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介绍了GGM(generalized-growth model)、GRM(generalized Richards model)、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moved)模型及元胞自动机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常用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现状,总结了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在疫情仿真预测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应用的局限性,得出了加强传染病认知、推进疫情信息实时共享、开展多模型结合应用等未来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2.
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6)
目的探讨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早期的演变规律,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2019年12月31日-2020年2月13日官方网络报道的疫情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个案数据,同期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采用Excel、ArcGIS软件开展COVID-19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Berkeley Madonna软件实验平台构建COVID-19疫情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结果陕西省截止2020年2月13日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230例,罹患率约为0.59/100 000;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40~50岁病例数最多;高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SEIAR模型分析显示,陕西省疫情的基本再生指数R0约为2.95,模型结果2020年2月初是陕西省COVID-19发病的高峰期。结论陕西省COVID-19疫情呈快速扩散趋势,SEIAR模型预测的理论发病数可以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拟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为logistic模型在新发传染病流行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logistic模型,基于官方公布的2020年1月10日—3月12日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数据,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结果 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较好,4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拟合曲线与真实疫情的变化趋势吻合。始盛期前模型平均相对误差较大(74.1%~427.0%),始盛期之后降至1.0%~4.1%。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全国(湖北省除外)、湖北省(武汉市除外)和上海市于2020年2月2—5日达到疫情峰值,2月6—11日进入缓增期。武汉市则于2月11日达到高峰期,2月16日进入缓增期。模型显示首例病例报告到疫情高峰期的时间间隔以及启动一级响应到疫情盛末期的时间间隔均约为一个最长潜伏期。 结论 logistic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拟合效果较好,能够对疫情发展态势进行分期,为疫情防控决策和防控措施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2020年春节前夕,国内暴发新冠疫情,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为了应对疫情,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广泛的卫生动员,调集大量卫生资源,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最终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文章回顾新冠疫情国内卫生动员工作,梳理卫生人力、防疫物资、科技、财务等4方面的动员情况,总结本次疫情防控中卫生动员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基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特点,使用实际数据拟合并预测武汉市疫情发展趋势。方法考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规律及采取的隔离措施,构建SEIAQR动力学模型;研究使用2020年1月10日至1月31日武汉市累积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并使用2月1日至2月10日的实时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最后,研究通过模型拟合结果评价现有抗疫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武汉市发病人数在2月4日左右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2月14日至2月16日出现一个短暂的反弹期,直至5月疫情将基本结束流行。防控措施不变的情况下,疫情结束时预计50780人感染,2449人死亡,粗死亡率约为4.82%;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了75.08%的感染率和72.40%的因病死亡率;模型拟合偏差约为4.08%。结论 SEIAQR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疾病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学者利用疫情公开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所用预测方式包括曲线拟合、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及人工智能算法三大类。传统的曲线拟合预测方式无法考虑传染病特征,预测结果并不可靠。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是本次疫情预测应用最多的一类,能够考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传播模式及各种防控措施等因素,但由于考虑的参数不可能全面,且参数可能在疫情不同阶段发生动态变化,因此预测效果往往不佳,但对早期预警、防控决策支持及防控效果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人工智能方法可以综合考虑不同防控措施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考虑得当,预测效果将会有所提高。在综合利用动力学模型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仿真模型,将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自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暴发的COVID-19疫情由于春节人口流动快速蔓延,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国大范围实施围堵缓疫策略,并不断提高检测和检出率,有效地抑制了疫情快速蔓延的趋势。在COVID-19爆发的早期,如何利用数学模型并结合少量和实时更新的多源数据,对疫情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结合前期研究基础,系统介绍如何依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数据的完善,逐步建立符合我国防控策略的COVID-19传播动力学模型,给出模型由自治到非自治,风险评估指标由基本再生数到有效再生数,疫情发展与评估由早期的SEIHR传播动力学决定到最终取决于隔离人群和疑似人群规模的演变等的重要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毒株,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病毒载量高,症状不典型,重症病例多等特点,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加快抗病毒药物以及疫苗的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动物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不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比较其各自的发病特点,为选择合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动物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中国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暴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截至2020年3月1日24时,据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确诊病例80 026例,中国港澳台地区确诊148例。目前,COVID-19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治疗药物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其他一些流感病毒的治疗经验。瑞德西韦、氯喹、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在临床上初见疗效,但其安全性和疗效,还须要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α、阿比多尔联合应用,应注意其不良反应,慎重选择。达鲁那韦目前还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中医辩证治疗还须进一步验证。本文围绕目前临床上治疗COVID-19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OVID-19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尚未有确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疫苗预防手段。结合以往冠状病毒治疗的循证证据及临床一线治疗经验制定治疗方案,现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具体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7):1143-114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冠疫情)使全社会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公共卫生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行为规范、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以及社会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等。新冠疫情使人们对公共卫生有了新启示和新定位,要改革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病原的变异监测及预警,加强传染源的早期识别与发现,关注传播途...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尚未有确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疫苗预防手段。结合以往冠状病毒治疗的循证证据及临床一线治疗经验制定治疗方案,现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具体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AR远程指导系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全国19家抗疫一线医院中该系统的使用信息,按照使用类别划分为医生指导、护理指导及非医疗指导,并分类统计具体场景中云服务器的使用频次、时间及地域,记录系统使用的具体内容及使用结果。采用SPSS 25.0软件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该系统的总使用频次为2 201次,医生指导、护理指导和非医疗指导的使用频次分别为328次(14.90%)、436次(19.81%)和1 437次(65.29%),指导成功率分别为79.27%、97.48%和98.89%。以每次使用减少一套防护用品(1件防护服、1个口罩、1副医用护目镜)计算,约减少使用防护用品6 603件;以每次操作平均节约时间成本30 min计算,共节约时间成本1 100.5 h;减少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次数>2 201次。结论:AR远程指导系统的应用既可以减少医疗防疫物资的损耗、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概率,还可以使援助疫区的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掌握临床技能、应对临床突发问题,达到快速提升临床医护人员救治效能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