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开展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扩散情况调查,为全省钉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 采取环境抽查法和系统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1个受洪涝灾害影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进行钉螺调查,通过压碎镜检法鉴定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钉螺扩散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等螺情指标。结果 2021年钉螺调查发现,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11个县(市、区)96个环境出现钉螺扩散,扩散有螺面积1 084.09 hm2,有螺框出现率7.41%,活螺平均密度0.183 4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湘江、资水、澧水和洞庭湖流域均出现螺情扩散,其中澧水流域钉螺扩散的环境数及面积最多,分别为81个、970.44 hm2(占89.52%)。扩散性质以新发环境为主,新发钉螺面积754.54 hm2(占69.60%);扩散环境以滩地为主,扩散面积968.74 hm2(占89.36%);植被以杂草为主,扩散面积883.76 hm2(占81.52%)。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钉螺扩散,需要加大查螺灭螺、环境改造和螺情监测力度,巩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20年洪涝灾害后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20年汛期降雨量、水位数据以及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受灾信息。2021年对安徽省流行血吸虫病的9个市50个县(市、区)开展钉螺调查,收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及分布、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等相关信息,分析洪灾后全省钉螺扩散情况。结果 2020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流域遭受强降雨袭击,7月份降雨量达317.9 mm;长江大通水文站7月平均水位达到15.3 m,7月和8月的最高水位分别达到了16.2 m和15.4 m,均超过了该站的警戒水位(14.4 m)。安徽省共有255个(占71.43%)流行乡镇1 138个(占47.98%)流行村受到洪涝灾害影响,溃堤(垸)数达130个。2021年,全省共查出钉螺面积20 238.26 hm2,其中滩地环境有螺面积达16 781.86 hm2;全省复现钉螺面积976.84 hm2,其中遭受洪水淹没的复现钉螺面积685.10 hm2;新发钉螺面积611.52 hm2,其中遭受洪水淹没的新发钉螺面积482.23 hm2。钉螺复现和新发环境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其中长江干流区域复现钉螺面积275.65 hm2(占28.22%),新发钉螺面积223.93 hm2(占36.62%)。复现和新发的钉螺环境类型主要是滩地,其中复现钉螺面积515.54 hm2(占52.78%),新发钉螺面积470.79 hm2(占76.99%)。复现和新发钉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传播阻断地区,其中复现钉螺面积917.45 hm2(占93.92%),新发钉螺面积526.53 hm2(占86.10%)。湖沼型流行区复现和新发钉螺面积较多,其中复现钉螺面积567.87 hm2(占58.13%),新发钉螺面积477.79 hm2(占78.13%)。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钉螺扩散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后钉螺监测及风险评估,开展对重点环境的钉螺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为汛期控制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以县为单位、以水系为单元,在2020年汛后开展钉螺扩散范围和钉螺上爬附着物情况调查,并对捕获的钉螺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湖北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及毗邻地区共调查933处环境,环境面积6 965.77 hm2,涉及30余条水系,发现有20个流行县(市、区)有钉螺扩散,扩散总面积为4 350.74 hm2,其中原有钉螺环境扩大面积为1 360.39 hm2,复现钉螺环境面积1 856.19 hm2,新发钉螺环境面积1 134.16 hm2,捕获钉螺159 997只,活螺149 92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出现钉螺扩散的20个流行县(市、区)开展钉螺上爬附着物情况调查,累计捡获钉螺85 458只,在树木﹑墙面捡获钉螺较多,分别捡获33 326只和35 58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出现较大面积的钉螺扩散,需加强洪灾后的钉螺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钉螺扩散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全省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结果 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有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区,占总孳生地面积的66.97%。现有潜在钉螺孳生环境204 745.48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146 548.58 hm2和58 196.90 hm2,分别占71.58%和28.42%;实际有螺面积83 234.50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80 890.81 hm2和2 343.69 hm2,分别占97.18%和2.82%;压缩有螺面积114 253.30 hm2,有螺面积压缩率为57.85%,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46.51%和94.97%;Ⅰ、Ⅱ、Ⅲ类环境和Ⅳ类环境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55.77%、25.75%、13.91%和4.57%。结论 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江西省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对各地钉螺孳生环境螺情、环境和植被情况的动态更新与追踪管理,可为螺情监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全市 9个县 (市、区 ) 114个乡(镇、场 ) 90 6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 ,疫区大致可分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类 ,波阳、余干县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7个山丘型流行区有 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玉山、上饶县 199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市现有钉螺面积 2 770 5 hm2 ,尚有血吸虫病人约 5万人。现就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动态及监测对策探讨如下。1 疫情动态1.1 螺情 由于 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 ,造成山区钉螺扩散 ,残存螺点均有所增加 ,钉螺密度普遍升高。玉山县七一水库东干渠及相关水系钉螺蔓延扩散 ,有螺面积达 31hm2。2 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丹阳市螺情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消除后钉螺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2016—2020 年丹阳市螺情监测和钉螺控制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全市 12 个乡镇(街道)累计查螺 7 611. 92 hm2,在 9 个乡镇(街道)累计查出有螺环境 138 个,累计查出钉螺面积 250. 59 hm2,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钉螺面积最多的 3 个镇(街道)依次为丹北镇、陵口镇和曲阿街道;有螺环境最多的 3 个镇(街道)依次为曲阿街道、陵口镇和吕城镇。 有螺环境类型主要为江滩和内陆,其中江滩有螺环境集中在丹北镇,江滩钉螺面积占当地钉螺面积的 83. 39%;内陆地区陵口镇、曲阿街道和吕城镇的螺情较重,钉螺面积分别占内陆钉螺面积的 35. 24%、27. 89%和 10. 53%。 全市钉螺面积呈先升后降趋势,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钉螺面积得到有效压减,至 2020 年底仅剩 19. 73 hm2,较 2016 年下降了 71. 78%,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 48. 59%和81. 25%。 结论 近年来丹阳市因地制宜实施血防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了螺情,今后应继续加强钉螺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有螺环境,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 2004 年以来,特别是 2018 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共有 9 个市的 50 个县(市、区)流行 血吸虫病,其中 27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达到消除标准。 2018 年,全省共询检 214. 7 万人,发现阳性 470 689 人;血检 98. 9 万人,发现阳性 11 759 人;粪检 12. 7 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人;全省现有病人数 为 5 890 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 538 例、晚期血吸虫病 5 352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0. 08%;全 省流行村牛存栏 26 470 头,共血检 528 头,粪检 12 992 头,未发现病牛。 全省共调查钉螺 84 365. 2 hm2 ,查出钉螺面 积 20 269. 3 hm2 ,其中新发现钉螺 15. 0 hm2 、复现钉螺 45. 9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面积 10 763. 8 hm2 ,消灭钉螺面积 137. 4 hm2 ,年底尚有钉螺面积 26 434. 0 hm2 。 2018 年,全省 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 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 11. 2%,活螺平均密度 0. 38 只/ 0. 11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2004 ~ 2018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 90.4%和 100%,有螺面积在 2. 64 亿 m2 ~ 3. 10 亿 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 6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 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 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对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湖南省共有 6 个市、41 个县(市、区)、280 个乡(镇)、2 415 个村 (居委会)流行血吸虫病。 41 个流行县(市、区)中,18 个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已达 到消除标准。 2018 年,血检 109. 3 万人,查出阳性 31 295 人,阳性率为 2. 86%;粪检 33 216 人,无阳性病例;全省尚 存晚期血吸虫病人 5 034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例。 全省流行区共有存栏耕牛 91 891 头,全年共检查耕牛 43 000 头, 其中血检 5 476 头,粪检 40 872 头,未发现病牛。 2018 年全省共查螺 91 710. 07 hm2 ,查出钉螺面积 61 263. 69 hm2 , 占总查螺面积的 66. 8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全省当年无新发现有螺面积。 2018 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 173 084. 53 hm2 ,其中湖沼型、山丘型有螺面积分别为 172 184. 97 hm2 和 899. 56 hm2 ,至 2018 年,已连续 5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 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 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巢湖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12年,在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以及当地和外来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14人,未发现阳性。采用IHA法检查流动人口302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1.32%;采用粪检法检查流动人口30人,阳性6人,阳性率为20%。采用粪便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共60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湖区18处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调查面积为53.73hm2,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 49kg,查获其它螺蛳40只,但未发现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引江济淮”工程引起钉螺扩散至巢湖,但在巢湖地区的流动人群中发现有血吸虫病患者,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池州市贵池区钉螺新发和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依照《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和《钉螺调查技术规范》开展钉螺监测,收集2016—2021年贵池区现有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和历史钉螺环境信息,对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的面积、数量、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地域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面积分别为71.61、0、0.52、0、13.00、180.56 hm^(2),复现钉螺环境面积分别为82.27、12.67、8.48、5.12、28.50、291.59 hm^(2);新发钉螺环境数分别为12、0、2、0、2和24个,复现钉螺环境数分别为29、6、25、20、6和283个;新发钉螺环境平均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8.41%、0、21.58%、0、17.58%、19.66%,复现钉螺环境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8.46%、28.80%、17.15%、13.49%、8.55%、21.52%;新发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42、0、2.62、0、0.97、0.91只/0.1 m^(2),复现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0、1.01、1.10、1.65、0.68、1.43只/0.1 m^(2)。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主要位于梅龙街道、江口街道和乌沙镇的长江滩地,牛头山镇和殷汇镇的秋浦河滩地;复现钉螺环境主要位于杏花村街道、殷汇镇的秋浦河滩地以及唐田镇升金湖滩地。新发钉螺环境所在水系主要为长江、秋浦河和九华河;钉螺复现环境所在水系主要位于秋浦河、白洋河和升金湖。结论 近年来贵池区每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钉螺扩散现象,对于出现新发或复现钉螺的重点地区,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钉螺控制措施,防止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血吸虫病疫情现状。 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大运河、三阳河及毗邻的湖区进行钉螺监测调查;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对大运河和三阳河监测点进行水体钉螺监测;采用 DDIA 和 IHA 对相关监测区居民及家畜进行血吸虫病筛查,筛查阳性者采用粪便孵化法或 Kato-Katz 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 2016-2019 年大运河和三阳河河道累计调查钉螺面积 309. 66 hm2,未发现钉螺;毗邻的湖区累计调查面积 11 402. 74 hm2,查出有螺面积 27. 55 ~ 77. 51 hm2。 监测点打捞漂浮物 125 kg,投放稻草帘 160 块,均未发现钉螺。 人群查病 31 311 人次,其中 DDIA 阳性 226 人次;病原学查病 10 736 人次,未发现阳性。 家畜调查 1 083 头次,未发现病畜。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未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和钉螺扩散,但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防治报表以及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病情、螺情以及防治经费投入的变化,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21年,云南省累计药物灭螺100 061.87 hm2,人群扩大化疗累计4 146 548人·次,牛扩大化疗累计1 823 871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293 731座;圈养牛4 277 980头·次,淘汰牛13 371头,以机代牛96 181套,水改旱64 624.40 hm2;灌区改造925.16 km,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126.65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4 464.14 hm2;土地平整56.99 hm2。2004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1.10%,人群校正感染率为2.51%,耕牛感染率为3.76%,钉螺感染率为0.70%,感染性螺点771个,有螺面积为4 364.79 hm2,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4.71%和0.256 0只/0.1 m2。2021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21%,人群校正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均为0,2013年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2021年有螺面积为1 058.59 hm2,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1.21%和0.034 3只/0.1 m2。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累计投入经费398 671.52万元,2004—2008年、2009—2015年、2016—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投入经费分别为19 983.26、25 300.16和20 275.68万元。结论 云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著,人群和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钉螺面积大幅压缩。但仍存在有螺面积压缩和家畜传染源防控难度大等困难,应继续保障经费投入,以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措施,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长江洪灾后每年按常规方法进行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调查,同时对沿江洲滩钉螺消长情况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纵向观察。结果洪涝灾害后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检查阳性率分别维持在0.65%~1.71%和0.14%~10.62%;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增加,且后者随前者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具有显著性(r=0.866,P=0.005);洪灾后2年感染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第3年开始恢复性上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与此三项指标的相关具有显著性(r1=0.836,P1=0.010;r2=0.773,P2=0.024;r3=0.893,P3=0.003)。调查资料显示距长江口愈近,洲滩淹水时间愈长,平均潮差愈大,钉螺分布愈少,江阴及其下游未发现钉螺。结论长江洪涝灾害可引起钉螺扩散、急性血吸虫感染增加,而这种影响在灾后逐渐显现,具有延迟性;加强洪灾前后的预防控制措施均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合肥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了解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合肥市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螺情和病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合肥市国家监测点总体螺情稳定,小范围内有波动,2019 年复现钉螺面积 0. 50 hm2,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 2018 年的最高 0. 27%降至 0,五年来均无当地感染病例;未发现血吸虫阳性家畜。 结论 2016—2020 年,合肥市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局部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