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辅助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炎症因子、疼痛及康复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采取开放式手术的110例患者资料,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硬膜外麻醉和术后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术前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炎症因子及VAS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2小时炎症因子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康复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辅助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可降低术后炎症因子表达及疼痛,提升术后康复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任恒昌  翁亦齐  朱敏  王刚  喻文立 《江苏医药》2023,(2):154-157+16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型阻滞用于机器人辅助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DCAB)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59例行择期RADCAB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胸神经Ⅱ型阻滞组(P组,30例)和对照组(C组,29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使用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型阻滞。记录拔管后2 h(T1)、4 h(T2)、12 h(T3)和24 h(T4)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组T1~T3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均低于C组(P<0.05)。与C组相比,P组术中及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补救镇痛率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肺不张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型阻滞可为RADCAB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8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后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休息时和咳嗽时术后2、6、12、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指标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开胸手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可抑制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胸腔镜手术虽有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仍有术后疼痛特别是肋间神经痛,若不能及时镇痛,可形成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神经阻滞越来越多被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其方法较多,本文就肋间神经阻滞、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下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于某院行下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组,40例/组。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经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h、4h、8h、16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可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4~2022-04本院收治50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患者阻滞方式将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将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分别纳入超声组(n=28)与盲探组(n=22)。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术后镇痛效果以及自控镇痛按压有效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超声组患者阻滞优良率明显高于盲探组(96.43%vs68.18%,P<0.05);超声组患者术后3、6、12、24、48h NRS评分以及自控镇痛按压有效次数均显著低于盲探组(P<0.05);超声组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盲探组(7.14%vs 36.36%,P<0.05)。结论:上肢骨折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效果以及术后镇痛效果优异,有助于减少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应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120例乳腺癌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单纯全麻,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比较两组围术期资料、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 0.01);试验组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镇痛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试验组术后3、6、12个月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较对照组均降低(均P 0.05);试验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1)。结论针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减少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和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较低容量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ASAⅠ~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各30例。阻滞局麻药使用0.25%左布比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分别阻滞正中、尺、桡以及肌皮神经,总量20mL。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1、2、4、12、24h的疼痛情况。结果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1、2、4h均获得较低的VAS评分(均为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20mL的0.25%左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超声引导下3种区域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1年4月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将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3组: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组。麻醉诱导前30min,在超声引导下分别行TPVB、ESPB和SAPB,均注入0.4%罗哌卡因120mg。术毕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曲马多补救镇痛,维持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3分。记录3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阻滞镇痛维持时间;比较3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消耗量、术后24h PCIA芬太尼消耗量、患者自控镇痛(PCA)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于术后2、4、8、12、24h比较3组患者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比较3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和呼吸困难发生情况、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胸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ESPB组和SAPB组患者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TPV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TPVB组(P<...  相似文献   

10.
<正>胸腔镜手术是在电视影像的引导下进行胸内复杂手术,尤其是老年患者行胸腔镜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特别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1]。因此,良好的镇痛非常必要,不仅可以预防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还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临床上常用的胸科镇痛方法有硬膜外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等,但有研究显示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较短[2]。另有临床研究显示[3],右美托咪定具有较  相似文献   

11.
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是将局麻药单次或者持续注入切口处,阻断切口附近神经末梢的疼痛信号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这种镇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手术,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而且能通过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对局麻药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处理妇产科术后患者的疼痛,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妇产科术后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产科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12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期间疼痛减轻,围术期感染率减小,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对于妇产科术后疼痛切实采取多种护理措施,可减轻妇产科患者的疼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魏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409-410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手术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该类药物的使用方式以及用量,为抗菌药物在妇产科手术的使用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我院妇产科病例实施抗菌药物干预前的286例妇产科病例及268例干预后的病例的住院病例以及抗菌药物的药房用药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在妇产科手术中的使用率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的药物选择上有了较大的改善。结论干预前的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还是存在比较多的不合理的地方,但通过干预以后妇产科的抗菌药物使用是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14.
周璐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24-325
目的:探讨股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通过选取我院2010年采取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17例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10例应用股神经阻滞镇痛技术镇痛作为治疗组,另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疼痛VAS评分及术后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并评估股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在术后恢复早期功能锻炼中的作用。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所有病例置换术前后评分有无著差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10例患者(治疗组)术后48h内及72h内在相关不良反应,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情况与7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可以减轻围手术期患者疼痛,促进其早期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ethods of pain relief during labor, review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including risks and benefits. Regional techniques such as epidural or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 limited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epidural analgesia on labor and delivery is presented. Other pharmacologic methods for labor pain relief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intravenous narcotics, paracervical block and inhalational analgesia. The following nonpharmacologic methods are also discussed: hypnosis, supportive care, transcutaneous electronic nerve stimulation (TENS), acupuncture/acupressure, subcutaneous water blocks and hydro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妇产科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高妇产科诊疗水平、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提供借鉴.方法:对成都医学会近4年完成的59例妇产科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妇产科医疗事故率高,达送鉴案例的47.46%.结论:医疗机构需进一步提高妇产科诊疗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微量泵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量泵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泵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186例作为镇痛组,将未采用任何镇痛药物18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神经适应能力评分等。结果:两组产痛、产程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生出血率,出生后新生儿神经适应能力评分(NACS)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能使疼痛阻滞完善,产程短,降低剖宫产及阴道难产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分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间歇给药的局部镇痛技术。方法 关胸前于切口后端上、下肋间处通过硬膜外套管针 ,经皮穿刺直视下放置硬膜外导管于切口上、下两根肋骨角下方的肋间神经处 ,术后间断注射局麻药以阻滞支配切口区域的肋间神经。结果 在病人手术结束后全身麻醉消失并开始诉说疼痛时作最初的肋间神经阻滞 ,5 3例中 ,42例 (79.2 %)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明显 ,术后完全停止肌肉或静脉的镇痛药使用 ;11例不同程度的减少了肌注止痛药的用量或次数。结论 该项技术能长时间保留镇痛管并连续或重复注药 ,镇痛效果好 ,持续时间长 ,简单易行 ,无置管并发症及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0.125%罗哌卡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采用硬膜外阻滞方式进行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ASAⅠ~Ⅱ足月初产妇为镇痛组,宫口开2~3 cm时经硬膜外穿刺置管,首次注入0.125%罗哌卡因与1μg/mL芬太尼混合液5~10 mL,以后可根据镇痛效果和产程进展间断追加。记录两组产妇疼痛情况、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产妇疼痛明显减轻,无运动神经阻滞、能降低剖宫产率,而对产妇、新生儿无影响。结论0.125%罗哌卡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安全有效、是比较理想的"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用舒芬太尼对妇科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15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静脉镇痛记录术后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镇静评分(Ramsay)、呕吐评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之间用药后24h和48h比较:联合用药组VAS、BCS、呕吐评分较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除了木僵、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其他指标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术后静脉镇痛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