC指纹图谱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重复性,与模式识别方法结合起来可有效的评价太白米质量以及区分其野生与栽培品,为太白米的质量控制和驯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中药葛根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 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 葛根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性状区别:野生葛根呈长圆柱形,直径1~6 cm,切面呈棕褐色,纤维性;栽培葛根呈长纺锤形,直径2~12 cm,显粉性.显微组织方面区别表现在:葛根野生品根横切面晶鞘纤维束众多,有多层切向排列的分泌道群,木质部导管粗大,排列密集,淀粉粒较少;栽培品晶鞘纤维束、分泌道群均较少,木质部导管排列稀疏,径向排列,淀粉粒众多.结论 葛根栽培品与野生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一定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和根横切面晶鞘纤维束、导管和淀粉粒的多少和大小,可以做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宁夏回药伏毛铁棒锤栽培品与3个地区野生品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生药比较,为其质量控制及大面积栽培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栽培品与3个产地野生品伏毛铁棒锤的性状、显微与理化鉴别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从生药学角度看,宁夏六盘山、黑刺沟、西吉月亮山等地区都适合伏毛铁棒锤的栽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HPLC测定云南不同产地的野生与栽培黄草乌中滇乌碱、黄草乌碱甲及黄草乌碱丙的含量。方法采用Exten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40 mmol/L乙酸铵缓冲液(用氨水调pH值至9.00),两相梯度洗脱(0~35 min,35%→55%A;35~40 min,55%A),流速1.0 mL/min,柱温30℃,波长260nm。结果7个产地野生与栽培黄草乌中滇乌碱含量为510.29~1837.44μg/g,新平产野生黄草乌最高,建水栽培者最低;黄草乌碱甲含量为583.92~4105.45μg/g,个旧栽培黄草乌(黄皮)最高,建水栽培者最低;黄草乌碱丙含量为79.93~2281.68μg/g,嵩明产野生黄草乌最高,建水栽培者最低。3种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总含量为1240.32~5732.09μg/g。HPLC对比图显示,黄草乌栽培品与野生品成分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黄草乌野生品与栽培品存在明显成分差异,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差异很大,不同产地的栽培品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地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显微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赤芍及其栽培品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差异。方法:赤芍的药材性状及其显微组织特征比对,显微数量分析方法。结果:不同产地的赤芍比较显示,道地产地多伦产赤芍呈圆柱形,并较其他产地药材直而长,外皮具排列紧密的纵沟纹,较易剥落,断面粉白色;根的横切面导管切向排列,并与木纤维束整齐交互排列;木纤维束由4~19个纤维组成。赤芍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栽培品的根呈圆锥状,须根多,外皮较平滑,气味弱;根横切面栽培品导管的排列方式与野生品不同,栽培1~2年的根导管稀疏,径向排列,三、四年生的外侧导管呈团块排列;五、六年生的根外侧导管有切向排列;赤芍栽培品淀粉粒较多,单位观察面积数量2656个/mm2,草酸钙簇晶数量较少,27个/mm2;而野生品的淀粉粒数量较少,1791个/mm2,草酸钙簇晶较多,72个/mm2。结论:道地药材多伦赤芍与其他产地药材略有差异,可以根据其外观形态和木纤维束情况区别其他产地赤芍。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根横切面导管的排列方式和单位面积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的数目,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