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肢体测量表型的地区差异。 方法 于2015~2019年采集广西南宁、河南郑州和江苏泰州3个地区汉族成人样本的31项肢体测量表型,对各项表型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年龄与表型间相关性分析及地区间差异分析,并基于肢体表型个体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具有显著地区差异的肢体表型,用于精细刻画3个地区汉族人群的体质特征。 结果 3个汉族人群的绝大多数肢体表型在性别和地区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年龄与部分表型之间存在正或负相关关系。基于个体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汉族人群在肢体测量表型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广西汉族(长江以南)与河南汉族(淮河以北)、江苏汉族有较大差异,河南汉族和江苏汉族的差异相对较小,而江苏汉族在部分肢体表型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能与河南汉族明显区分开。 结论 汉族人群肢体测量表型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长江可能是现代南北人群交流的最大地理屏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成人皮褶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特点.方法:测量1400例河南汉族成人肱三头肌、肩胛下皮褶厚度,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河南汉族男性农村和城市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均在30岁~达到峰值,以后持续下降.女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现折线形状分布,且大于男性;城市女性在50岁~、农村女性在40岁~达到峰值.男性体脂率与瘦体质量在20岁~和40岁~变化最大,女性表现为平稳上升趋势.结论:河南汉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在各年龄段有不同的变化,体成分变化的数量、比例及分布部位具有一定差异.河南汉族人群处于高肥胖率水平,男性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体部测量表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人群间的差异。方法:对南、北、中部3 个地区汉族 人群的42 项体部测量表型进行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汉族人群体部的高度表型之间、高度与长度表型之间、 长度表型之间、围度表型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宽度表型之间、宽度与高度表型之间、宽度与长度表型之间、 宽度与围度表型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围度与高度、长度表型之间则具有较弱的正相关性。结论:体部 测量表型间的相关性反映了人体部分特征发育的关联性与规律性,同时相关性在人群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为后 期复合表型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深入探讨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苏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特征。方法在江苏淮安调查了311例城市汉族(男157例,女154例)与421例乡村汉族(男213例,女208例)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二头肌皮褶、三头肌皮褶、腓肠肌皮褶)厚度值。结果城市女性各皮褶厚度值均比城市男性高,乡村女性与乡村男性相比亦如此;江苏汉族皮褶厚度存在显著性城乡差异;江苏城市汉族6项皮褶厚度值多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江苏汉族成人城市男女间、乡村男女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在性别和地区间的差异。方法 2015~2019年,采集河南省、江苏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样本(分别为1022例、963例、1017例)的8项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指标,数据整理后进行性别间和人群间的统计学差异检验,并采用多重对应分析考察鼻部形态特征的地区差异。结果 3个汉族人群的绝大多数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在性别间和地区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多重对应分析图维度1上,河南和江苏汉族人群鼻部形态特征相似度较高,而广西与前两个地区的鼻部形态特征差异较大;对维度一贡献最大的鼻部形态特征为鼻尖形状、鼻翼高度和鼻翼突度。结论 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而不同地区汉族人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鼻尖和鼻翼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发育规律。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1 472 名( 男生800 名,女生672 名),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的皮褶厚度。 根据长岭和Brozek 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土家族男生皮褶厚度在7~8 岁、9~11 岁、女生在 13~15 岁增长较为明显;多数年龄组皮褶厚度均值女生大于男生,7 岁、10 岁和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体脂率、脂肪质量及其指数均值女生高于男生,在7 岁、9 岁、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 女生瘦体质量及其指数年龄变化曲线逐渐上升并出现2 次交叉,在12 岁交叉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男生体 脂率外,3 项皮褶与体成分各指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12 个族群比较,土家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重庆汉 族和云南摩梭人、肩胛下皮褶厚度与重庆汉族和内蒙达斡尔族较为接近;而女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内蒙古达斡 尔族和广东瑶族、肩胛下皮褶厚度与潍坊汉族和广东瑶族较为接近。结论:湘西州土家族学生皮褶和体成分发育 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并存在性别、年龄差异,体脂含量低于新疆维吾尔族等其他族群学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方汉族大学生皮下脂肪的发育状况及体成分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以北方生源为主的河北某高校10个班1 188(男570,女61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身体测量,用皮褶厚度估算体密度和体脂率。结果:除体密度外,城市男、女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都高于乡村学生;男生的体密度、瘦体重均明显高于女生,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却低于女生;身体3个部位皮褶厚度两两呈相关性,男生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女生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呈不均匀分布;皮褶厚度除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外,与体质量、BMI、腰围呈正相关性,瘦体重与其他几个指标都有明显相关性;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南北差异和时间差异。结论:北方汉族大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城乡、性别差异,时间因素也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辽宁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辽宁517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辽宁农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作出各项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曲线.结论:辽宁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  相似文献   

9.
隋杰  李欣  温有锋  张文虔  李强  于婷 《解剖学报》2022,53(1):120-125
目的 探讨造成内蒙古和新疆达斡尔族成人皮下脂肪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及环境对皮下脂肪发育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544例(新疆304,内蒙古240)达斡尔族成人9项身体围度值与6项皮褶厚度值,对新疆和内蒙古达斡尔族身体围度、皮褶厚度以及肥胖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新疆和内蒙古达斡尔族除大腿围外,其余8项身体围度、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等2项皮褶厚度、皮-弗指数、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等3项肥胖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分析显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皮下脂肪发育较强。 结论 内蒙古达斡尔族比新疆脂肪发育较强,肌肉发育较弱,两地超重及肥胖问题均较严重,建议加强锻炼注意饮食,低温、缺乏体育锻炼、经济和医疗水平低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皮下脂肪增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年龄变化特征.方法:对390名(男192名,女198名)满族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男、女性皮褶厚度值分别在4.01~16.05mm之间和 8.15~28.96mm之间,满族成人躯干部皮下脂肪发育优于四肢,以背部皮下脂肪最厚;随年龄的增长,男性6项皮褶厚度变化不大,女性20岁组最小(腓肠肌皮褶仅次于60岁组),30岁组最大(髂前上棘皮褶40岁组最大),达到高峰后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值和体脂百分含量均高于男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我国部分人群皮褶厚度比较,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皮下脂肪比较发达,体脂百分含量较高,身体偏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面部测量特征在广西和河南2 个地区的汉族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7 ~ 2018 年, 在广西和河南共测量了2 039 例( 广西和河南分别为1 017 例、1 022 例)汉族成年个体的58 项头面部特征。对这 些数据进行性别、年龄和地区间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并基于个体数据筛选出在2 个汉族群体中有较大差异的 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46 项性状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男性33 项头面部测量值均大于女性;女性52 项, 男性48 项性状与年龄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广西汉族与河南汉族之间在第一主成分( PC1)上存在显著的南 北地区差异;广西汉族面较狭、鼻较宽,河南汉族面更阔、头更宽、鼻更狭。结论: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汉族和 以河南为代表的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面部区域,以鼻部特征最为 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纳西族各项肥胖指标与体脂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687名18~90岁成年纳西族人,运用人体测量法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其体重、身高、胸围、腰围、臀围、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体质量指数(BMI)、内脏脂肪等级和体脂率等指标,并将各项指标分别与体脂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纳西族成人的平均体脂率男性为正常水平,女性属于肥胖。按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纳西族男性和女性均在正常范围内。根据腰围的判断标准,纳西族男性腰围在正常范围内,而女性腰围属于腹型肥胖。相关分析表明,纳西族成人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BMI、内脏脂肪等级与体脂率均成正相关。纳西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与体脂率相关性最强,其次是BMI;纳西族女性胸围与体脂率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腰围。 结论 纳西族成人各项肥胖指标均与体脂率成正相关,相关程度存在性别、地区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城市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随机采样原则,按照《人体测量方法》的规定,2009年~2013年在中国22个省共31个地区测量了10 451例城市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等20项指标值,并计算了7项指数和体脂率。结果:随纬度增加,男性、女性的头部、面部、躯干、下肢的高度值均增大,共同导致身高与纬度呈正相关。下肢全长增加的速度均超过身高增加的速度,北方汉族人的下肢占身高的比例大于南方汉族。随纬度增加,汉族城市人身体脂肪逐渐增多,胸腔、腹腔内脏器官和脂肪的体积增加、躯干宽度增大、躯干骨骼增重、臀部肌肉及脂肪增多;女性上臂、背部、腹部、小腿的皮下脂肪厚度呈线性增加,男性背部皮下脂肪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厚,男性大腿骨骼、女性上臂骨骼变得粗大,女性上臂肌肉逐渐发达,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结论:汉族城市成年男性、女性的身高、体质量均与纬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rs1256049、rs4986938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宁夏籍汉族大学生的 分布特征。方法:采用TaqMan 探针基因分型法,分析宁夏籍汉族1 156 名( 男516 例,女640 例)大学生ERβ 基 因rs1256049、rs4986938 两位点多态性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特征,并与国内报道及1000 Genomes 网站上公布的 其他地区或种族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宁夏籍汉族大学生ERβ 基因rs1256049、rs4986938 位点各基因型及等 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已报道结果相比,rs1256049 位点多态性与湖南、湖北、 成都和广西汉族及广西壮族人群间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江苏汉族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4986938 位 点多态性与湖南和成都汉族人群间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江苏、湖北和广西汉族及广西壮族人群间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与1000 Genomes 网站结果相比,rs1256049、rs4986938 两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南方人群、欧洲人群和 非洲人群的分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北京汉族和日本人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夏籍汉族大学 生ERβ 基因rs1256049、rs4986938 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性,与国内不同地区及 国外不同种族人群间的差异性可能与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Anthropometric and body composition indicators of Bahraini adolesc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tends to extend into adulthood and predisposes the individual to some chronic diseases in later life. Body composition is a good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obesity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people. AIM: To determine the anthropometric and body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hraini adolescents and to compare these measurements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on the same age group. SUBJECTS OF METHODS: Cross-sectional data on 506 Bahraini adolescents (249 boys and 257 girls) aged 12-17 years were collected in 2000. The sample was selected from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schools using a multistage stratified sampling procedur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including weight, height, mid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triceps, subscapular and medial calf skinfold thickness, were performed on the adolescents. Body mass index (BMI), percent body fat,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AMC), arm muscle area (AMA), arm fat area (AFA), waist/hip ratio (WHR), and subscapular/triceps skinfold ratio (STR) were also calculated. RESULTS: A sexual dimorphism that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tial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during puberty was observed.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mean BMI, skinfold thickness and percent body fat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reported in earlier studies on Bahraini adolescents of corresponding age range,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fat accumulation among the adolescent population. Bahraini adolescents were found to be shorter and of similar weight or even heavier than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indicating a greater trend of obesity among Bahraini adolescents. CONCLUSION: A trend of greater obesity appears to have occurred in the Bahraini adolescent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86 and 2000.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given recent evidence link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to increased risk of obesity and morbidity in adulthood. Therefore, programmes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hould be given a high prior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鄂温克族成人皮褶厚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以及与中国其他族群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取 样方法,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调查了195 例( 男性129 例,女性66 例)鄂温克族人的6 项皮褶厚度( 面颊、肱 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厚度值,分析了鄂温克族人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 变化的特点。结果:鄂温克族男性肩胛下皮褶最厚,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女性则是髂前上嵴皮褶、肱三头 肌皮褶最厚,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男性、女性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厚度均高于四肢。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均大 于男性。男性肩胛下皮褶值随年龄增长,明显的线性上升,其余5 项皮褶厚度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面颊、肩胛下、 髂前上嵴、小腿内测皮褶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除髂前上嵴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鄂温克族男性、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中国南方少数 民族,也大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一些汉族族群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