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学东  刘爱连  田士峰 《放射学实践》2021,36(11):1408-1413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评估T2及T3期胃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单源双能CT三期增强能谱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的影像资料。由两名观察者分别在互不知晓病理分期的情况下在三期增强单能量图像上进行感兴趣区的勾画,感兴趣区为最大层面的上下三个层面,得到的数据以EXCEL表格输出。统计增强后各期40~70keV下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值,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取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统计学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各期各参数结果的一致性;根据正态分布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灶各期各参数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有鉴别价值的参数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效能。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联合单能量CT值和NIC值,并获得对两组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静脉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和NIC值在T3期胃癌均大于T2期胃癌(P<0.05)。诊断T3期胃癌的AUC分别是0.744、0.734、0.729、0.712、0.714、0.807。其中NIC的AUC最高,以NIC≥0.42时,敏感度为61.9%,特异度89.5%。动脉期和延迟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NIC值在T2与T3胃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静脉期40keV CT值和 NIC值后AUC为0.822,高于部分单一参数的效能。提示联合40keV单能量CT值与NIC值可以提高诊断效能。结论:静脉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NIC值可以进行T2期和T3期胃癌的鉴别诊断。应用能谱参数进行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恶性结节组34例,良性结节组5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在增强融合图像上分析甲状腺结节大小、数目、形状、边缘、强化程度、钙化、囊变和周围组织侵犯等征象。DSCT双能量分析参数包括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对CT征象、双能量参数及两者结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征象在数目、形状、边缘、囊变和周围组织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结节组动静脉期NIC及λHU均低于良性组(P<0.001)。CT征象、双能量参数及两者结合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907、0.934,灵敏度分别为79.4%、88.2%、91.2%,特异度分别为66.7%、92.2%、90.2%,后两者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前者(P均<0.001),以两者结合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3.
刘妮  王淑霞  谢元亮  黄增发  王翔 《放射学实践》2019,34(11):1224-1227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联合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且行双能量CT静脉期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的90个甲状腺结节(乳头状癌63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7个),计算标准化碘值(NIC),记录结节CT形态学及超声表现,比较两组结节的NIC,评价NIC、超声、CT形态学独立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NIC平均值为0.32±0.33、0.77±0.16(P<0.05),当NIC以0.65为阈值时,预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 NIC、超声、CT形态学独立诊断的敏感度为85.20%、76.19%、73.81%,特异度为88.90%、66.67%、77.78%,符合率为80%、76.67%、73.33%。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82.50%,特异度为92.60%,符合率为84.44%。结论:双能量CT静脉期增强NIC及CT形态学联合超声检查能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能谱综合分析平台多定量参数预测胃间质瘤(GST)增值抗原Ki-67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单源双能CT三期增强能谱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分析指标含Ki-67)证实为GST的影像资料,按照Ki-67表达指数(>6%为高表达,≤6%为低表达)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n=11)和低表达组(n=17)。由两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灶实质区各期40~70keV下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值,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各期各参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灶各期各参数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有鉴别价值的参数对Ki-67高、低表达组GST鉴别诊断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与Ki-67表达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两位观察者测得两组病灶各期各参数值的一致性均良好(ICC>0.75)。Ki-67高表达组的动脉期40~70keV CT值、IC值、NIC值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40、50、60、70 keV的CT值、IC值、NIC值诊断高表达组的AUC值分别为0.807、0.807、0.818、0.807、0.824、0.866,与Ki-67表达指数呈中到高度相关(r=0.471、0.466、0.458、0.442、0.459、0.738,P<0.05);Ki-67高表达组的静脉期40~70keV CT值、IC值、NIC值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40~70keV CT值、IC值、NIC值诊断高表达组的AUC分别为0.781、0.765、0.749、0.717、0.840、0.904,与Ki-67表达呈中到高度相关(r=0.585、0.570、0.552、0.503、0.660、0.860,P<0.05);两组病灶平衡期40~70keV CT值、IC值、N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动、静脉期40~70keV单能量CT值、IC值、NIC值与GST Ki-67表达呈正相关,可反映GST肿瘤细胞增殖程度,其中静脉期的NIC为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能CT碘浓度在定量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双能CT图像,依据病理结果分为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术前均行双能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经Liver VNC软件测量病灶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碘浓度(IC),测得正常甲状腺碘浓度(IC甲状腺)、病灶碘浓度(IC病灶)、病灶与IC甲状腺差值(ICD)及ICD与IC甲状腺比值(ICDNR病灶),两组间各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分别比较非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IC病灶、ICD病灶、ICDNR病灶的值,平扫及动脉期在两组变量的比较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IC病灶、ICD病灶、ICDNR病灶的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定量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50例,术前均行宝石能谱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40~140 keV各能量点下肿瘤的CT值(间隔10 keV),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IC,计算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及静脉期碘含量降低率(ICrr).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微血管侵犯将病变分为2组:微血管侵犯组(A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有无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参数对微血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能谱CT增强扫描共检出小肝癌56个,其中A组37个病灶,B组19个病灶.A组病灶动脉期IC、NIC、能谱曲线斜率及ICrr分别为(2.48±0.70) mg/mL、0.23±0.05、3.39士1.01及0.28±0.16,B组分别为(1.65士0.47) mg/mL、0.16±0.04、2.22±0.64及0.02±0.24,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病灶动脉期40~140 keV的CT值均高于B组,但仅在40~60 keV下2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B2组病灶在静脉期40~140 keV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发现动脉期IC、NIC、Slope (λHU)及ICrr诊断效能最大,AUC分别为0.85、0.87、0.87及0.83.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定量研究为术前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成像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1例经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获得单能量40~190 keV图像及碘图,计算线性融合图像与各单能量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测量动静脉期良恶性结节各单能量图像CT值、碘图正常甲状腺、结节、同层面颈动脉碘浓度值,绘制良恶性结节CT值衰减趋势图,计算曲线斜率、正常甲状腺与甲状腺结节内碘浓度差异(ICD)、碘浓度差异比(ICDNR)、标准化碘浓度比(NIC),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上述定量参数值诊断恶性结节效能.结果 动、静脉期甲状腺结节在不同能量水平下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动脉期最佳CNR在70 keV为11.61±1.71,静脉期最佳CNR在60 keV为10.55±1.09;良恶性结节动脉期单能谱曲线斜率(λ)分别为1.66±0.48,3.31±1.33,ICD分别为(2.83±1.23)mg/mL,(2.10±0.98)mg/mL,ICDNR分别为0.50±0.23,0.38±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43,4.036,2.791,P均<0.05),λ恶性结节大于良性,ICD及ICDNR良性结节大于恶性;静脉期曲线斜率分别为3.85±2.47,1.24±1.26,NIC分别为0.57±0.32,0.3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1,4.893,P均<0.05),均良性结节大于恶性;动脉期ICDNR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13,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结论 动、静脉期分别采用70 keV及60 keV单能量图像可提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能量相关定量参数值对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kVp图像(PI)、40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40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能谱CT物质定量参数及能谱曲线对儿童腹盆腔的成熟与未成熟畸胎瘤定量及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盆腔畸胎瘤的患儿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6±6.4)岁。均于术前1~2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畸胎瘤术后病理结果将患儿分为成熟型组(12例)和未成熟型组(8例)。所有患儿经能谱CT检查所得影像数据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生成动、静脉期碘(水)浓度图,通过选定ROI分别测量2组病变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有效原子序数以及碘浓度(IC)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2组的临床资料、常规CT特征及能谱CT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成熟型畸胎瘤的直径大于未成熟型,且成熟型畸胎瘤的形态更规则(10/12例),脂肪(12/12例)和钙化(12/12例)更多见(均P<0.05),2组患儿年龄、性别以及病变边界和强化形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成熟型组的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NIC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成熟型组(均P<0.05)。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以及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能谱CT各参数中NIC值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14和0.891。2组病变能谱曲线斜率图走行均呈下降趋势,成熟型组曲线位置低于未成熟组,在低能量区间(40~70 keV)未成熟组斜率K值大于成熟组。 结论 能谱CT物质定量测量技术和能谱曲线分析图在定量和定性诊断儿童腹盆腔畸胎瘤成熟度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在预测喉肿物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术前未经治疗,均行IQon光谱CT双期颈部CT增强扫描,术后有病理结果的喉肿物患者47例。将两期图像传输至Philips ISP图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能谱曲线、碘密度图和有效原子序数图。选择病灶强化最明显层面,勾画病灶和颈内动脉ROI,记录碘含量(IC)和有效原子序数值(Zeff),计算归一化碘含量(NIC)、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记录40 keV及90 keV时病灶CT值,计算病灶能谱曲线的斜率(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喉鳞癌和喉良性病变之间各项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能谱定量参数与喉鳞癌、喉良性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诊断喉肿物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动脉期中,喉鳞癌和良性病灶的λ分别为1.36±0.53、1.07±0.51;IC分别为(0.96±0.37)mg/ml,(0.75±0.37)mg/ml; NIC分别为0.13±0.07,0.09±0.05;Zeff分别为7.85±0.2,7.73±0.22;nZeff...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病理分级为Ⅱ级者31例,Ⅲ级者21例。所有患者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胸部CT增强扫描。将双期增强图像传输至MMW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碘图和能谱曲线。在双期碘图上分别选取病灶强化最明显的层面,在病灶及主动脉中心勾画ROI测量碘浓度(IC),记录各ROI的能谱曲线上40~140 keV各单能级水平时的CT值,计算病灶的相对碘浓度(SIC)及能谱曲线的斜率(λ)。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双期图像上各项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动脉期中,Ⅱ级和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084±0.365)和(1.690±0.839)mg/mL,SIC分别为0.124±0.616和0.196±0.118,λ值为1.645±0.473和3.029±1.548;静脉期中,Ⅱ级与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819±0.696)和(2.271±0.850)mg/mL,SIC值分别为0.307±0.118和0.405±0.192,λ值分别为3.508±0.815和4.112±1.176。动、静脉两期中,两种组织学分级病灶之间IC、SIC和λ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病灶的IC、SIC和λ值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呈弱或中等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408、0.357和0.501),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0.710和0.794,λ值鉴别Ⅱ级和Ⅲ级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67.7%。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双能CT碘图和能谱曲线的相关定量参数与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双能CT定量参数能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诊断增益价值和其对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131I治疗的404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315例,年龄21~69(46.3 ± 5.9)岁。所有患者均首次行131I治疗,剂量为1.11~9.25 GBq,治疗后第5天行全身前、后位131I平面显像,同时对其探测到的摄碘灶加做SPECT/CT显像,单独依据131I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将摄碘灶定性为残甲、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不确定性病灶。依据CT的解剖定位信息,计算SPECT/CT显像对131I平面显像显示的摄碘灶的原始诊断的修正比例,从而评估SPECT/CT显像对DTC患者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131I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之间的分布差异采用McNemar和McNemar-Bowker检验进行评估。 结果 404例DTC患者的131I平面显像共检测出927个摄碘灶。SPECT/CT显像对131I平面显像显示的927个摄碘灶中的179个摄碘灶具有诊断增益价值,准确解释了131I平面显像不能定性的118个摄碘灶。SPECT/CT显像对11.9%(48/404)的DTC患者具有诊断增益价值,1.7%(7/404)患者的诊疗决策发生了改变。131I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结果在摄碘灶定性诊断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9,P<0.001),SPECT/CT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显示明显优于131I平面显像(McNemar检验,P<0.05)。 结论 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DTC患者具有诊断增益价值,并对其临床诊疗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能谱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及能谱参数。采用Discovery CT750HD CT扫描机能谱模式扫描,在最佳单能量影像上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分析。应用能谱分析与测量软件对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碘含量(IC)、水含量(WC)、标化碘含量(NIC)、能谱曲线斜率(K)等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灶能谱参数进行比较,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甲状腺恶性肿瘤形态学表现为单发57例(85.1%),形态不规则46例(68.7%),边界不清楚45例(67.2%),密度不均匀48例(71.6%),21例(31.3%)可见钙化灶。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病灶W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的IC、NIC及K值均高于未分化癌和淋巴瘤(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恶性肿瘤形态学表现及能谱参数有一定差异,了解其差异有助于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碘浓度、体积及总碘量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108例疑颈部或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双能量扫描,将患者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在后处理工作站中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体积,并计算得到甲状腺总碘量,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碘含量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甲状腺左、右叶碘浓度、体积及碘含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总碘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0岁组与40~60岁组比较,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0岁组与>60岁组比较、40~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体积三组年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准确测量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反应人体内碘水平,为评估甲状腺功能及诊断甲状腺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肝脏碘含量及能谱曲线特征,建立正常肝脏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参考值。方法对133例非器质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得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分析,测量肝脏、腹主动脉含碘值,并计算标化含碘值(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正常肝脏在门脉期的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44±0.06和1.44±0.2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正常肝脏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获得正常肝脏碘含量及能谱曲线,可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能谱CT碘参数在定量评价低分化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双期能谱扫描(GSI)的61例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所有图像重建后经GSI viewer软件分别测量双期病变和同层主动脉的CT值、碘基值(IC)、水基值(WC)及病变的平扫CT值,并计算病变双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及强化率(CE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应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的IC值(100 μg/cm3)动脉期分别为8.73±4.05和11.07±4.80,静脉期分别为16.89±4.89和21.18±5.96;NIC值动脉期分别为0.10±0.06和0.13±0.06,静脉期分别为0.38±0.10和0.49±0.12,即中分化腺癌组双期的IC值及NIC值均低于低分化腺癌组,但仅静脉期IC值及N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静=2.87, PIC静=0.01;tNIC静=3.38, PNIC静<0.01),而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的双期WC及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能谱CT碘参数在术前定量评估中分化与低分化胃腺癌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即碘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腺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CT 能谱成像(GSI)定量评估胃癌 Lauren 分型的价值。方法对52例胃镜确诊胃癌的患者于术前行 CT GSI 增强扫描,通过 GSI Viewer 分析软件获得单能量图、碘基图,测得病灶的 CT 值、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比,并与术后病理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肠型、混合型、弥漫型胃癌的动脉期碘浓度、标化碘浓度比、40~70 keV、40~140 keV、70~140 keV 各能量区间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2.86±6.80(100μg/mL)、0.13±0.06、2.50±1.26、0.99±0.51、0.34±0.20,18.54±6.49(100μg/mL)、0.19±0.07、3.56±1.24、1.42±0.50、0.50±0.18和24.52±9.68(100μg/mL)、0.24±0.09、4.73±1.76、1.90±0.73、0.68±0.29。其中,肠型胃癌的各组数值均明显低于弥漫型胃癌,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型-混合型、混合型-弥漫型两两比较,除肠型-混合型碘浓度比 P 值为0.037,其余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GSI 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比有助于术前评估胃癌的 Lauren 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4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3~74(48.3±8.1)岁。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检查。根据CT表现特点分析患者肺内病变的部位、数量、周围的肺组织改变及合并症等。 结果 46例患者中,42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3例位于同侧肺的不同肺叶,1例位于双肺)。所有患者中CT表现为含液囊肿的有16例、含气囊肿10例、蜂窝及肿块样囊肿20例。囊肿周围肺改变以小索条、肺透过度增高、肺不张及实变为主,分别有24例、18例、25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病灶无合并症20个、合并曲霉菌感染12个、其他感染10个、结核6个、肿瘤(类癌)1个。 结论 CT图像所示的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含液、含气囊肿具有圆形或类圆形形态,其内为单纯液体或气体,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当形成蜂窝及肿块样囊肿时,需要与肺结核、肺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