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素芳  黄锦梅  冯嘉 《智慧健康》2022,(24):205-208
目的探讨医务社工介入护士职业倦怠感和心理压力问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0月本院15名在职护士进行研究,所有护士均参与了医务社工的涂鸦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活动前后护士职业倦怠感评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参与医务社工活动,护士职业倦怠感评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显著低于活动前(P<0.05)。结论医务社工介入可有效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和心理压力,让护士更好适应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工作疏离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对2018年7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在岗的67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心理资本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工作疏离感问卷。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职称、手术室工作年限的手术护理人员心理资本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称、手术室工作年限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及工作疏离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以及工作疏离感均呈负相关(均P0.05),工作压力与工作疏离感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室工作年限、年龄以及职称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职称以及手术室工作年限是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及工作疏离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工作疏离感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关注手术室护理人员尤其对于低年资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的提高,以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以及降低工作疏离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介入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路径,为有关部门制定提高介入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393名介入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介入医务人员高危心理障碍检出率为63.6%,不同文化程度、编制、职称、介意放射线的调查对象高危心理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压力与家庭支持呈负相关(r=-0.175,P<0.001),与情感衰竭(r=0.565,P<0.001)、去人格化(r=0.395,P<0.001)、GHQ-12(r=0.281,P<0.001)呈正相关。社会支持、职业倦怠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可以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也可以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总效应为0.28。结论:介入医务人员高危心理障碍检出率较高,减少工作压力,提高社会支持,预防职业倦怠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感与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调查3所综合医院86名介入手术室护士,发放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护士心理资本量表及护士工作幸福感量表,分析调查结果。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心理资本各维度(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及总均分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倦怠综合构成、应对方式、人格特质表现、环境中压力、身心症状)均呈负相关(P0.05)。介入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倦怠综合构成、应对方式、人格特质表现、环境中压力、身心症状)及总均分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福利待遇、人际间、管理者、工作价值、工作特征)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对职业倦怠感的预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龄、心理资本及主观幸福感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室护士存在职业倦怠感与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密切联系,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可减轻职业倦怠感,提升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某地区4所医院的136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良好组(SCL-90评分≤160分)与较差组(SCL-90评分>160分),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36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07例(占比78.68%),较差29例(占比2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差组低级职称、工作强度高、经历医疗纠纷、缺乏外界支持的占比均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级职称、工作强度高、经历医疗纠纷、缺乏外界支持是影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低级职称、工作强度高、经历医疗纠纷、缺乏外界支持是影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颈椎亚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改善医务人员颈椎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简单抽样法于2022年4—6月对2所三级医院和2所二级医院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工作因素及颈椎不适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医务人员颈椎亚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实际调查医务人员1196人,有效应答1084人,有效应答率90.64%。颈椎亚健康492例,发生率45.39%(492/1084)。不同年龄、BMI、每日视屏时间、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工作岗位、工作年限、日均工作时长、夜班频次、强迫体位、重体力工作的医务人员颈椎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41)、BMI(OR=1.581)、每日视屏时间(OR=5.825),体育锻炼(OR=0.269)、睡眠时间(OR=0.620)、工作岗位(医师OR=1.389、护师OR=1.634)、日均工作时长(OR=1.822)、夜班频次(OR=1.982)、强迫体位(OR=2.547)、重体力工作(OR=1.673)是医务人员发生颈椎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务人员颈椎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受到其基本特征、生活方式及工作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可关注高发人群针对性调整生活及工作状态,预防颈椎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护理人员自我效能及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4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态、职业倦怠及自我效能感、离职意愿。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各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化、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倾向评分明显降低,个人成就感消失评分明显升高,观察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倾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消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均明显升高,观察组干预后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离职意愿量表(TIQ)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干预后TI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有效改善了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提高了自我效能感,降低了职业倦怠感和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冠"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开展在线调研,对上海市某区多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为管理岗位、是否为党员、职称职务、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和职业倦怠情况和自我效能感.进行后台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计212名,平均年龄为39.97±6.72岁,平均执业年限为11.58±3.92岁,共有194人有职业倦怠.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岗位类别等在职业倦怠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模型:模型员工职业倦怠感=-397.188+0.137*技术职称+0.137*自我效能+0.478*学历.结论: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中青年人才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需加以重视,予以疏导.  相似文献   

9.
孙雪  王素琴  张黎  焦薇 《职业与健康》2023,(10):1312-1316
目的 探讨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和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9—11月抽取无锡市5家三级医院18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死亡应对能力量表、职业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得分为(42.84±6.46)分,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得分为(33.46±5.24)分,职业倦怠得分为(62.18±10.42)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照顾濒死患者数和参加丧葬次数的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和照顾濒死患者数的肿瘤科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和婚姻状况的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应对能力得分与职业倦怠得分呈负相关(r=-0.528,P<0.01),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得分和职业倦怠得分呈负相关(r=-0.642,P<0.01),死亡应对能力得分与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得分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20年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其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10月,随机抽取全省43家医院和疾控机构1 216名医务人员,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进行调查.结果 1 216入中自觉工作压力平均值为(5.7±2.4),无职业倦怠占38.5%,可疑占51.0%,有职业倦怠占1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职业倦怠组相比,工作压力(OR=1.39)、医院(OR=1.59)和发生职业损伤(OR=1.37)为可疑职业倦怠状态危险因素,自觉暴露职业有害因素(OR=0.67)为保护因素;工作压力(OR=2.53)和发生职业损伤(OR=4.04)为有职业倦怠状态危险因素,工作年限(OR=0.95)为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应制定针对性职业倦怠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20年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其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10月,随机抽取全省43家医院和疾控机构1 216名医务人员,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进行调查.结果 1 216入中自觉工作压力平均值为(5.7±2.4),无职业倦怠占38.5%,可疑占51.0%,有职业倦怠占1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职业倦怠组相比,工作压力(OR=1.39)、医院(OR=1.59)和发生职业损伤(OR=1.37)为可疑职业倦怠状态危险因素,自觉暴露职业有害因素(OR=0.67)为保护因素;工作压力(OR=2.53)和发生职业损伤(OR=4.04)为有职业倦怠状态危险因素,工作年限(OR=0.95)为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应制定针对性职业倦怠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阶段情绪疗法对精神科护士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72名精神科护士,均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精神科工作。2020年1月—2021年5月实施常规管理,以此管理结果为对照组;在2021年6月开始对护理人员实施分阶段情绪疗法,以此干预结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倦怠感情况。结果 治疗后,组间自责、退避、幻想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职业倦怠感各维度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精神科护士实施分阶段情绪疗法,能够使护理人员对压力的应对方式更为合理,减少逃避情绪,使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职业倦怠感减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职业紧张与身心健康状况,探讨其职业紧张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按医护4∶3的比例,抽取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262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付出-回报失衡(Effort-Reward Imbalance, ERI)问卷、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研究对象职业紧张程度与身心健康状况。结果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66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应答率为98.50%。研究对象ERI指数为(1.082±0.117),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73.1±18.2)分和(64.7±13.0)分。不同年龄段、性别、学历、工作时间、专业、职称和收入的医护人员ER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收入较高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评分明显较高(P<0.05),职称较高的医护人员生理健康评分明显较低(F=6.985,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付出、内在投入与生理健康评分和心理健康评分均呈负相关(rs生理健康=-0.223,rs心理健康=-0.248,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及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52名作为调查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调查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倦怠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肿瘤科护理人员的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MBI-HSS中情感淡漠、情绪衰竭评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而成就感缺乏评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5),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缺乏中分别有63.46%、57.69%、94.23%为高度倦怠。MBI中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与SCL-90各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个人成就感与各评分间呈负相关(P0.05)。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对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肿瘤科护理人员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及中高度职业倦怠感,且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天然气田作业人员心理资本水平,探讨其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10月对某天然气田1930名作业人员进行心理资本、工作满意感等问卷调查;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理资本评分为103.08±13.31。男性、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吸烟和正常班作业人群的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对应的相应组别(P均<0.05),而工龄、饮酒和婚姻状况对心理资本未见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部门、作业班制外,心理资本(OR=2.725,95%CI 2.189?3.392)也是工作满意感的影响因素;其中,自我效能(OR=1.446,95%CI 1.111?1.882)、希望(OR=2.221,95%CI 1.695?2.912)、乐观(OR=1.530,95%CI1.199?1.954)对工作满意感有影响,希望(OR=2.197,95%CI 1.681?2.871)和乐观(OR=1.608,95%CI 1.266?2.042)对工作本身满意感有影响,而自我效能(OR=1.459,95%CI 1.112?1.914)、希望(OR=1.983,95%CI 1.497?2.627)、乐观(OR=1.597,95%CI 1.238?2.060)对工作组织满意感有影响。结论天然气田作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心理资本水平,有助于工作满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由于长期压力巨大、工作环境复杂及职责加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研究调查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和高危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8-06北部战区总医院北陵分院工作的6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并应用χ~2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一线护理人员职业怠倦的因素。结果 60名护理人员以中度职业倦怠为主,低度倦怠占40.00%,平均分为(61.24±8.33)分,中度倦怠占51.67%,平均分为(84.61±9.78)分,重度倦怠占8.33%,平均分为(109.4±4.1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F=4.379,P=0.008)、工作时长(F=5.627,P=0.003)、工资(F=3.803,P=0.015)、学历(F=4.38,P=0.017)、职称(F=7.54,P=0.001)和工作环境(t=7.568,P=0.008)与护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有关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历(95%CI为0.152~2.771,P=0.029)、职称(95%CI为1.824~6.010,P<0.001)、工作时长(95%CI为-3.150~-0.557,P=0.005)、工资(95%CI为0.336~3.699,P=0.019)和工作环境(95%CI为-4.881~-0.623,P=0.011)是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学历和职称越高、工作时长越长、工资越低、工作环境越差,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工作付出-回报失衡感现状,并进一步分析护理人员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4年3月-2015年4月,应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采用公立医院护理人员工作感受问卷对辽宁省锦州市3所三甲医院的955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中自感工作付出-回报处于中高度失衡状态的占55.7%;职称、学历、是否为临床教师和平均月收入对护理人员工作付出-回报失衡感等均有影响(P0.05);职称因素:失衡感最低的是未定职称的护士[(1.40±0.73)分],失衡感高的是护士[(1.57±0.79)分]和护师[(1.57±0.74)分];学历因素:学历越高失衡感越高,失衡感最高的是硕士学历者[(1.79±0.75)分];临床教师[(1.66±0.77)分]失衡感高于非临床教师[(1.52±0.74)分];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科室、临床带教、工作负荷、精神付出、学习压力、职业风险、月平均收入、领导认可、尊重、职业发展是护理人员工作付出-失衡的影响因素。结论作为临床护理管理者要特别重视低职称、低收入以及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的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以本院60名手术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辅导,观察组采用焦点解决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得分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倾向评分明显低于同组干预前,个人成就感消失评分明显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倾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消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主观幸福感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焦点解决模式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干预,有效减轻职业倦怠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HIV/AIDS防护知识知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7年4—8月泉州市5家综合医院218名手术室护士的一般情况以及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情况。结果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各项知识点答对率在78.0%~99.1%之间,对艾滋病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差,各知识点的答对率在63.3%~83.9%之间;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及个人月收入的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工作1~5年护士作为基准组,工作6~10年(OR=2.119,95%CI=1.687~2.635)、11~15年(OR=3.854,95%CI=2.854~4.463)、16~20年(OR=5.620,95%CI=4.121~6.567)以及20年以上(OR=8.997,95%CI=6.320~11.659)的手术室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是该组的2.199、3.854、5.620和8.997倍,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培训(OR=3.254,95%CI=2.844~3.536)和经历过职业暴露(OR=1.592,95%CI=1.512~1.887)的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是未接受过培训和未经历过职业暴露护士的3.254和1.592倍。结论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培训和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是影响手术室护士艾滋病防护知识知晓率的重要因素,应持续开展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三甲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三甲医院192名肿瘤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采用心理资本调查问卷、职业倦怠量表和离职意愿调查问卷,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年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的肿瘤科护理人员心理资本、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得分分别为4.62±0.66、12.23±8.62和2.68±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理资本各维度由高到低得分依次是自我效能维度、希望维度、乐观维度和韧性维度。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与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呈负相关(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心理资本的培养,关注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的产生,减少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