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简述了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和诊治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对IBD进行肠道微生态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者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文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特征是反复发生肠道溃疡,以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IB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检测方法以及微生态制剂(MEA)对IBD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贫血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也可增加患者的住院频率。据报道IBD并发贫血的发病率为6~74[1]。IBD患者贫血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铁摄入与丢失的负平衡、慢性病所致贫血、VitB12和叶酸缺乏、药物介导、炎症因子、溶血等众多因素均可能参与贫血的发生。过去普遍认为贫血是IBD不可避免的伴随症状,往往重视度不够,但最近的观点强调,贫血是此类患者明确的治疗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贫血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IBD合并贫血给IBD治疗带来困难,增加患者的住院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IBD合并贫血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表明铁缺乏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由免疫、遗传、环境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由于它存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及后期病变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早期准确诊断IBD是一个难点,目前诊断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但是患者缺乏依从性.肠道菌群在IBD中的特征性变化提示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在IBD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肠外表现等中的特征性变化,并建立肠道菌群诊断模型,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该模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将综述肠道菌群对IBD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贫血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常见的肠外并发症之一,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也可增加患者的住院频率。据报道IBD并发贫血的发病率为6%~74%[1]。尽管在IBD患者中导致贫血是多因素的,但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2]。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BD合并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免疫、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发现IBD与真菌微生物群存在密切关系:(1)真菌在肠道中正常定植,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员;(2)IBD患者存在微生物群失调,真菌分布异常可能参与IBD发生或者进展;(3)粪便微生物移植、微生态制剂等在IBD治疗中已有初步疗效;(4)IBD患者肠道内真菌群落的改变是继发于肠道细菌群落的失衡还是IBD的独立病原学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真菌菌群在IBD进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性进展与微生态制剂在IBD治疗进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免疫、肠道菌群和环境等因素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肠道菌群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应引起重视。近年来,饮食对肠道菌群及IBD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文献报道食品乳化剂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饮食中食品乳化剂对肠道菌群及IBD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IB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对维持人体肠道功能稳态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IBD中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功...  相似文献   

15.
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主要通过3条代谢途径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肠道菌群在调控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IB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密切相关,色氨酸可能是IBD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枢纽。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的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有助于发现新的IBD治疗靶标。该文就肠道菌群与色氨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IBD患者的色氨酸代谢变化、色氨酸代谢对IBD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应用价值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肠道平滑肌动力改变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IBD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肠道运动的异常和神经递质的失衡在IBD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运动功能变化.因此,恢复神经递质的失衡并重建肠道动力平衡的策略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前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患病高峰主要为中青年期,该时期患有IBD可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影响。IBD相关的心理障碍发生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干预可改善IBD患者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率。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相关心理障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洪娜  于成功 《胃肠病学》2011,16(11):692-69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原因未十分明确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3种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1-2]。目前IB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环境、免疫及肠道菌群相关⑴。人体肠道中定植着大量的菌群、真菌、病毒,它们的失调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⑶,并且IBD的菌群失调持续存在,已经达到黏膜缓解的患者,肠道菌群依旧与健康人不同,处于失调状态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