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手术中Meckel’s囊的切开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及乙状窦后入路,内窥镜下观察Meckel’s囊口及毗邻结构。而后开颅取脑,三叉神经自Meckel’s囊处切断。解剖Meckel’s囊,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Meckel’s囊口的前后j至、宽度,Meckel’s囊的组成,与Dorello管外口、岩静脉、内耳道的距离。结果:Meckel’s囊口的最长径为(9.53±1.66)mm、最宽径为(2.99±0.43)mm,Meckel’s囊口上端到Dorello管口的距离为(6.99±1.30)mm。Meckel’s囊口到内耳道、岩静脉、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最近距离分别为(9.80±1.61)mm、(9.40±1.65)mm、(38.41±2.49)mm。结论:部分Meckel’s外侧壁两层硬膜之间夹有独立的骨片,增加了Meckel’s囊区域操作的难度,解剖中测量的数据为Meckel’s囊附近的手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解剖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观察岩静脉起始与终止部位、形态、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颅标本12例(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岩静脉与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上述神经、血管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其相互关系,测量岩静脉长度、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在24例标本共发现岩静脉35支;其属支交汇处直径为(2.44±0.87)mm(1.15~4.10 mm),汇入岩上窦处直径(2.60±0.93)mm(1.20~4.50 mm);岩静脉主干长度为(5.05±3.53)mm(1.75~8.95 mm);共有7支主干及2条束支与神经根接触或压迫,除7条主干接触者外,其主干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7.09±4.48)mm(1.20~12.60 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可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之一。岩静脉呈游离悬空状,其主干多粗短,术中易因过度牵拉而破裂出血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岩静脉影响手术者应提前将其分离后电凝切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观察Meckel腔及毗邻结构。 结果  Meckel腔是颅后窝向颅中窝后内侧突入的硬脑膜凹陷,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感觉根、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池,腔前后长(14.53±0.98)mm,内外宽(15.24±1.29)mm,上下厚(4.95±0.54)mm。三叉神经孔至Dorello管开口(9.25±1.14)mm,至内耳道开口(15.30±1.14)mm。Meckel腔内侧壁为各壁中比较薄的,内侧壁后部与颞骨岩尖部岩蝶韧带相贴,毗邻Dorell管;下壁前方隔岩舌韧带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相邻。 结论 Meckel腔内侧壁的硬膜脑膜层较为菲薄,并直接与海绵窦静脉腔隙相邻,可能是肿瘤侵入海绵窦的薄弱点之一。岩蝶韧带和岩舌韧带可以作为前部经岩手术识别展神经和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重要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提高 手术过程中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3 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完整男性头颅标本。 上方去除脑组织,显露卵圆孔。模拟Hartel 前入路,从标本唇联合外侧2 cm处进针,另2 个参考点为患者瞳孔下方 1 cm处及颧弓水平外耳道前3 cm处,直视卵圆孔调整穿刺针位置,将穿刺针放置卵圆孔,根据穿刺针穿刺路径逐 层分离组织,记录穿刺路径周围组织结构。结果:穿刺路径上经过的肌肉结构有颊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血 管结构有面动静脉、面横动静脉、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如咬肌支、颊肌支;主要神经为面神经的分支颊神经;以及皮肤、 腮腺、副腮腺、腮腺管、颊脂体等结构。结论: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时难免对神经、肌肉、血管等结构有所损伤, 但单次穿刺对上述解剖结构的损伤多症状轻微,严重的损伤多来自于锐性针尖的直接切割以及反复多次的穿刺造成 的医源性损伤。使用内含针芯的钝缘穿刺针以及不完全退针可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三维CT、立体定 向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的运用可大幅提升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相关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翼腭窝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20个(40侧),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观测蝶腭孔、筛骨嵴、圆孔、翼腭管、翼管的形态、大小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翼上颌裂高度为(15.30±0.43)mm,蝶腭孔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5.10±1.84)mm和(5.09±1.53)mm,蝶腭孔到中线的距离为(12.49±1.51)mm,前鼻棘至蝶腭孔前缘的距离为(51.32±3.28)mm,圆孔的直径为(3.14±1.26)mm,圆孔至中线的距离为(19.95±2.79) mm,前鼻棘至圆孔的距离为(61.86±3.67)mm,翼管至中线的距离为(10.82±2.98)mm,前鼻棘至翼管的距离为(59.47±3.42)mm。结论 熟悉翼腭窝、蝶腭孔、圆孔和翼管等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及其周围重要血管、神经、骨性标志进行解剖学研究,为确保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三叉神经脑池段分为5区,对周围重要血管、神经、骨性标志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为(10.90±1.90)mm,宽度为(4.58±0.85)mm。血管与三叉神经脑池段接触的有50%,接触区域位于Ⅰ区有33.33%、Ⅲ区13.33%、Ⅳ区60%,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86.67%、小脑下前动脉13.33%、椎动脉6.67%,其中6.67%同一侧存在小脑上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与Ⅳ区、Ⅲ区接触;三叉神经根部至动眼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根部最近点距离分别为:(20.79±2.15)mm、(14.55±2.82)mm、(8.45±2.05)mm、(14.34±1.88)mm、(18.37±3.03)mm;至内耳道、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距离分别为:(9.61±2.17)mm、(22.62±2.70)mm、(15.43±1.85)mm。结论 :多支责任血管的压迫,基底动脉、岩静脉等的压迫、岩静脉遮挡手术视野等是导致手术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了解和谨慎处理这些血管是确保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 mm弯曲30 °)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裂上颌骨缘深度(L2)、滑行距离(L3)、针到达翼上颌裂上颌骨缘处裂宽(L4)、圆孔外口至眶下裂距离(L5)、翼上颌裂最大长(L6)和最大宽(L7)、颅骨前后径(LA)和横径(LB)。另取36例带完整软组织的矢状切头标本模拟穿刺,并与骨性测量结果相比较。 结果 左侧L1 ~ L7测量值分别为(23.04±3.42)、(38.14±3.63)、(20.67±3.93)、(5.85±1.27)、(19.66±2.61)、(23.38±2.49)及(6.66±1.24)mm,右侧L1 ~ L7测量值分别为(22.96±3.34)、(38.40±3.49)、(20.82±3.93)、(5.86±1.33)、(19.29±2.61)、(23.85±2.38)及(6.76±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双侧L1、L2与LA存在正相关关系,与LB不存在相关关系;双侧L1与L2存在正相关关系,L1与L3存在负相关关系,L2与L3存在正相关关系。颅骨标本测量结果适用于带全部软组织标本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 结论 在颅骨任一侧行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穿刺轨迹没有明显的差别,穿刺深度与颅骨长度和滑行距离有关,与颅骨宽度和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寻找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内镜经鼻入路处理Meckel囊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共10侧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寻找该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研究具体的解剖方法,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解剖过程中使用导航。结果鼻小柱下缘至后鼻孔上缘为(66.5±3.3)mm,至蝶窦口下缘为(61.2±1.6)mm,至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1.4)mm,至蝶腭孔下缘为(62.8±2.3)mm,至翼管前口下缘的距离为(75.4±3.3)mm,翼管前口下缘与腭蝶管前口上缘距离为(2.1±0.7)mm,与圆孔下缘距离为(7.5±0.7)mm,腭蝶管长度为(6.4±0.5)mm,翼管长度为(13.3±1.2)mm。以腭蝶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翼管前口;以翼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岩骨段颈内动脉前膝部,以斜坡旁颈内动脉隆突可以寻找到斜坡旁颈内动脉,以圆孔可以寻找到上颌神经。导航能够准确定位上述解剖标志。结论运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可以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此入路是由Meckel囊前方四边形区域暴露该区域,此四边形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实验数据和导航可以辅助定位重要的解剖结构和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脊柱标本10具,左右共20侧,观测椎间孔镜侧后方入路时穿刺针与髂嵴、S1上关节突、L5出口根、硬膜囊以及椎体动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各型突出的穿刺角度范围。结果所有数据经左右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走行于S1上关节突根部的结构有L5脊神经后内侧支和L5节段动脉背侧支的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髂嵴最高点至脊柱中线的垂直距离为(9.25±0.47)cm,髂嵴最高点与上关节突前缘的冠状面夹角为(11.10±1.17)°,冠状面L5横突与髂嵴的距离为(10.78±0.81)mm,中央型、侧旁型和极外侧型进针角度分别为(83.00±1.92)°、(32.15±1.63)°62.60±1.70°和(11.75±1.16)°,L5出口根、硬膜囊至上关节突定位点的距离分别为(8.30±0.87)mm和(17.29±1.06)mm,L5出口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距离为(5.84±0.67)mm,上关节突的高度为(11.31±0.96)mm,S1上关节突前后缘总长为(17.41±0.98)mm。结论侧后路经皮L5S1节段椎间孔入路的穿刺定位较复杂,要求术者有较强的解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经眶一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对80个成人头骨经眶一圆孔穿刺入路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与观察,对20个头颅软标本进行在CT引导下模拟操作与观察。结果在160侧颅骨中,成功穿进圆孔者为122侧,占76.25%;穿刺点位于眶下缘外眦的内侧(0.41±0.11)cm;经穿刺点至圆孔外口的距离为(4.45±0.18)cm,至圆孔内口前缘的距离为(4.99±0.17)cm,至颈动脉沟外侧缘距离为(5.52±0.35)cm。头颅软标本模拟操作穿刺安全有效深度为(5.38±0.25)cm;穿刺针进入圆孔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32.2°±2.3°,与冠状面角度为57.2°±2.5°;穿刺针进入眶上裂后端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26.0°±1.5°,与冠状面角度为64.5°±1.6°。结论根据解剖测量数据,在CT引导下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法行临床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为手术入路寻找标志点,测定相关解剖数据,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10侧)的新鲜颅骨标本,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测定相关骨性解剖数据,寻找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结果鼻小柱下缘到蝶窦口下缘是(61.2±1.6)mm,蝶窦开口下缘到鼻口上缘为(22.3±2.8)mm,鼻小柱下缘到蝶腭孔下缘为(62.8±2.3)mm,鼻小柱下缘到翼管前口下缘为(75.4±3.3)mm,鼻小柱下缘到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2.4)mm,鼻小柱下缘到后鼻孔上缘为(66.5±3.3)mm,翼管前口下缘腭蝶管前口上缘为(2.14±0.7)mm,圆孔下缘到翼管前口上缘为(7.57±0.7)mm,腭蝶管长度为(6.43±0.5)mm,翼管长度为(13.3±1.2)mm。结论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是可行的,Meckel囊前方区域为四边形,它的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外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与保守方法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8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B组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定期随访,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结果 A组治疗后1、3、6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64±1.18)分、(2.62±0.75)分、(2.09±0.41)分,优于B组的(5.88±1.53)分、(3.47±1.10)分、(2.62±0.56)分,ODI指数分别为(11.57±6.54)%、(8.91±6.20)%、(5.71±3.18)%,优于B组的(28.63±7.82)%、(21.72±5.29)%、(12.80±7.88)%,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两组随访1年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令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改善功能,在骨折早期相对于保守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为临床桥脑小脑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26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5.0±3.8mm,最长距离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可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 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 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1.80)mm,右(4.02±2.05)mm;左(43.74±2.75)mm,右(43.80±2.89)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 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测椎神经节的解剖特征,为临床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具(60侧)成人大体标本进行解剖,根据出现的形式区分颈中神经节与椎神经节,观测椎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椎神经节出现率为83.33%,测得椎神经节长,右侧:男(5.06±2.64)mm,女(4.72±2.56)mm,左侧:男(4.43±2.76)mm,女(4.28±2.43)mm;宽,右侧:男(3.31±1.57)mm,女(2.86±1.96)mm,左侧:男(3.14±0.93)mm,女(3.08±1.56)mm;厚,右侧:男(1.52±1.07)mm,女(1.88±1.56)mm,左侧:男(1.57±0.98)mm,女(2.14±1.21)mm,左右侧椎神经节的长、宽、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椎神经节的形态多为椭圆形(50%),其主要位于椎动脉起始部稍上方,发出分支与颈胸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共同分布于相应部位。两侧椎神经节至颈前正中线的距离及至皮肤的深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椎神经节为颈部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可能为低位颈中神经节,是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维持耻骨联合稳定的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24具标本(男19具,女5具),观测锥状肌的长、宽、厚及其与邻近的腹直肌、长收肌和耻骨前韧带之间的毗邻关系。 结果 95.8%大体标本双侧存在锥状肌(23/24,男性19例,女性4例),4.2%右侧缺如(1/24,女性1例)。测得锥状肌长度,右侧:男(70.64±13.48)mm,女(71.81±11.27)mm,左侧:男(69.60±12.01)mm,女(64.25±19.79)mm;宽度,右侧:男(20.68±4.12)mm,女(20.65±2.04)mm,左侧:男(20.02±2.99)mm,女(18.23±4.77)mm;厚度,右侧:男(2.50±1.61)mm,女(1.49±0.40)mm,左侧:男(2.19±1.06)mm,女(1.50±0.56)mm,左、右侧锥状肌的长、宽和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测得耻骨前韧带宽度,右侧:男(5.96±1.55)mm,女(6.60±1.10)mm,左侧:男(6.35±1.58)mm,女(6.16±0.69)mm。锥状肌以腱性纤维起于耻骨前面及耻骨联合前的纤维性韧带;腹直肌肌腱、长收肌肌腱、腹股沟韧带以及锥状肌起点在耻骨嵴处交织毗邻,形成层次鲜明的耻骨前韧带。 结论 锥状肌起于耻骨前韧带,与腹股沟韧带和长收肌肌腱一同构成耻骨前韧带;同时以耻骨前韧带为中心,毗邻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复合体,为耻骨联合的稳定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经鼻腔穿刺行翼管神经封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为经鼻腔穿刺行翼管神经封闭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8个尸体头部标本及50个颅骨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①穿刺针经过的途径为鼻孔前内侧缘下端、中鼻道、中鼻甲后端、蝶腭孔、翼管神经(翼管前口);②穿刺深度为58.6±3.9mm;③穿刺针与法兰克福平面的夹角为22.3°±3.4°;④穿刺针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3.8°±2.7°。结论:经鼻腔穿刺行翼管神经封闭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