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传染源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石台县3个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程度的自然村(矶滩乡矶滩村、丁香镇石泉村和丁香镇西柏村),于2018年6月和10月分别采取“夹夜法”连续3晚在有螺环境捕捉野鼠,对捕获野鼠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和Kato-Katz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查,统计捕获的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结果 石台县3个调查村共捕获野鼠376只,平均野鼠密度为9.1%(376/4 124),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24.2%(91/376)。其中丁香镇石泉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为30.1%;丁香镇西柏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低,为17.4%;各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11, P> 0.05)。6月和10月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6.8%(34/127)和22.9%(57/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 P=0.406)。捕获的野鼠包括褐家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白腹巨鼠等6种,其中黄毛鼠和褐家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4.9%(22/...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池州市贵池区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2年,根据贵池区既往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流行类别和流行程度,每年抽取不少于10%的有螺流行村开展野鼠调查。采用夹夜法在有螺环境投放鼠夹,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对捕获的野鼠进行平行检测,统计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2020—2022年共调查流行村46个,累计捕获野鼠922只,野鼠密度为6.91%(922/13 34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3.02%(120/922);不同年份野鼠密度分别为8.22%(245/2 982)、4.29%(217/5 058)和8.67%(460/5 30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7%(8/245)、14.29%(31/217)和17.61%(8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6、29.455,P均<0.05)。山丘型地区野鼠密度为7.82%(589/7 534),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6.98%(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方法 建立“入院-住院-出院”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并对101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比较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前后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健康行为综合评分以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健康行为正确率。结果 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后,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Z=-7.688,P <0.01)、血吸虫病防治态度(Z=-3.576,P <0.01)和健康行为综合评分均高于实施前(Z=-4.328,P <0.01),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54.3%上升到82.7%(χ2=188.886,P <0.01)、血吸虫病防治态度正确率从88.4%上升到98.0%(χ2=22.001,P <0.01)、健康行为正确率从48.2%上升到59.7%(χ2=11.767,P <0.01)。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显著提高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评价和分析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效果提供基线调查资料。方法选择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一个为试点村,实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另一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在2个村同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以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试点村和对照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57%和4.29%(χ2=1.10,P=0.294),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7.14%和14.62%(χ2=0.14,P=0.711)。试点村最高活螺密度为1.5446只/0.1m2,最高阳性螺密度0.0213只/0.1m2;对照村最高活螺密度为0.7036只/0.1m2,最高阳性螺密度0.0284只/0.1m2。居民防病意识2个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点村居民接受综合治理的程度高于对照村。结论 2个行政村从自然环境、流行程度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均相近,符合实施对比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湖南省岳阳市城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行为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小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岳阳市城区洞庭湖湖畔学校和中心城区学校各2所,每所再从五、六年级分别抽取2个班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血吸虫病相关知识、预防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湖畔小学353人、中心城区小学363人,两组学校小学生年龄、性别、年级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4,χ性别2=1.615,χ年级2=2.152;P均>0.05)。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42.60%(305/716),其中,湖畔学校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52.97%)高于中心城区(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61,P<0.05);学生行为正确率为76.68%(549/716),血防知识知晓组行为正确率(81.31%)高于不知晓组(7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对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年以武汉市江岸区育才汉口小学为研究现场,整群抽取该校所有4~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吸虫病同伴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变化,评价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所有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血防态度和相关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1.50%、93.70%、92.99%,干预后分别上升至86.50%、98.98%、9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57、21.692、20.691,P均<0.05)。干预前,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49.19%、92.20%和92.72%,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为53.83%、95.21%和93.28%,四、五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14、2.034、0.096,P均> 0.05);干预后,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上升至75.93%、...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陕西省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及诊治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我省结核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对全省10个地级市、108个县(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情况,以及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能力建设情况以2014年和2017年数据作对比,分别来源于《陕西省“十二五”结核病防治规划》评估和2017年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联合大检查。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指标来源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以实施前3年(2012—2014年)与实施后3年(2015—2017年)的数据作对比。运用SPSS 19.0处理数据,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4年和2017年全省设有结核病定点医院的数量分别为20家和107家,2017年较2014年增加了87家。2014年全省共有结核病防治人员923名,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656名,定点医院267名。2017年全省共有结核病防治人员1200名,其中CDC 403名,定点医院797名;与2014年相比,CDC人员减少了38.57%,定点医院人员增加了198.50%。2014年全省有3个地级市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5.56%(6/108)的县(区)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检测,12.04%(13/108)的县(区)开展了痰培养。2017年全省有8个地级市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49.07%(53/108)的县(区)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检测,55.56%(60/108)的县(区)开展了痰培养。新型防治模式实施前3年全省初诊查痰率为98.50%(329981/335014),发现肺结核患者63892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4089例),发现病原学阳性患者14087例,病原学阳性率为23.56%(14087/59803)。实施后3年全省初诊查痰率为95.00%(312503/328948),发现肺结核患者61583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295例),病原学阳性患者10588例,病原学阳性率为18.81%(10588/56288)。新型防治模式实施前后初诊查痰率降低(χ 2=6484.178,P=0.000),病原学阳性率降低(χ 2=390.104,P=0.000)。实施前3年因症就诊发现肺结核患者占29.43%(18805/63892),转诊发现患者占43.90%(28047/63892)。实施后3年因症就诊发现肺结核患者占25.38%(15628/61583),转诊发现患者占57.79%(35586/61583)。转型后因症就诊发现患者的构成比下降(χ 2=259.002,P=0.000),转诊发现患者的构成比上升(χ 2=2419.762,P=0.000)。新模式实施前后3年非结核病防治机构报告患者总体到位率分别为93.18%(62177/66726)和89.96%(61323/68169),实施后总体到位率下降(χ 2=453.550,P=0.000)。新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04%(60464/63619)和94.97%(57872/60939),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56,P=0.551)。 结论 我省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推进顺利,防治能力加强,但部分患者诊治及管理指标有所下滑,实施质量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当前扬州市江都区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江都区螺情、人群病情、家畜病情及哨鼠监测等资料,分析疫情变化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江都区累计查螺17 042.85 hm2,有螺面积14.54~88.82 hm2;活螺框出现率9.90%~14.64%,活螺平均密度0.17~0.61只/0.11 m2;累计解剖钉螺20 698只,均为阴性。人群血清学查病90 335人,阳性率0.10%~0.66%,平均阳性率0.40%。其中,流动人口血检平均阳性率高于常住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11,P<0.05),而常住居民血检平均阳性率又高于门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21,P<0.05)。累计开展病原学检查12 397人,未检出阳性。累计开展家畜检查4 048头·次,未发现阳性。结论 “十三五”期间江都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防治成效显著,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需继续落实综合防治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HIV感染并发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与弓形虫脑病患者在不同CD4 + T细胞水平时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HIV感染者中筛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46例,均进行了MRI检查。其中,弓形虫脑病21例(弓形虫组),89个病灶;TBM 25例(TBM组),174个病灶。 从病灶分布、形态、大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特征、周围水肿带程度等指标,评价两组在CD4 + T细胞<15和≥15个/μl水平时的上述MRI指标的差异。结果 弓形虫组、TBM组皮层及皮层下区病灶占所有病灶的比例: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分别为83.0%(44/53)、45.8%(3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203,P=0.000);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分别为77.8%(28/36)、59.8%(61/1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076,P=0.079)。 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弓形虫组、TBM组结节状病灶占所有病灶的比率分别为54.7%(29/53)、75.0%(5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29,P=0.018);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两组斑片状、环形病灶占所有病灶的比率分别为88.9%(32/36)、64.7%(66/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60,P=0.006)。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DWI低、高信号病灶比率在弓形虫组分别为41.6%(15/36)、27.8%(10/36),在TBM组分别为7.8%(8/102)、41.2%(42/102),ADC图像低、高信号病灶比率在弓形虫组分别为22.2%(8/36)、41.7%(15/36),在TBM组分别为40.2%(41/102)、9.8%(10/1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WI: χ 2=21.964,P=0.000;ADC: χ 2=18.440,P=0.000)。结论 不同CD4 + T细胞计数水平时,HIV感染并发TBM与弓形虫脑病患者MR扫描在病灶分布、形态、DWI和ADC图像信号特征上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评价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两年的初期效果,以优化防治策略。方法从2005年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秋浦河流域16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中,随机抽取疫情未控制和控制村各3个,调查比较2005和2006年的螺情和病情。结果阳性螺密度疫情未控制村和控制村分别由2005年的0.091只/0.11m2、0.0028只/0.11m2降至2006年的0.0048只/0.11m2、0.0004只/0.11m2;钉螺感染率疫情未控制村由2005年的0.24%降至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9,P=0.003);疫情控制村由0.30%降至0.05%,无统计学差异(χ2=3.193,P=0.074)。疫情未控制村和控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5.86%、3.67%下降至2006年的2.28%、0.9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期观察表明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进一步控制秋浦河流域的血吸虫病疫情,尤其是在降低滩地污染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胶体染料法(DDI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三种方法在我县不同流行程度、不同流行类型地区中检测人群血清中血吸虫抗体的效果。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洲滩型传播控制地区的群心村、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的金塔村和传播阻断地区的郎坑村各随机抽取150人作为检测对象,分别用DIGFA、DDIA和IHA检测待检对象血清中血吸虫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IGFA、DDIA和IHA 对传播阻断村人群血清均未检出血吸虫抗体;对山丘型传播控制村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3%(20/150)、2.0%(3/150)和12.0%(18/150);而三种方法组合检测的阳性率提高至19.33%(29/150),用DIGFA和IHA组合检测的阳性率提高至17.33%(26/150)。对洲滩型传播控制村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阳性率,DIGFA、DDIA和IHA分别为26.7%(40/150)、9.3%(14/150)和24.7%(37/150);而三种方法组合检测的阳性率提高至36.0%(54/150),用DIGFA和IHA组合检测的阳性率提高至34.0%(51/150)。结论  由于铜陵县疫情已达到传播控制,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逐年下降,采用多种方法组合检测,可以提高人群血吸虫抗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2个,1个为试点村,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措施,一个对照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分别观察其控制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野粪污染、钉螺感染的效果。结果对策实施2年后,试点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6.3%,对照村人群感染率上升了19.7%,并且时有急性感染发生。试验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了85.6%,对照村上升了152.2%,对照村滩地阳性螺密度上升的幅度是试点村的3.98倍。结论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而且能够改善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降低肠道寄生虫病,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控制血吸虫病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南涧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对策、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月,选取南涧县既往血吸虫病疫情相对较重的乐秋乡乐秋村和南涧镇白云村作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村,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历史疫情和防治资料,并进行钉螺和野粪分布等现况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2017-2018年, 云南省南涧县乐秋村和白云村人群血吸虫病筛查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为6.76%(202/2 990)和2.86%(142/4 971),牛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1 160)和10.65%(31/291),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现有钉螺分布面积21.06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9年在乐秋村和白云村查出有螺面积6.17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2.17%(245/11 298),活螺平均密度为0.06只/0.1 m2(683/11 298),未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共在23个环境捡获牛、羊、犬和马属动物等野粪136份,未发现血吸虫病原学阳性。结论 南涧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已处于低水平,但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需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村一策防治措施快速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将潜江市2011年人群或耕牛血吸虫感染率1.5%的流行村作为重点村,制订并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措施,评价其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至2013年底,重点村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45.91%和49.38%(χ2=469.19、11.46,P均0.01)。全部重点村人、畜感染率均1%。结论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措施可快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目平湖地区五一村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洞庭湖洲垸亚型流行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0年五一村血吸虫病情、螺情、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实施的各种防治措施等资料,分析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五一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11.44%降至2010年的1.12%,其中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9年间耕牛粪检阳性率维持在10%左右。垸外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由2003年秋季最高的10.49只/0.1 m2降至2010年秋季的0.68只/0.1 m2。2003年垸外春季感染螺平均密度高达0.026只/0.1 m2,2006年以后再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大幅度下降,耕牛和渔民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根据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血吸虫病现场调查方法并评估其应用 效果。 方法 方法 2012年在湖南、 湖北、 江西和安徽4省选取60个行政村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 并在钉螺调查环境采用塑 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野粪感染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 方法为先采取血清学筛查, 阳性者再 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检 (1粪3检), 每个评估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评估村全 部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结果 在4省60个评估村中, 共调查了65处野粪环境, 78.46% (51/65) 的环境发现野粪, 野粪阳 性率为1.07% (9/842)。73.33% (44/60) 的行政村有存栏家畜 (耕牛), 存栏家畜数最多的为江西省南昌县五丰村 (329头); 共调查了3 242头家畜 (牛), 感染率为1.51% (49/3 242), 家畜感染率最高为江西省永修县同兴村 (4%)。共调查47 099人,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77% (364/47 099), 最高为4.37% (湖南省华容县畜牧场村), 有43.33% (26/60) 的行政村人群血吸虫 感染率为0; 所有评估村2011和2012年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60个评估村中共调查了77处钉螺环境, 其中洲滩环 境51处, 沟渠环境26处。51处洲滩环境中, 5.88% (3/51) 的环境查到感染性钉螺, 80.39% (41/51) 的环境查到活螺, 最高活 螺平均密度为3.20只/0.1 m2 (湖南省华容县幸福乡畜牧场村),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5只/0.1 m2 (4/8 942), 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湖北省洪湖市刘家堤村和六合村及安徽省贵池区江口村。26处沟渠环境中,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53.85% (14/ 26) 的环境中查获活螺, 最高活螺平均密度为3.76只/0.1 m2 (湖北省嘉鱼县花口村)。 结论 结论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血吸虫病 现场调查方法, 有助于科学、 客观、 快速地评估湖沼型疫区高危传播环境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